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云生从脾虚湿热内外合治糖胖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胖病为肥胖介导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糖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徐云生教授认为,糖胖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热,其临床应用自拟健脾祛湿降糖方,药用黄芪、黄芩、黄连、生大黄、葛根、山药、党参、白术、苍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佩兰、砂仁、桔梗、甘草、翻白草、荔枝核,以清热健脾、助运化湿为基本治法治疗本病,且综合运用中医内治法及针灸、脐疗等外治法,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白草酮通过铁死亡相关通路改善化疗药物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探讨三白草酮(sauchinone,Sau)对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及铁死亡相关机制.方法 选用心肌细胞系H9c2 细胞,首先对Sau的细胞毒性进行分析,然后检测Sau对Dox细胞毒性的影响,并用SIRT1抑制剂分析SIRT1/Nrf2信号通路在Sau影响Dox心肌细胞毒性中的作用.以CCK-8细胞活性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丙二醛(MDA)及4-羟基壬烯醛(4-HNE)活性或水平的试剂盒检测,细胞内Fe2+水平的FerroOrange染色和Fe2+水平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JC-1染色,SIRT/Nrf2信号通路蛋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4(GPX4)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等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和Sau作用机制.结果 在Sau浓度为0~10 μmol/L时,H9c2细胞活性不变;Sau以剂量依赖性改善Dox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降低;Sau对H9c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Fe2+浓度、脂质过氧化物水平、SIRT/Nrf2信号通路蛋白GPX4水平无明显影响;Dox诱导H9c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Fe2+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升高、SIRT1/Nrf2信号通路活性与GPX4水平显著降低,Sau对Dox诱导的上述毒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可被SIRT1/Nrf2信号通路抑制剂阻断.结论 Sau可通过激活SIRT1/Nrf2信号通路降低Dox诱导的心肌细胞铁死亡,以发挥其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抗常见致病菌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通过研究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筛选翻白草抗菌的活性部位,并揭示其发挥抗菌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获得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采用微量稀释法开展抑菌活性研究,采用Spearman分析揭示各部位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均以乙酸乙酯部位最高,正丁醇部位次之.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翻白草各部位提取物对受试菌株均具有抑菌效果,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菌效果优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不同部位提取物抗菌活性以乙酸乙酯部位最强,正丁醇部位次之,水部位最弱.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与所有受试菌株的抑菌活性呈显著相关,总酚含量仅与部分受试菌株的抑菌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翻白草不同部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以乙酸乙酯部位最强,且其发挥抑菌作用的活性成分为黄酮和酚类成分.研究结果为翻白草用于临床抗菌以及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三白草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研究三白草科三白草属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Lour.)Baill.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MCI、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等多种色谱技术对三白草地下部分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白草地下部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nt-4β-hydroxy-10α-ethoxyaromadendrane(1)、ent-4α-hydroxy-10β-alloaromadendranediol-10-monomethylether(2)、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3)、斯巴醇(4)、meicocarpin(5)、1,4-二(3,4-二 甲氧基苯基)-2,3-二甲基-1,4-丁 二酮(6)、乙酰樟叶素(7)、(-)-(7R,8R)-7-O-acetylraphidecursinol B(8)、赤式-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3,4,5-三甲氧基苯基)-丙烷-1-醇(9)、saururin C(10)、(-)-5-exo-acefoxybornyl acetate(11)、细辛醚(12)、榄香脂素(13).结论:其中,化合物 1~4、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宁夏草原-荒漠过渡区不同演替阶段主要建群植物体内碳酸钙含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无定型碳酸钙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草原-荒漠过渡区主要建群植物体内无定型碳酸钙含量特征目前尚不明确.本文测定了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主要植物叶片碳酸钙含量.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碳酸钙含量之间有显著差异,而灌木碳酸钙含量之间没有差异显著;对于草本植物,演替初期建群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演替中期建群植物赖草(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和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演替后期建群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随进展演替,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碳酸钙含量逐渐降低;典型草原演替后期建群种体内碳酸钙含量显著高于荒漠草原演替后期建群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幼龄阶段叶片碳酸钙含量显著高于成龄和老龄阶段,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e)3种豆科灌木不同冠层部位叶片碳酸钙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草原-荒漠过渡区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体内碳酸钙含量的显著变化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林芝河谷区苹果园间作牧草对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调查期间共发现杂草17科31属 33种,其中优势科为禾本科、豆科、蓼科和菊科,优势种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L.)Beauv.)