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北高寒区一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了查明高寒地区建植一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2019年4月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境内建植了黑麦草和燕麦两种一年生单播人工草地,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2019-2022年每年9月下旬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开展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在3种草地及年际间差异显著;2)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类群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3种草地间差异不显著;3)随着年限增加,3种草地的土壤节肢动物密度显著波动;黑麦草和燕麦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均匀度指数仅在第4年显著降低;天然草地的Shannon指数呈显著波动,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变化;4)草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全磷、全钾、有效氮含量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种植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有显著影响,对密度及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年限对群落组成结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包头市典型牧区环境中隐孢子虫污染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掌握内蒙古包头市典型牧区环境中隐孢子虫污染情况.方法 于2016年12月,采集包头市牧区土壤、牧草、饲料和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样进行镜检,阳性样本利用巢式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分析隐孢子虫种属特性.结果 牛粪中隐孢子虫感染率为34.6%(72/208),水样隐孢子虫污染率为28.6%(2/7),土壤和植物样本均未检出隐孢子虫.4.2%(9/208)牛粪样本和28.6%(2/7)水样样本扩增出目标片段.测序比对结果显示11个PCR扩增阳性样本中隐孢子虫均为安氏隐孢子虫.结论 包头地区牛粪及水样等环境中检出的隐孢子虫在种属上为安氏隐孢子虫,当地卫生部门应关注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果树凋落叶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化感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红枣、核桃及苹果凋落叶的化感效应,为选择经济林下适生草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室外盆栽牧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红枣、核桃和苹果凋落叶浸提液(0.1,0.05,0.025,0.012 5 g/mL)处理,测定牧草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1)牧草单株干质量在3类凋落叶各浓度浸提液处理下大多比对照显著降低,且红枣浸提液的降幅较小.(2)牧草丙二醛含量在3类浸提液处理下均高于对照,而红枣浸提液的增幅较小,其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在3类浸提液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多年生黑麦草的变幅明显大于紫花苜蓿.(3)3类浸提液对牧草根系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均抑制其根长生长,明显抑制多年生黑麦草根尖数,而促进紫花苜蓿根尖数.[结论]3种果树凋落叶浸提液对2种牧草生长多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并以红枣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小,且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受抑制程度小于紫花苜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地区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过敏原致敏情况,为该地区过敏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并经ImmunoCAP 1000(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或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表现为至少一种过敏原阳性的患儿血清样本254例,其中男173例,女81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7(4.00,9.75)岁。采用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血清样本进行18项过敏原sIgE检测。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屋尘螨(85.0%,215/254)的阳性率最高,依次为粉尘螨(83.5%,212/254)、鸡蛋白(19.3%,49/254)、牛奶(14.6%,37/254)、德国蟑螂(14.2%,36/254)和法国菊(12.6%,32/254)。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均以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为主。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患儿的屋尘螨(95.4% vs. 91.7% vs. 71.0%,χ 2=23.257, P<0.001)、粉尘螨(95.4% vs. 90.6% vs. 67.7%,χ 2=26.916, P<0.001)、艾蒿(10.8% vs. 9.4% vs. 1.1%,χ 2=7.535, P=0.023)、法国菊(21.5% vs. 14.6% vs. 4.3%,χ 2=10.876, P=0.004)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过敏性哮喘组。