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浆细胞浸润在常见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浆细胞浸润在常见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2年9月至2022年8月病理档案中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病理活检的常见淋巴结病变(不包括浆细胞肿瘤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聚类分析浆细胞的浸润模式、克隆性、IgG及IgG4的表达特征,总结浆细胞浸润在常见淋巴结病变中的潜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结果:共收集236例常见淋巴结病变(不包括浆细胞肿瘤性病变),包括58例Castleman病,55例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14例梅毒性淋巴结炎,2例类风湿性淋巴结炎,18例Rosai-Dorfman病,23例Kimura病,13例皮病性淋巴结炎,以及5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均以淋巴结肿大和伴有不同程度浆细胞浸润为特征;通过病理形态观察淋巴结结构是否破坏帮助确定良恶性;根据浆细胞分布特点进行淋巴结病的初步诊断;分析浆细胞及IgG和IgG4表达特点,并结合临床是否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全身多器官受累等排除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累及淋巴结,常见淋巴结病如Castleman病、Kimura病,皮病性淋巴结炎和Rosai-Dorfman病偶可伴发IgG4-RD,免疫组织化学IgG4/IgG>40%,血清IgG4水平升高应作为考虑IgG4-RD的标准,尤其需要鉴别的是多中心性Castleman病易并发IgG4-RD。结论:实际工作中一些淋巴结病变、部分淋巴瘤存在浆细胞浸润,并检测到IgG4阳性浆细胞,并非都与IgG4-RD有关,常规分析浆细胞浸润特征和IgG4/IgG表达的比值(>40%),并结合临床表现对做好鉴别诊断和减少误诊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1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首次诊断并治疗的118例HN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118例患儿中男69例、女49例,发病年龄10.0(8.0,12.0)岁,范围为1.5~16.0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及淋巴结肿大,74例(62.7%)存在血液系统受累、39例(33.1%)存在皮肤损伤。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沉降率升高90例(76.3%)、血红蛋白降低58例(49.2%)、白细胞降低54例(45.8%)、抗核抗体阳性35例(29.7%)。97例(82.2%)患儿行淋巴结B超,均表现为颈部低回声结节样病灶,22例(18.6%)行颈部X线和(或)CT,7例(5.9%)行颈部磁共振成像。118例患儿均行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均不支持淋巴瘤等恶性疾病及EB病毒感染,均提示为HNL。57例(48.3%)患儿未治疗自愈,61例(51.7%)予口服激素治疗,4例(3.4%)予吲哚美辛肛门给药。118例患儿随访时间为4(2,6)年,范围为1~7年,87例(73.7%)患儿发病1次且未发展为其他风湿免疫病,24例(20.3%)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复发。7例(5.9%)患儿出现多系统损伤,检测自身抗体均为中、高滴度阳性,其中5例患儿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患儿发展为干燥综合征;7例患儿均给予口服激素治疗,其中6例患儿加用免疫抑制剂、2例患儿予以甲泼尼龙20 mg/kg冲击治疗。结论:HNL首次发病部分可以自愈,对激素敏感,预后良好。对于反复发病且合并多系统损伤的HNL,随访时需监测抗核抗体滴度,注意其发展为其他风湿免疫病的可能,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科治疗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性颈淋巴结炎二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指除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河流、工矿等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环境之中.根据NTM侵犯部位的不同,分为NTM肺病、NTM淋巴结病、NTM皮肤病及播散性NTM病.国外有文献报道,儿童NTM颈部淋巴结炎占头颈部分枝杆菌性淋巴结炎的95%以上,但在我国报道较少[1].现回顾性分析上海嘉会国际医院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例儿童NTM颈部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诊治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西达本胺联合PD-1单抗治疗Sézary综合征获得持续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1岁,因"反复皮疹10年,加重伴淋巴结肿大1年余"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患者2010年出现手背、双肘、足踝部皮肤红斑,伴脱屑、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仍反复出现皮疹。2018年患者出现全身弥漫性红斑,累及90%体表面积,瘙痒明显,并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血常规大致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可见2%~4%异形单个核细胞,具有脑回状核,形态符合Sézary细胞;皮肤活检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少量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4(++),CD5(++)、CD7(+)、CD8(+)、CD30(个别+)、PD-1(+);TCRβ重排阳性,诊断为蕈样肉芽肿(红皮病型,T4NxM0B0,ⅢA期)。先后予光疗(UVA、UVB)联合干扰素、糖皮质激素口服联合阿维A胶囊、低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症状均无改善,并出现手足皲裂、瘙痒难耐。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血液科,血常规:WBC 13.33×10 9/L,HGB 111 g/L,PLT 161×10 9/L;乳酸脱氢酶323 U/L。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8.5%(计算Sézary细胞绝对值为3.86×10 9/L);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T细胞比值26.5;骨髓免疫分型:CD4/CD8比值16.8,主要表达CD2、CD3,不表达CD16、CD56、CD57。