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3岁,受累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收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先进行两次离心分离获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加入0.08 mmol/L CaCl 2, 37 ℃孵育激活血小板;然后经过冷冻、融化、离心、过滤除菌、去除纤维蛋白原,获得sPL。培养RA-FLS,分为对照组和2.5%、5%、10% sPL组,分别与含有0、2.5%、5%、10% sPL的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的浓度;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 (VEGFR2)的表达情况。 结果:(1)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细胞培养基中IL-6浓度分别为(80.18±11.67)、(59.94±9.50)、(46.60±8.04)、(60.67±9.24)pg/mL,TNF-α浓度分别为(70.75±9.14)、(54.56±7.81)、(43.27±6.30)、(53.99±8.60)pg/mL,IL-1β浓度分别为(64.18±9.90)、(46.97±8.79)、(36.28±7.44)、(47.66±8.1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186、11.934、10.709,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增殖率分别为87.33%±10.98%、76.17%±8.18%、60.83%±7.99%、75.83%±8.4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1.16%、16.23%±2.75%、29.69%±3.80%、16.37%±2.29%,小管形成数分别为(41.00±7.55)、(26.67±4.16)、(11.67±3.51)、(26.00±6.56)个,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43.00±54.06)、(282.33±31.66)、(154.64±23.18)、(292.00±35.03)个,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243.30±27.39)、(67.00±12.53)、(22.33±8.74)、(79.33±14.98)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95、38.095、34.278、29.352、94.772, P值均<0.05);2.5%sPL组、5%sPL组、10% sPL组RA-FLS细胞增殖率、血管管腔形成数量、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中细胞增殖率、小管形成数、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 PCNA、CyclinD1、Bax、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sPL对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对RA-FLS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且SPL对RA-FLS的生长抑制效果与SPL浓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检测其和传统培养法的区别,探讨病原微生物及检出序列数与感染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94例患者样本。分别进行传统培养和mNGS检测,对2种技术的诊断效果、假阳性率、假阴性率进行了分析。然后收集感染组75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和临床信息,根据mNGS是否检出病原体将患者分为检出组(51例)和未检出组(24例)。测定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分析患者病原体检出率与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等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的94例样本中,感染组75例(79.79%),非感染组16例(17.02%),未知组3例(3.19%)。样本类型中血液占比最多(34/94),其次为肺泡灌洗液(28/94)、组织、痰液、胸水、脓液等。下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60/94),其次是血流感染、胸水、中枢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等。mNGS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培养法( χ2=-223.107, P<0.05)。mNGS的特异度与培养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840, P=0.05)。感染未检出组患者住院时间也明显高于检出组( t=4.724, 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检出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显著高于未检出组( t值分别为-8.848、-4.724、-4.335、-4.335, P值均<0.05);检出组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R、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高于未检出组( t值分别为-5.585、-7.258、-4.678,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去除混杂因素后,显示性别、年龄、白细胞介素2R与病原体检出阳性有关。 结论:mNGS在结核、真菌、病毒和厌氧菌诊断方面优势更明显,其阳性率高于传统方法3倍以上。感染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其检出病原体核酸序列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指带状疱疹最终导致截指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63岁。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示指丘疹,后逐渐蔓延至拇指、手掌、前臂(图1),丘疹逐步进展为透明囊泡,伴疼痛,无指体麻木,无指体灼热感,无畏寒、发热,经外院皮肤科确诊为"带状疱疹"。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甲钴胺片及加巴喷丁胶囊(效果欠佳后更换为普瑞巴林)口服、夫西地酸乳膏外涂等对症治疗,经治疗囊泡干涸、结痂脱落(图2~4),但左示指仍感疼痛,呈刀割样,NRS评分4分,夜间疼痛时有加剧,NRS评分7分。1年前患者每日不定时用布带环扎左示指指根部,以缓解左示指疼痛感,后发现左示指指体逐渐萎缩,疼痛仍持续,严重影响睡眠,遂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30年,长期口服甲泼尼松片、塞来昔布胶囊及白芍总苷胶囊。临床检查:左示指较健侧萎缩明显(图5,6),中、远节压痛明显,NRS评分7分,两点分辨觉8 mm,左示指被动伸、屈活动差,指间关节僵硬。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9.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9%↑、淋巴细胞百分比8.3%,生化检查中超敏C反应蛋白19.1 mg/L。手术治疗:入院完善相关术前检查,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手术利弊,患者要求行截指术。入院后2 d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示指截指术,于示指近节远端水平切开,近指间关节以近切断,用咬骨钳去除近节指骨远端关节面,高位切除指伸、屈肌腱及双侧指神经,结扎双侧指动脉,缝合残端创口(图7,8)。患者术后2 d诉左示指仅残存创口处疼痛,NRS评分4分,出院。术后3周复查诉出院后未因疼痛影响睡眠,疗效满意,检查创口愈合良好(图9,10),创口按压稍有疼痛,NRS评分2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后再去除的方法制作一种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只: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肝外门静脉高压组(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EHPVO)和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组(reversible 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r-EHPVO)。NC组仅开腹后游离门静脉主干。EHPVO组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制作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r-EHPVO组在肝外门静脉高压模型制备2周后将套管去除。