>6岁组的屋尘螨(96.2% vs. 84.0% vs. 53.5%,χ 2=46.343, P<0.001)、粉尘螨(96.2% vs. 81.5% vs. 48.8%,χ 2=52.756, P<0.001)、德国蟑螂(17.7% vs. 14.8% vs. 2.3%,χ 2=6.313, P=0.043)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3岁组;而≤3岁组的鸡蛋白(41.9% vs. 21.0% vs. 10.8%,χ 2=20.281, P<0.001)和牛奶(41.9% vs. 16.0% vs. 4.6%,χ 2=36.227,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6岁组。此外,屋尘螨与粉尘螨、艾蒿与法国菊、猫皮毛屑与马皮毛屑、法国菊与蒲公英、鸡蛋白与牛奶、梯牧草与芝麻均显著正相关( r s≥0.511, P<0.01)。随着屋尘螨致敏等级的增加,艾蒿(0.0% vs. 1.5% vs. 10.8%,χ 2=9.714, P=0.008)、法国菊(0.0% vs. 4.4% vs. 19.6%,χ 2=16.195, P<0.001)、猫皮毛屑(0.0% vs. 7.4% vs. 18.2%,χ 2=11.459, P=0.003)和马皮毛屑(0.0% vs. 1.5% vs. 15.5%,χ 2=15.443,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升高,而牛奶(29.0% vs. 16.2% vs. 10.1%,χ 2=8.792, P=0.012)sIgE阳性率显著下降。 结论:尘螨是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最主要的过敏原,法国菊是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患者致敏情况不同,过敏性疾病患儿需定期检测过敏原并注意规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西北地区1 161例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sIgE分布特征及致敏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国西北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谱、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在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的分布特征及致敏模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1 161例经临床诊断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采用HAIKE ALLEOS 2000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其进行12种吸入性过敏原的sIgE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 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多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双侧 P<0.05/3=0.017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数值型变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1 161例患者sIgE阳性检出率为66.8%(776/1 161),阳性率最高的3种吸入性过敏原是艾蒿(599/1 161,51.6%)、法国菊(565/1 161,48.7%)、蒲公英(412/1 161,35.5%)。在不同年龄分组中,sIgE阳性率最高的是7~18岁(379/513,73.9%),最低的是4~6岁(222/370,6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77, P<0.001)。艾蒿、法国菊、车前草、梯牧草、桦树、屋尘螨、粉尘螨、猫皮毛屑、狗皮毛屑、德国蟑螂在7~18岁年龄组形成致敏高峰。在不同疾病分组中,sIgE阳性率最高的是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500/717,69.7%)、最低为哮喘组(76/144,52.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5.563, P<0.001)。在不同性别分组中,男性sIgE阳性率(503/711,70.7%)高于女性sIgE阳性率(273/450,60.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2.630, P<0.001)。sIgE阳性患者中多重致敏率达86.9%(674/776),双重致敏率为16.8%(130/776)。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蒲公英和法国菊( r=0.93, P<0.001)之间存在极强相关性,艾蒿和法国菊( r=0.64, P<0.001)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共致敏分析中,艾蒿、法国菊、蒲公英、车前草、梯牧草共致敏的患者数占多重致敏总人数的25.2%(170/674),艾蒿、法国菊、蒲公英共致敏的患者数占多重致敏总人数的58.3%(393/674),艾蒿、法国菊、蒲公英、车前草共致敏的患者数占多重致敏总人数的35.6%(240/674)。 结论:艾蒿、法国菊、蒲公英为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疾病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过敏原多重致敏率高,花粉过敏原sIgE两两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表明过敏原之间可能存在共同致敏或交叉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地区5 019例变应性鼻炎吸入过敏原谱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近13年间变应性鼻炎(AR)患者过敏原谱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 007—2 019年5 019例AR患者的皮肤点刺实验(SPT)结果,分析14种过敏原在13年间及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4种过敏原在不同年份间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4种过敏原总体阳性率前3位分别为:藜属48.2%(2 398/4 970)、车前草33.3%(1 221/3 667)、艾蒿33.1%(1 647/4 974)。