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室出血相关手术编码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室出血是危重的急性脑血管病,多继发于自发性脑出血,且常引发脑积水,手术是治疗脑室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对脑室出血相关手术治疗基本框架虽已确定,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理念的推陈出新,衍生出多种术式,编码时对各种术式的鉴别存在难度.通过依据《全国医疗技术项目服务技术规范(2023年版)》、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ICD-9-CM-3,2011版)的编码规则,总结术式核心理念与编码查找路径比较术式之间的异同并举例.相关编码有脑室血肿穿刺术01.09、脑室血肿清除01.39、脑室外引流术02.21、颅内脑室分流02.22、颅外脑室分流02.31-02.39.编码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理解相关术式的临床分类,通过编码分类轴心提取关键信息,结合实际与编码规则进行另编码或省略编码,提高编码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室外引流术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严重高血压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传统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严重高血压脑室内出血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7 月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术式清除血肿 50 例(内镜组)与传统脑室外引流术治疗 44 例(引流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血肿清除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级情况,术后脑积水、继发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术后内镜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大于60%患者比例和ADL分级为Ⅰ、Ⅱ、Ⅲ级者占比均明显高于引流组[血肿清除率大于 60%患者比例:88.0%(44/50)比 47.7%(21/44),χ2=17.794,P<0.001;ADL分级为Ⅰ、Ⅱ、Ⅲ级者占比:94.0%(47/50)比 77.3%(33/44),χ2=5.459,P=0.019],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引流组[8.0%(4/50)比 34.1%(15/44),χ2=9.879,P=0.002].结论 与脑室外引流术相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严重高血压脑室内出血可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达到较高血肿清除率,同时较少发生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预测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sTBI患者术后CNS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70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70例患者按照7 ∶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 n=259)和内部验证集( n=111)。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NS感染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感染组( n=45)和非感染组( n=21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筛选sTBI术后发生CNS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CNS感染的效能,AUC>0.80为效能较高。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评价预测模型的的临床净获益情况。 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入院GCS、脑脊液耳漏、脑脊液鼻漏、颅底骨折、脑室出血、急诊手术、手术时间、放置脑室引流管、放置颅内压探头、二次手术、颅内再出血、脑脊液取样、是否气管插管、切口感染、血清白蛋白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颅底骨折、脑脊液耳漏、脑脊液鼻漏、颅内再出血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均为sTBI患者术后发生CNS感染的危险因素(均 P<0.05)。绘制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显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8(95% CI:0.96~0.99)、0.95(95% CI:0.88~1.00),预测效能均较高。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重复抽样1 000次后,训练集的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预测和鉴别能力。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比单独的危险因素预测CNS感染的发生更准确,可提高临床获益率。CIC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效益。 结论:基于sTBI术后并发CNS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操作简单,有助于早期筛查sTBI术后CNS感染的高危患者,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CNS感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1例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手术入路、术后病理、并发症等。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36个月,平均年龄17.4个月;术前影像学提示均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1例采用经右侧额中回皮层造瘘入路,1例采用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采用颞顶皮层造瘘侧脑室三角区入路,1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结果:11例患儿中,8例患儿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3例,松果体母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松果体原基瘤1例,混合性胚胎性肿瘤1例。术后脑积水缓解不理想需要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 shunt )5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8例,其中行硬脑膜下外引流术好转2例,6例自行吸收,无死亡病例。结论:婴幼儿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明显与青少年及成人不同,治疗策略制定宜个体化,经纵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适合大多数婴幼儿患者,明确病理诊断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卒中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是一种罕见的梭形间叶肿瘤。本文回顾性报道1例颅内SFT伴卒中患者,入院时表现为头痛伴意识障碍,头颅CT显示右侧额部颅内占位性病变伴出血,脑室铸型。急诊行脑肿瘤切除+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左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患者意识逐渐好转,肿瘤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术后1年半随访未见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 OR=3.640, 95% 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 OR=3.995,95% 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 OR=5.324,95% 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 P<0.001)。 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压性脑积水的诊治5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负压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负压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及脑室穿刺测压、CT脑池造影等检查,测量患者脊髓蛛网膜下腔与脑室内压力,根据不同情况行脑室外低位引流及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等治疗,观察患者转归。结果:经测量5例患者脊髓蛛网膜下腔压力与脑室内压力不相等,且脑室内压力为负。脑池造影显示5例病例均存在脑脊液循环梗阻。1例患者经脑室外低位负压引流后症状好转,3例患者进一步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后临床症状好转,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未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存在脑脊液循环梗阻的情况下,侧脑室、蛛网膜下腔压力不等,当脑组织压或蛛网膜下腔压力下降时,侧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产生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作用下脑室扩张,脑室内压下降甚至为负压,这可能是负压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CT脑池造影为该疾病的诊断及明确其机制提供有力证据,脑室外低位引流及三脑室底造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外三科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脑干出血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行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治疗且术后90 d内随访数据完整的65例脑干出血老年患者。查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 d血肿清除率、血肿腔引流管拔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0 d、90 d的随访结果;采用30 d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存活患者的短期临床结局;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存活患者90 d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1~2.8 h,平均(1.9±0.4)h。术后1 d复查头颅CT发现,患者血肿清除率为(84.6±13.6)%;血肿腔引流管在3~5 d内拔除,术后无1例出现侧脑室穿刺路径脑出血或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0 d,9例患者病死,56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86.2%。存活患者中5例暂时处于植物人状态,51例苏醒,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存活患者术前血肿量少于病死患者,术前GCS评分低于病死患者( Z=2.386、2.009, P=0.017、0.045)。随访90 d,存活患者中,3例病死,53例存活,存活率为81.5%;存活患者中,22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1.5%。 结论:立体定向幕下入路脑干穿刺引流术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脑干出血老年患者的外科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脑外伤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杭州市大江东医院于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314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 n=29)与未感染组( n=28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结果:颅脑外伤314例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29例(9.24%)。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合并高血压和受伤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感染组年龄>60岁比例(15.91%)高于未感染组(4.40%),合并糖尿病比例(26.23%)高于未感染组(8.50%),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8分比例(15.75%)高于未感染组(4.81%),手术时间>10 d比例(14.09%)高于未感染组(4.85%),侵袭性操作比例(19.49%)高于未感染组(3.06%),脑脊液漏比例(19.15%)高于未感染组(5.00%),脑室外引流比例(25.00%)高于未感染组(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99、11.706、10.789、5.954、7.984、23.720、15.728、29.726,均 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GCS评分<8分、手术时间>3 h、住院时间>10 d、侵袭性操作、脑脊液漏和脑室外引流为影响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结论:颅脑外伤术后医院感染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糖尿病、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长、住院日程、侵袭性操作、脑脊液漏和脑室外引流为其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占位性小脑梗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占位性脑水肿是一种严重威胁小脑梗死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可发生于17%~54%的患者。对于恶化风险较高的小脑梗死患者,应密切监测意识水平和跟踪CT/MRI改变。伴临床恶化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应行脑室造口术/脑室外引流和枕下颅骨切除减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