、小头蓼(Persicaria microcephala(D.Don)H.Gros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2)牧草种植可以减少果园中杂草种类,降低优势杂草重要值,改变杂草群落结构,不同类型牧草在不同种植年限对杂草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3)不同间作牧草模式下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较对照有所降低,种植年限与种植模式对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4)间作牧草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果,其中禾本科牧草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豆科牧草,混播处理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单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牧草的选择应考虑牧草生长年限,一年生牧草在短期内杂草防控效果较好,多年生牧草适宜长期种草的果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GEO数据集的翻白草治疗2型糖尿病分子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网络药理学结合GEO数据集探讨翻白草治疗 2 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下载翻白草化学成分信息,经SwissADME对各成分进行筛选和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靶点后,得到药物作用靶点.采用R软件下载GEO数据中GSE系列,提取表达矩阵,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提取临床信息,采用limma程序包进行 2 型糖尿病差异基因分析.通过微生信在线平台获取药物作用靶点和疾病差异基因交集,即为翻白草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得到翻白草中 20 个化学成分,经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后,得到374 个药物作用靶点,R软件分析获得 2 型糖尿病差异基因 658 个,取交集后得到 17 个潜在作用靶点.经过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可知,翻白草有效成分有原儿茶酸、咖啡酸、山柰酚、3,4,5-三羟基苯甲酸、罗索酸,通过作用蛋白激酶C-θ(PKC-θ)、核转录因子-κB p65 亚单位(RELA)、核糖体蛋白S6 激酶α3(RPS6KA3)、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乳酸脱氢酶B(LDHB)和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同工酶 3(PFKFB3)靶点,参与胰岛素抵抗通路(P<0.01)、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P<0.01)和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P<0.01)来发挥治疗 2 型糖尿病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KC-θ、RELA、STAT3 与咖啡酸,RPS6KA3 与罗索酸,LDHB与 3,4,5-三羟基苯甲酸,PFKFB3 与山柰酚之间均具有较好的对接活性.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GEO数据集,初步预测了翻白草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翻白草治疗 2 型糖尿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长期降水量变化下荒漠草原植物生物量、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植物多样性是植物群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虽然荒漠草原植被稀少,但其在防风固沙等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对荒漠植物多样性如何响应长期极端降水量变化尚缺乏深入理解.该研究依托2014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增加30%和增加50%)的野外实验样地,研究了2020年5-10月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二者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随着生长季推移,植物群落生物量、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时间动态,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与自然降水量相比,降水量减少对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影响较小,尤其是降水量减少30%的处理下;多数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刺激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白草(Pennisetum centasiaticum)等物种生长,提高了植物生物量,但亦未明显改变植物多样性(尤其是降水量增加30%的处理下).对植物生物量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包括脲酶活性、温度、含水量、pH、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包括含水量、电导率和脲酶活性.该研究结果意味着,连续7年降水量变化下,研究区植物对适度甚至极端干旱有强的适应性;降水量适度增加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增强了离子移动性,刺激了酶活性,促进了植物生长.然而,降水量持续增加导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植物耗水增大,使得生长季后期土壤水分不足,导致部分植物提前完成生命周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根茎型禾草地下芽库与克隆构件的生长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研究根茎型禾草的克隆生长特性在揭示草地植物的适应对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观测24种根茎型禾草地上、地下克隆生长格局的基础上,选择3种代表性禾草,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法",对其芽库及克隆构件季节性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根茎型禾草的克隆生长格局包含三类:(Ⅰ)以无芒雀麦为代表的"短根茎平面扩展型"、(Ⅱ)以赖草为代表的"长根茎平面扩展型"和(Ⅲ)以白草为代表的"空间层片扩展型".(2)白草的分蘖(540~680个·m-2)、节间(3200~4600个·m-2)和芽库(350~1000个· m-2)密度成倍数高于其他2种禾草,其空间克隆生长能力最强(P≤0.05);赖草的节间密度(1300~1700个·m-2)和长度(3.5~4.0 cm)显著高于无芒雀麦的节间密度(70~320个·m-2)与长度(1.0~1.5 cm),根茎延伸能力较后者强(P≤0.05).(3)无芒雀麦的分蘖密度与分蘖芽呈正相关,但与向上芽呈负相关,呈"密集型"生长(P≤0.05);赖草的分蘖密度和节间密度与根茎芽、分蘖芽、水平芽和向上芽的芽密度均呈正相关,呈"密集-游击型"过渡生长;白草分蘖密度和节间密度均与根茎芽呈正相关,呈"游击型"生长.结合研究区干旱、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土壤贫瘠等特点,"密集-游击型"生长的赖草既可以集中利用资源,也可以索取分散资源,更易于在该区形成优势种群.通过分析芽库、克隆构件的分布与数量关系,了解根茎型禾草克隆生长特性,有助于揭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为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基于ITS2序列的翻白草与委陵菜分子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翻白草及易混品委陵菜进行分子鉴定,保障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提取翻白草及委陵菜的基因组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 2(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用SeqMan软件校对、拼接;在线双序列比对翻白草对照药材(FR)及委陵菜对照药材(WR)的ITS2 序列,并预测其二级结构;从GenBank下载部分相关序列,运用MEGA X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序列变异位点,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所有样品均成功扩增出ITS2 序列,翻白草和委陵菜的ITS2 序列长度均为 210 bp.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R与WR的ITS2 序列相似性为 92.9%,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翻白草ITS2 序列平均鸟嘌呤(G)+胞嘧啶(C)占比为 63.0%,存在 2 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9 6;委陵菜ITS2 序列平均G+C占比为 64.4%,存在 5 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 0~0.019 3;种间遗传距离为 0.054 8~0.075 8.NJ树结果显示,翻白草、委陵菜聚为不同分支,可明显区分.结论:利用ITS2 序列可以准确鉴别翻白草与委陵菜,为保障其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