-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复发微环境相关的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复发,GBM复发与其独特的肿瘤微环境异常有关,包括微血管状态、水分子运动、离子环境、蛋白质变化、氧代谢和免疫异常等.近年来,功能MRI技术已在GBM复发肿瘤微环境研究方面取得较多进展,可反映GBM复发的微血管结构、水分子扩散、离子代谢物、蛋白表达和组织氧张力等方面的异常.GBM肿瘤微环境研究已从离体病理生理学层面拓展到活体功能成像水平.本文就GBM复发微环境相关的功能MRI研究[PWI、DWI、MRS、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眼底影像学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适应光学(AO)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与眼底相机、扫描激光检眼镜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设备相结合,可对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网膜血管系统进行成像.目前,AO技术已应用于各种眼底疾病,包括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炎性疾病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早期诊断、管理和监测.视网膜细胞和结构的可视化对于理解眼底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以及监测其病程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AO技术的应用为眼底成像带来了重大突破,然而AO技术的普及还存在扫描范围和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等局限性.全面了解AO技术为眼底成像提供更新视野,有望推动AO技术的眼科临床应用,使眼底影像水平达到细胞级的"眼底活体成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发作时通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和(或)流泪等自主神经症状,且一般呈慢性病程,大多数患者因得不到有效诊治而反复求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在临床工作中,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由于罕见,国内关于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亟须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与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文章就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特征、诊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从而提高有效诊治率,帮助患者尽早摆脱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呼吁国内外研究者加大对短暂性单侧神经痛样头痛的研究力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儿童最常见的副癌性神经综合征(PNS)之一,年发病率约为0.02/10 5,绝大部分病例见于<4岁儿童,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目前,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在于自身免疫所致神经组织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而非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转移所致。NB相关性OMAS常见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躯干共济失调和肌阵挛。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为NB相关性OMAS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笔者拟就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机体反应与血流动力学的重症新认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对重症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知。我们将重症理解为损伤或疾病发生发展为致命性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桥梁是广泛的机体失调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紊乱。机体反应是重症病理生理学的要点与重点,血流动力学是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重心,两者形影不离,相互关联。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宿主/机体失调反应”和“重症单元”两个新概念,并强调制定血流动力学干预措施的新要求,从而突出了机体反应与血流动力学对于重症的关键作用,亦丰富了重症体系化认知的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1]。脓毒症及其引发的后续器官功能障碍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难点 [2]。脓毒症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肌损伤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40%~50%,它的出现提示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都较差,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3]。目前脓毒症心肌损伤尚无靶向治疗措施,主要是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4,5],患者病死率逐年递增。脓毒症心肌损伤有着极其复杂的致病机制,几乎涵盖心肌细胞病理生理学所有方面,包括促炎/抗炎反应失调、氧化应激损伤、能量缺失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等,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Notch信号通路是一个高度保守且广泛应用于细胞之间通讯的信号通路,对细胞的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7],现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可调控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线粒体作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得到学界公认。研究发现,Notch信号与线粒体会产生交互作用,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展过程。本文就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交互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不容忽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致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消化道疾病,根据胃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及轻度反流性食管炎多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内科治疗,但质子泵抑制剂不能改变此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或减少反流次数。药物疗效欠佳且合并结构性改变时,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有效治疗方法,在主观症状、客观检查、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内科治疗,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常用的3种抗反流手术方式的优劣尚有争议,需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发病机制、年龄、精神状态及食管运动功能选择最佳术式。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内、外科治疗均有一定风险,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性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致卵巢绞窄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女性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致卵巢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儿童医院普外二科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腹股沟嵌顿疝并行急诊手术治疗的79例女性婴幼儿临床资料,嵌顿内容物为卵巢(或包含卵巢)。按照嵌顿卵巢预后分为卵巢绞窄坏死组(19例)及卵巢未坏死组(6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体征、术前检查、术中探查结果及预后情况,对卵巢坏死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9例患儿中有19例发生卵巢绞窄坏死(24.1%,19/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股沟红肿、白细胞计数、卵巢血流信号、卵巢体积、卵巢扭转是卵巢坏死的相关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体积增大、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及卵巢扭转是卵巢坏死的相关因素( P<0.05)。卵巢体积≥2.02 cm 3预测卵巢绞窄坏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74(95% CI:0.774~0.977, P<0.001),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1.7%。 结论:腹股沟嵌顿疝作为女性婴幼儿常见外科急症之一,当内容物包含卵巢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超声检查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卵巢体积增大、无明显血流信号及卵巢扭转是卵巢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卵巢体积≥2.02 cm 3时应警惕卵巢嵌顿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医院呼吸治疗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2019年末,突然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迅速集结全国医疗团队力量前往抗疫情一线,其中呼吸治疗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团队多次出现在呼吸危重症的救治中,逐渐受到众人的关注。呼吸治疗(respiratory care)作为一门提供专业心肺功能支持和康复的新兴学科。以心肺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重症医学、麻醉学、胸肺物理治疗、康复、预防等多学科而成。呼吸治疗师(respiratory therapist,RT)作为从事呼吸治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业手段对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准确评估、系统管理以及临床治疗。新冠疫情期间,肺部作为最直接受累的靶器官,从起病初期就受到不同程度损伤。RT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专业且持续的评估,为新冠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呼吸支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胶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72 h内、脑血管痉挛出现前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影响SAH转归的关键因素。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包括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炎症等,其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后发生M1/M2极化,一方面通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 CaSR)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 TREM-1)等介导的信号通路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SAH后的神经元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等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表达神经球蛋白和血红素加氧酶-1等发挥抗炎保护作用。文章就SAH后EBI中小胶质细胞的M1/M2极化过程及其双重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