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造口管理现况及专项培训的必要性: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外科医师对于肠造口管理的观念、重视程度、手术策略及操作习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进行调研。调查全国范围内涉及肠造口手术的各级医院。目标科室包括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急诊及其他涉及肠造口手术的科室。调查对象需为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过造口手术的外科医师。问卷包括肠造口相关的5个维度:人员资质及科室培训、对造口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造口定位与造口位置选择、造口手术习惯、操作细节和对造口相关技术了解及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通过微信链接或二维码方式共发送调查问卷488份,回收467份(95.7%)。应答医院196家,涉及26个省份地级市。参与调查的医师在三级以上医院426人(91.2%);所属科室包括:(大)普通外科130人(27.8%)、胃肠外科210人(45.0%)、肿瘤外科116人(24.8%)、其他涉及肠造口制作的科室11人(2.4%)。副主任医师以上311人(66.6%)。结果显示:(1)培训情况:在所调查的医师中,造口技术获取途径多为“导师或高年资医师传授”(83.3%,389/467),其次为“传授+图谱”(44.8%,209/467)和“自己摸索、不断改进技巧”(42.0%,196/467)。(2)造口并发症认知情况:99.4%(464/467)的医师都关注到了造口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46.7%(218/467)的医师认为所列举出的并发症均与手术操作有关。61.0%(285/467)的医师遇到过需要二次手术干预或危及患者生命的造口狭窄或梗阻。其次,79.0%(369/467)的医师认为,造口技术本身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或者“比较有关”,且“大多可以避免”。仅有58.7%(274/467)的医师参加过肠造口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讨论与培训;99.1%(463/467)的医师认为,医师和造口治疗师的联合培训以及并发症讨论有必要并亟待开展。(3)造口手术操作部分:未按照定位进行造口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造口定位不能兼顾戳卡孔(56.1%,262/467)”,“按永久性造口定位了临时性造口(50.7%,237/467)”、“定位错误或不合理(43.3%,202/467)”。(4)肠造口相关技术情况: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常规采用率整体不高。其中,技术知晓率不足75%的有“管状吻合器造口”(64.1%,257/401)与“造口旁负压引流”(44.1%,177/401)。而在使用情况上,分别有65.6%(263/401)和56.4%(226/401)的医师在“永久性结肠单腔造口”中与“袢式回肠造口”中常规采用“黏膜外翻缝合技术”与“支撑棒”。对于预防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的固定及缝合层次上,较为认可的是缝合“腹膜(或后鞘)”(68.3%,274/401)、“前鞘”(54.4%,218/401)和“皮肤”(80.6%,323/401),较为有争议的是“皮下组织”的处理,分别有26.7%(107/401)和32.7%(131/401)的医师主张缝合。有81.5%(327/401)的医师认同缝合操作并发症的发生“不在缝合多少,主要看技术水平”。结论:造口手术并发症与外科医师认知及操作相关,造口相关观念、造口手术操作习惯及造口管理异质性较大,造口专项培训不足,造口手术和管理规范化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困难造口患者的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造口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术式,对于腹壁厚、肠系膜短而增厚的肥胖患者或腹部膨隆的梗阻患者(困难造口),建立一个无张力且血供良好的造口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术前认真规划,包括造口位置标记、对所有替代方案的深思熟虑以及对技术细节的关注,将有助于在困难条件下制作一个良好的造口。对于肥胖患者在肠造口手术中应注意:从腹壁切口拉出的肠管必须没有张力,造口肠袢血供良好,以及垂直切开腹壁各层结构并垂直拉出肠管。对于结直肠梗阻患者,建议腹部造口切口直径不超过3cm,以避免术后肠管退缩后容易发生造口旁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肠瘘支架封堵肠空气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肠瘘支架对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EAF)进行瘘口封堵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标准:(1)接受腹腔开放疗法;(2)合并EAF。排除标准:(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瘘口;(2)远端梗阻;(3)肠管狭窄超过50%。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纳入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患者。通过窦道造影、CT重建和手指探查方式评估瘘口大小、瘘口周围肠管直径和瘘口周围肠管角度,基于评估数据设计并制作3D打印肠瘘支架,经瘘口置入支架。观察指标包括:(1)支架置入成功率;(2)置入后肠内容物流出量;(3)可耐受运动时间;(4)接受肠瘘确定性手术时间;(5)恢复肠内营养时间。用 t检验比较支架置入前后肠内容物流出量以及可耐受运动时间,肠内容物流出量和可耐受运动时间变化的统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 结果:17例腹腔开放合并EAF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全部患者均成功实施肠瘘支架置入术,置入后2 d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提示消化道通畅、无梗阻;且支架成功保持在原位直至确定性手术。未发现行肠瘘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出现支架置入相关不良反应。支架置入后肠液流出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17例患者肠液流出量从第1天的(702.7±198.9)ml/d降低至第7天的(45.8±22.4)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380, P<0.001)。