检测所有动物模型手术前后的门静脉压力、血常规和脾脏大小,并比较各组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和脾脏大小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同一组不同时间段间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8只动物模型的制作均成功完成。EHPVO组和r-EHPVO组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均显著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EHPVO组与r-EHPVO组套管拆除前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套管拆除后r-EHPVO组门静脉压力和脾脏大小显著低于EHPVO组,但其仍高于NC组( P<0.01)。EHPVO组和r-EHPVO组的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显著低于NC组( P<0.05);去除套管后,r-EHPVO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高于EHPVO组,但仍低于NC组。 结论:采用套管将门静脉主干部分缩窄后再去除的方法制作可恢复性肝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是可行的,该动物模型可缓解门静脉高压状态(降低门静脉压力、脾脏大小和改善脾功能亢进状态),具有Rex手术治疗肝外门静脉高压的相似效果,能作为模拟Rex手术研究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8.9±6.7)岁]。病程7~78个月[(27.1±11.4)个月]。均采用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原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清创后骨缺损长度5~15 cm[(7.4±1.9)cm],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Ⅱ期去除抗生素骨水泥,植骨重建骨缺损,采用髓内钉和(或)LCP固定断端。评估Ⅰ期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包括患肢伤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骨缺损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3~43个月[(31.9±6.7)个月]。Ⅰ期术后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重复清创后伤口愈合。Ⅱ期术后末次随访伤口无感染表现,白细胞计数[(6.1±1.8)×10 9/L]、CRP[(10.1±3.1)mg/L]及ESR[(10.2±3.4)mm/h]较术前[分别为(15.0±4.8)×10 9/L、(69.8±14.8)mg/L、(66.2±13.2)mm/h]显著降低( 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3%,除4例Ⅰ期术后感染复发外,3例髂后上棘处取骨处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4 cm和3 cm。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8.8±2.7)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90.0°(61.5°,120.0°),较术前的30.0°(15.0°,110.0°)显著提高( P<0.05)。 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骨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回收及其细胞生物学特点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临床对成分输血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无论是制备浓缩红细胞还是单采血小板,均主要采用白细胞滤器。白细胞滤器可使成分血中的绝大部分白细胞被阻隔在滤器内而被清除,并且最终白细胞滤器通常也作为生物垃圾被处理。然而,白细胞滤器中的白细胞是可供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细胞资源,并且逐步获得相关研究者的关注。笔者拟就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的回收方法、细胞活性及生物学特点等进行介绍,旨在为促进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的再利用,以及白细胞滤器回收所得白细胞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4月— 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1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9~60岁[(44.1±5.8)岁]。初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例,Ⅴ型14例,Ⅵ型6例。感染时间:<3周3例,3~10周12例,>10周6例。所有患者采用清创后骨缺损区放置骨水泥的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内固定并彻底清创后放置抗生素骨水泥与内固定钢板;Ⅱ期行植骨骨重建。记录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骨缺损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以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获随访12~62个月,平均23.5个月。Ⅰ期术前感染指标与Ⅱ期术后3个月相比,WBC由术前(10.6±2.3)×10 9/L降至(6.7±3.5)×10 9/L,ESR由术前(26.0±5.3)mm/h降至(12.1±4.3)mm/h,CRP由术前(10.0±1.5)mg/L降至(5.8±1.0)mg/L( P均<0.05)。17例患者Ⅰ期术后感染控制,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再次Ⅰ期清创,随访期内再无复发;2例因Ⅰ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予以局部皮瓣转移术覆盖伤口;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无一例截肢。21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内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标准。1例患者出现取骨区感染。无骨不连、感染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感染时间<3周及3~10周患者ROM由术前(95.2±10.4)°和(85.7±11.5)°提升至(120.2±10.5)°和(98.6±12.2)°( P<0.01),而感染时间>10周患者无显著改善( P>0.05)。所有患者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5.6±8.2)分提高至术后(82.0±6.6)分( P<0.01)。 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临床骨性愈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HCL-V)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HCL-V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9岁男性,入院时贫血和脾重度增大,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贫血、血小板减低,结合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等结果,诊断为HCL-V。接受白细胞单采术去除过高白细胞、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化疗后,贫血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脾脏较前缩小。结论:HCL-V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增殖性疾病,常伴巨脾和高白细胞血症,临床上要和经典型毛细胞白血病和脾边缘区淋巴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该病诊断除了观察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之外,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BRAF V600E和MAP2K1等基因突变检测可以协助诊断。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有望改善HCL-V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4岁。