除狗上皮阳性率在不同性别( χ2=0.041, P>0.05)、不同年龄间( χ2=3.8, 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过敏原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除交链孢霉( χ2=7.3)、特异青霉( χ2=0.3)、猫上皮( χ2=3.1)、尘螨( χ2=1.4)、粉螨( χ2=0.5)、蟑螂( χ2=2.9)6种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外,其余艾蒿( χ2=64.9)、藜属( χ2=204.1)、豚草( χ2=72.4)、车前草( χ2=87.8)、梯牧草( χ2=55.4)、刺槐( χ2=67.8)、杨树( χ2=70.8)、狗上皮( χ2=15.7)8种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新疆地区过敏原分布随时间的不同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过敏原以草本类为主,过敏原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AR患者中的分布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牧草花粉过敏原组分诊断:鉴别诊断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牧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最常见的3种致敏性牧草花粉亚科分别为:温带的早熟禾亚科( Pooideae)、亚热带的虎尾草亚科( Chloridoideae)和黍亚科( Panicoideae)。本文解读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中关于牧草花粉过敏原组分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并整理了国内外牧草花粉的流行情况、过敏原组分蛋白家族的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指南,旨在提高相关专业人员对过敏原组分的深入认识以精准区分牧草花粉过敏患者和对泛过敏原的反应,为探讨中国特色的牧草花粉致敏特征提供新的思路以及临床实践提供更加个体化、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蒙古冰草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亦称沙芦草,为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冰草属(Agropyron)多年生疏丛型牧草,具有饲用价值高、抗寒耐旱以及耐盐、耐瘠薄、耐风沙等特性,是改良天然草场的适宜草种与挖掘优良耐逆基因资源的重要材料.然而,目前尚未建立蒙古冰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制约了该物种的基因资源鉴定与遗传改良应用.以蒙农1号蒙古冰草种子为来源的高再生效率的胚性愈伤系#89为外植体,建立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5介导的蒙古冰草稳定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30%.此外,针对多次继代后蒙古冰草愈伤系再生能力退化的难题,通过在再生培养基中添加1 mg·L-1 ABA或提高蔗糖浓度至45g·L-1,成功将再生能力衰退的蒙古冰草愈伤系再生效率由5%分别提高至35%与42%.研究结果为后续蒙古冰草基因编辑体系建立、基因功能鉴定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氮矿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返青期休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寒草甸生产力,为了解其对氮矿化及微生物的影响.以玛沁县大武镇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设立5个休牧时间,分别为CK(放牧)、休牧20d、30d、40d、50d,在牧草生长季(5-9月)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效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均随着休牧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SMBC在生长初期(5月、6月)休牧50d处理下较CK分别增加了 22.49%、123.33%,生长末期休牧40d处理下含量较高.5月份SMBN在休牧40d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余月份均在休牧50d处理下含量较高.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在生长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数情况下,休牧30d 土壤NH4+-N含量高于CK处理;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NO3--N含量影响不明显.土壤氮矿化速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呈现休牧30-40d 土壤氮矿化速率较高、CK较低的趋势.因此,在返青期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进行适当的休牧活动利于其有机氮的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少花蒺藜草入侵与干旱对羊草群落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是中国草地资源中珍贵的自然财富,其生产力受到多种全球变化因素的制约.其中,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入侵(以下简称为"入侵")与干旱对东北松嫩草原区羊草群落影响尤为显著,但相关机制仍较少被关注.该研究通过微宇宙控制实验,采用两因素完全交互设计,探究入侵与干旱对羊草群落生产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因素一是入侵处理(入侵vs对照),因素二为水分处理(干旱vs正常水分),每个处理设置10次重复,实验共计40盆.结果表明:入侵与干旱会显著降低羊草群落与优势物种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干旱处理下土壤有效氮含量与土壤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显著下降,而土壤细菌与球囊霉科(Glomeraceae)丛枝菌根真菌(AMF)丰度显著增加.入侵对土壤真菌有效物种数的影响受到干旱的调节,表现为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入侵不影响土壤真菌的有效物种数,但在干旱条件下入侵显著增加土壤真菌的有效物种数.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入侵与干旱均直接抑制羊草群落生产力.干旱通过增加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的丰度进而间接缓解对本地群落生产力的负面影响.此外,两者协同作用通过增加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抑制群落生产力.该研究为将来更好地维护草地生产力,保护优质牧草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