支架置入后患者离床时间、运动时间均持续增加,运动耐受时间从第1天的(9.1±3.8)min/d延长至第14天的(106.9±21.8)mi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727, P<0.001)。截止支架置入术后120 d,15例患者成功实施肠瘘确定性手术和腹壁重建术。恢复肠内营养时间为3(2,5)d,自支架置入至接受手术行瘘口修复时间为(87.2±17.6)d。2例患者因严重腹腔感染合并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结论:3D打印肠瘘支架可减少EAF瘘口处肠内容物的流出,并可促进患者恢复肠内营养和康复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视化肠造口探查管的制作与使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设计一种可视化肠造口探查管并验证其在临床造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记录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使用可视化肠造口探查管检查的24例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于2023年2-4月通过访谈了解使用过可视化肠造口探查管护士的使用体验.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使用过肠造口探查管的8名结直肠专科护士进行面对面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结果 24例使用可视化探查管检查的肠造口患者均未发生肠道黏膜损伤、肠腔出血及肠梗阻等相关并发症.8名护士对可视化探查管的使用体验包括:认为其有助于观察造口内容物、有利于判断造口异常症状,且认为专业人员使用前需加强培训.结论 可视化肠造口探查管具有探查、冲洗、扩肛等功能,便于观察造口狭窄、梗阻及黏膜色泽等,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的辅助工具在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3D打印多功能敷料治疗放创复合伤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放创复合伤主要发生在肿瘤放疗和核辐射事故患者中,由于辐射破坏修复机制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或延长,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目的:针对放创复合伤的多种临床症状,制备抗菌、加速愈合和局部麻醉的多功能敷料.方法:以左氧氟沙星、丝素蛋白和盐酸利多卡因为原料,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多功能创面敷料.①将多功能敷料分别放置于表面涂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固定培养板上,37℃孵育过夜,检测抑菌圈直径.②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单纯创伤组、放创模型组、治疗组、阳性药组,每组10只.放创模型组、治疗组、阳性药组小鼠全身接受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1 h后,在4组小鼠背部各制作1个直径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单纯创伤组、放创模型组创面涂抹生理盐水,阳性药组创面涂抹三乙醇胺乳膏,治疗组创面覆盖多功能敷料,每隔1 d更换敷料或换药,连续治疗14 d.创面造模后3,7,14 d,检测创面愈合率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创面造模后14 d,获取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及细胞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多功能创面敷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15±0.09),(4.18±0.23),(4.35±0.13)cm.②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小鼠创面逐渐愈合,治疗组、阳性药组造模后3,7,14 d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放创模型组(P<0.01,P<0.001),并且治疗组创面愈合率高于阳性药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治疗组造模后3,7,14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均低于放创模型组.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显示,单纯创伤组肉芽肿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致密;放创模型组表皮层和真皮层正常结构被破坏,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可见正常皮肤黏膜组织,表皮层排列规则紧密,汗腺、毛囊和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阳性药组表皮层排列规则紧密,汗腺、毛囊和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细胞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表皮组织厚度低于其他3组(P<0.01,P<0.001).③结果表明,3D打印多功能敷料具有局部麻醉、抗感染、促愈合多重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VIP-cAMP-PKA-AQP3信号通路探讨益气润肠方治疗气虚型便秘大鼠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基于VIP-cAMP-PKA-AQP3信号通路探讨益气润肠方对气虚便秘模型大鼠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乳果糖组、益气润肠方低剂量组、益气润肠方中剂量组和益气润肠方高剂量组,每组8只.