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流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于2021年5—7月,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议会形成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初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8个省/直辖市的18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然后小组讨论,确定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终稿。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分别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和提出意见专家比率、专家权威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变异系数表示。结果: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00%、100.00%,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比率分别为83.33%、5.56%;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12~0.170( P<0.05),变异系数为0~0.122;第2轮各级操作步骤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4.64~5.00分。最终构建的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包括4个一级操作步骤、19个二级操作步骤和39个三级操作步骤。 结论: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具有可靠性,质量水平较高,对临床置管操作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隧道式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经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隧道式PICC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OR=0.28,95% CI:0.15~0.52, P<0.01)、静脉血栓发生率( OR=0.18,95% CI:0.06~0.55, P<0.01)、渗血发生率( OR=0.30,95% CI:0.21~0.42, P<0.01)、静脉炎发生率( OR=0.48,95% CI:0.26~0.88, P=0.02)、导管异位率( OR=0.27,95% CI:0.18~0.41, P<0.01),且不会增加神经、动脉损伤发生率( OR=0.49,95% CI:0.10~2.35, P=0.37)。两组导管堵塞( OR=0.56,95% CI:0.20~1.59)、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OR=0.57,95% CI:0.21~1.55)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皮下隧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后期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山东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科护士皮下隧道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专科护士对皮下隧道技术的培训需求,为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0—12月选取山东省922名PICC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的PICC专科护士皮下隧道技术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922份,回收有效问卷92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22.78%(210/922)的PICC专科护士应用过皮下隧道技术。培训意愿方面,92.08%(849/922)的PICC专科护士对皮下隧道技术有培训需求。培训内容需求方面,PICC专科护士对皮下隧道技术培训内容需求的总分为(62.26±11.06)分;各条目均分均>4.15分,得分最高的条目为隧道式PICC特殊案例的分享[(4.60±0.77)分],得分最低的条目为PICC维护知识[(4.15±1.15)分]。结论:皮下隧道技术应用率较低,PICC专科护士有较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应加大该技术的培训力度,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促进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口内镜下憩室嵴和肌切开术治疗膈上食管憩室合并胃食管连接部流出道障碍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嵴离断术(STESD)联合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膈上食管憩室合并胃食管连接部(EGJ)流出道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于2017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STESD联合POEM的膈上食管憩室合并EGJ流出道障碍的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男女比,年龄,病程,憩室长径、部位、是否多发,EGJ流出道障碍疾病类型,是否达到内镜技术成功(内镜下所有步骤均完成,包括建立隧道,切开憩室嵴、食管下括约肌、贲门固有肌),手术时间,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减轻、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反流)的严重程度(采用Eckardt评分进行评估)变化,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情况,包括是否达到临床成功(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胸骨后疼痛、反流、体重减轻症状完全改善或近乎完全改善,随访时无需重复内镜干预)和有无不良事件发生。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的男女比为3∶3,中位年龄为69.2岁,中位病程为92.3个月;中位憩室长径为47.5 mm;憩室位于食管右侧壁4例,位于食管左侧壁2例,其中1例患者为食管多发憩室;贲门失弛缓症5例,EGJ出口梗阻1例。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TESD联合POEM,并均达到内镜技术成功;手术时间(范围)为55 min(40~70 min)。术前和术后临床症状的Eckardt评分(范围)分别为9.0分(7.0~11.0分)、1.3分(1.0~2.0分),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术后无迟发性出血、穿孔、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50个月,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胸骨后疼痛、反流、体重减轻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均达到临床成功。结论:STESD联合POEM治疗膈上食管憩室合并EGJ流出道障碍安全、有效,且近期和远期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PICC技术的实践现状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肠外营养、长期静脉输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危重症患者和肿瘤患者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线。本文针对国内新工具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PICC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管理、PICC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及发展前景3个方面展开综述,探讨当前PICC技术在国内的实践现状和研究情况,以期为促进中国PICC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颌面轮廓手术联合微创隧道剥离提拉技术改善面部皮肤松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颌面轮廓手术同时改善面部皮肤松垂的方法。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四川友谊医院整形外科进行下颌角和颧骨手术患者50例,男6例、女44例,年龄30~43岁,平均37岁。均先行颌面轮廓手术,用特制的锥状套管剥离器向颧脂肪垫及咬肌韧带、耳前韧带处进行皮下隧道状剥离,经套管置入双向倒刺线垂直向上提拉,在耳后乳突上方穿出,剪除多余线头。结果:随访3~12个月,5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中下面部皮肤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效果,颧脂肪垫得到提升,下颌轮廓线更加清晰,鼻唇沟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面部轮廓手术同时用微创隧道剥离提拉技术可有效改善中下面部皮肤松垂,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手外科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伤12例,其中外伤后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坏死内置物外露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0 cm~9.0 cm×5.0 cm。所有创面一期清创,待坏死组织界限清晰后,二期行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的切取面积为7.0 cm×5.0 cm~10.0 cm×6.0 cm。皮瓣切取后,将血管蒂分离至足背动脉起始处,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踝部创面,其中1例因血管蒂不够长,术中在跗外侧动脉发起处以远结扎并切断足背动脉,以足背动脉近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供区均切取髂腹股沟处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抗凝等对症治疗,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等方式随访,了解皮瓣质地、外观、感觉、供区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伤口良好愈合,无溃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6~108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至S 2~S 3。 结论: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皮瓣质地、外观与受区接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下前牙舌侧牙龈退缩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舌侧牙龈退缩虽较少见,但可能给患者带来牙齿敏感等不适。下颌牙齿舌侧的解剖结构较特殊,膜龈手术治疗难度大。本文介绍1例下前牙舌侧牙龈退缩的病例,患者接受了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术后舌侧退缩的根面得到很好的覆盖,且软组织稳定,牙龈厚度增加明显。术后随访1年效果良好,证实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可以很好地治疗舌侧牙龈退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长皮下隧道脑室外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长皮下隧道脑室外引流术在脑积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超长皮下隧道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33例不适宜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或者预计脑室外引流时间大于7 d的,或者脑室外引流时间已达7 d并预计再引流7 d仍不能拔管的,或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脑积水患者的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引流管最长留置24个月,最短13 d,平均69.3 d;引流时间大于14 d者有32例(97%);术后无一例继发颅内感染。结论:超长皮下隧道脑室外引流术留置引流管的时间长,避免了多次引流及继发颅内感染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积水治疗新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