因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5 d"于2018年6月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突现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因在国外诊治不便,遂于1 d前回国,至某专科医院急诊就诊,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可疑,眼睑肿胀,前房积脓,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眶蜂窝织炎待排",给予头孢他啶2.0 g和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可乐必妥、托百士滴眼液点眼1次/h,迪可罗眼膏每晚点眼)及散瞳(l%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治疗。患者于外院治疗1 d后,自觉右眼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加重,因病情发展较快,且合并全身疾病,转至我院就诊。既往病史:肝硬化6年,2年前因肝癌行肝切除手术;21个月前因牙齿松动缺损行整牙修复手术;20个月前因右手、双足甲癣行中药化腐清创术。否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脏疾病史,反复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均否认眼部外伤史,其余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阳性发现。全身查体示:神志清,精神稍差,表情较痛苦,体质瘦弱;体温37.0℃,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52 mmHg(1 mmHg=0.133kPa);头颈、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下肢中部胫骨前区局部红肿,约5 cm×10 cm,触之有痛感,皮温高于周围,表面破溃、结痂、干燥(见图1);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下肢及踝部浮肿色稍红,皮温不高,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未见足癣表现。眼科专科检查示: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无法精确测量,指触大致正常;右眼眶周软组织高度红肿、触痛;右眼睑肿胀且睑裂不能睁开,眼球突出伴眼球运动障碍;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角膜上皮片状脱落,前房可见黄白色积脓约4 mm,房闪(++),虹膜纹理尚清,瞳孔圆、小,直径1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晶体混浊,余结构窥不清;左眼裸眼视力0.6,前节及眼底未及明显异常;右眼眶压升高(T+2)/左眼眶压正常(Tn)。初步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肝硬化、肝癌术后,收入我院眼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血液检查、眼分泌物及皮肤破损处分泌物分别送微生物培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5.20×10 9/L(3.50~9.5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5%(40%~75%);淋巴细胞0.48×10 9/L(0.80~4.00/L)、血小板数目68×10 9/L(125~350/L)、血小板百分比10.4%(20.0%~40.0%)、红细胞计数3.15×10 9/L(4.30~5.80/L)以及血红蛋白91 g/L(130~175 g/L)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尿常规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弱阳)。血生物化学检查示:空腹血糖8.9 mmol/L(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4.0%~6.0%)、白蛋白31 g/L(32~48 g/L)、球蛋白45 g/L(23~35g/L)、白/球蛋白比0.7(1.1~1.9)、肌酐103 μmol/L(55~96)。血培养结果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来我院就诊前2 d,外院眼部B超示:右眼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可能、视网膜脱离可能、脉络膜水肿增厚、球壁水肿(见图2);外院眼眶CT示:右眼睑、眼球壁表面及其周围、视神经前段及眶周弥漫性软组织肿厚,伴泪腺稍肿大。考虑为炎症性病变(见图3)。患者右眼眼内炎诊断明确,考虑眼内炎已快速进展为全眼球炎,同时患者年龄大、全身合并肝硬化且有肝癌手术史,入我院后发现糖尿病,且下肢存在感染灶,若保眼球治疗则感染扩散的风险大,结合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要求,故在麻醉监护下行右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注射10 mg/ml万古霉素于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采用37℃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感染;敏感抗生素: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等;耐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等。无乳链球菌感染致内源性眼内炎极少见,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曾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红肿伴痛感,未予诊治,肿痛自行有所缓解;就诊7 d前曾同家人至俄罗斯旅行,否认疫区及动物接触史。最终诊断为:右眼内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全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左下肢感染,2型糖尿病,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术后。右眼眼内容物剜除术后4 d,患者眼部情况及眶周症状明显好转,转至内科住院继续治疗2周。术后2周患者至我科复查(见图4),右眼眶区无肿胀,眼睑无红肿,结膜囊薄壳在位,未见脓性分泌物,结膜无红肿、渗出,切口对合良好,缝线在位。随访3个月全身情况稳定,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3~6月龄,体重2.5~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对照组(C组)、手术组(O组)、手术+采血组(O+B组)、手术+贮存式自体全血组(O+WB组)和手术+贮存式自体成分血组(O+CB组)。O+B组、O+WB组和O+CB组于术前7 d时以3~5 ml/min的速率经右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4~6 ℃贮存;O+CB组血液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制备红细胞悬液,置于贮血袋中。O组、O+B组、O+WB组和O+CB组行肝切除术,经右股动脉以3~5 ml/min的速率放血,放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O组和O+B组术中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1 ml/min,O+W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全血,O+C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红细胞悬液1 ml/min。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 2)、术后6 h(T 3)和术后24 h(T 4)时采集骨髓血标本,测定CD34 +细胞百分比、细胞周期和端粒DNA相对表达量;分别于自体血贮存前(T 1)和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结果:与C组比较,O组T 3,4时、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其余4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与O组比较,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B组比较,O+WB组和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WB组比较,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下调,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 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可抑制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利于外周血网织血红细胞恢复;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小于贮存式自体全血输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