空白组大鼠正常饮食,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大鼠给予洛哌丁胺混悬液3 mg/(kg·d)灌胃加饥饱饮食2周制作气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乳果糖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1.67 g/(kg·d)灌胃,益气润肠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润肠方17.5、8.75、4.375 g/(kg·d)灌胃,连续2周.14 d后称量大鼠粪便湿重、粪便干重并计算粪便含水率;留取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变化,qPCR检测大鼠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3(AQP3)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VIP、AQ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粪便湿重及粒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润肠方低、中、高剂量组和乳果糖组体质量明显增高(P<0.01,P<0.05),粪便湿重增加、粪便粒数增多(P<0.05,P<0.01),但粪便含水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乳果糖组比较,益气润肠方中、高剂量组粪便湿重明显增加、粪便粒数显著增多(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IP、cAMP、PKA、AQ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乳果糖组及益气润肠方各剂量组VIP、cAMP、PKA、AQ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益气润肠方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P<0.01),且优于乳果糖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润肠方各剂量组VIP、AQP3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益气润肠方可以明显改善咯派丁胺造成的便秘大鼠的肠道病理形态损害.结论:益气润肠方可通过调控VIP-cAMP-PKA-AQP3通路治疗大鼠气虚型便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应用吻合环复合装置对直肠癌手术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吻合环复合装置"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术在直肠癌术中对保护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及医疗联合体集团医院(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并附加保护性回肠造口的116例成年直肠癌患者(同济医院90例,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26例),应用平行对照研究方案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吻合环复合装置保护性回肠造口(吻合环组,58例)与传统末端回肠造口术(传统造口组,58例)的对比研究.吻合环复合装置由可降解的Valtrac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引流管和避孕套等组合而成.在完成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腹腔镜下经切口游离出回盲部;制作两个肠管环形荷包,并在荷包间切开肠壁置入吻合环复合装置;收紧荷包,闭合吻合环,包埋并将吻合环复合装置从右下腹Trocar孔引出腹腔外,腹壁外缝合固定引流管,接引流袋或外罩造口袋,完成经回肠吻合环复合装置保护性造口术.比较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转归,附加手术的相关并发症以及总住院天数、总费用支出.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口手术.吻合环组造口手术操作时间为(34.6±13.8)min,传统造口组手术操作时间为(25.8±1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P=0.035).术后共发生吻合口瘘7例,其中常规造口组3例,均症状轻微;吻合环组4例,1例再次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后左下腹结肠造口.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环组共有17例(29.3%)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传统造口组(35/58,60.3%;χ2=3.216,P=0.002).116例患者均于术后7~37 d出院.吻合环组住院总费用(包括二次还纳住院费用)为(5.2±1.1)万元,低于传统造口组[(6.5±2.8)万元;t=2.683,P=0.027].吻合环组和传统造口组住院时间(包括二次还纳住院时间)分别为(21.0±16.8)d和(23.6±11.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4,P=0.083).结论 与传统的末端回肠造口术相比,应用吻合环复合装置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清洁回流灌肠方法对肠造瘘婴幼儿体液平衡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能够减小对肠造瘘婴幼儿体液平衡影响的清洁回流灌肠方法,提高肠造瘘婴幼儿Ⅱ期手术成功率.方法 将30例肠造瘘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自主设计制作的自动恒温婴幼儿肠造瘘口清洁回流灌肠系统,观察两种不同清洁回流灌肠方法对体液平衡的影响.结果 两种不同灌肠方法对体液平衡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制自动恒温婴幼儿清洁回流灌肠系统改进了婴幼儿清洁回流灌肠方法,可减小肠造瘘婴幼儿体液平衡的影响,提高Ⅱ期手术成功率及肠造瘘婴幼儿近、远期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引起造口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关对策.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2月于本院住院和门诊随访的160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制作的调查表收集患者发生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评估资料,将受调查患者分为损伤组与对照组,分析影响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中,73例出现了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占调查总数的45.63%.两组排泄物的性状、排便规律性、造口自护能力、是否接受电话随访、是否参加造口联谊会、家庭支持能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水样排泄物、造口自护能力差、不接受电话随访为发生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及随访,注重训练结肠造口患者规律排便,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保证患者对造口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减少患者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发生及提高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