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符合皮病性淋巴结炎。PET-CT:双侧腋窝、腹股沟代谢增高淋巴结,直径1~3 cm,SUVmax 1.6~2.2。修订版皮肤T细胞淋巴瘤严重度加权评分(mSWAT)为109.5分。诊断:Sézary综合征(T4N1M0B2,ⅣA期)。2020年6月予患者西达本胺联合CHOE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依托泊苷+泼尼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症状一过性好转,2个疗程化疗后再次加重。此后换用西达本胺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皮肤症状无改善,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0%。2019年11月患者被纳入本中心开展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296786),具体用药方案为:信迪利单抗200 mg/次,第1日;西达本胺20 mg,每周2次,每3周为1个疗程。第1~2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一过性皮肤红斑、水肿、瘙痒加重。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皮肤红斑、脱屑及瘙痒开始逐步改善。10个疗程治疗后评估,mSWAT评分降至40分,外周血Sézary细胞降至8%,无新发淋巴结肿大及脏器受累,综合评估疗效为部分缓解。目前患者治疗周期延长为每2个月应用1次,随诊至2021年6月,患者仍为持续缓解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多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皮病性淋巴结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皮病性淋巴结炎是一种罕见的局部淋巴结反应增生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有痛性或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剧烈瘙痒。本文报道1例以多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皮病性淋巴结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滤泡T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发现淋巴结肿大21个月,关节肿痛20个月,皮疹、发热1个月"于2017年10月19日入院。入院前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被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并急性炎症、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类癌综合征等,予对症治疗临床症状无缓解。入院查体:面部、双手、双小腿及足部散在大小不一淡红色皮疹,部分皮肤破损、脱屑,双手指关节粗大、握拳困难。颈部、腋窝、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约1.5 cm×1.0 cm,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腹软,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甲乙线8 cm、甲丙线11 cm、丁戊线0 cm,质韧,表面光滑,未触及包块。血常规:WBC 6.75×10 9/L,HGB 68 g/L、PLT 239×10 9/L。IgG 23.5 g/L,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 λ型,蛋白电泳γ球蛋白38.6%。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示继发性贫血。骨髓细胞免疫分型:B细胞及NK细胞未见明显异常表型,可见T淋巴细胞群,具体表型CD3 dimCD4 +CD8 -CD7 -CD2 +CD5 +TCRγ/δ -,占淋巴细胞18.96%,CD7表达缺失,表型异常。骨髓细胞TCRβ、TCRγ及TCRD基因重排均阳性,IgH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20]。行颈部左侧淋巴结活检,可见被膜增厚,未见明显淋巴滤泡,小淋巴细胞增生,结合免疫组化,以T细胞增生为主。免疫组化:CD20(+),CD79α(+),CD3(+),CD5(+),CD10(+),BCL-2(部分+),CK-pan(-),CK5/6(-),Vimentin(+),Ki-67(30%~40%+)。病理送至天津某医院会诊示:结构破坏,小淋巴细胞广泛增生,胞核圆形或轻度不规则,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散在分布,可见一类大细胞,胞质丰富,胞核多不规则,核仁明显,可见双核和多核。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30(+),CD15(少数+),CD45(-),PAX5(弱+),Fascin(+),MUM1(+);原单位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20(-)。背景中的小淋巴细胞:CD2(较多+),CD4(较多+),CD8(少数+),CD7(-)。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为主型。考虑会诊结果与临床不符,标本送北京某医院淋巴瘤病理专家会诊,镜下见:淋巴结被膜纤维化、增厚,边缘窦开放,窦组织增生,淋巴滤泡不明显。血管增生明显,内皮肥胖。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部分似有结节状结构( 图1A)。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小,胞质丰富、淡染,核略不规则、深染。散在大细胞,单核或双核,可见核仁,部分呈R-S细胞样( 图1B),胞质丰富的组织细胞增生明显。加做免疫组化:CD4(+),CD21(FDC扩大),CXCL13(+),PAX5(大细胞+),PD1(+),CD30(散在+),BCL6(-),CD7(-),CD8(-),原位杂交:EBV-EBER(散在大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尿道旁腺癌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4岁,因"排尿不适、尿道口滴血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尿道口滴血,量少,1~2滴,棕褐色,间断伴有尿频、排尿困难等不适,2个月前症状加重至广东医科大学广州市红十字医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经阴道前壁触及肿物,大小约为30 mm×30 mm×30 mm,质韧,无明显压痛,边界不能清晰触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中白细胞1+,潜血2+,白细胞85个/μl,红细胞132个/μl;血常规、粪常规+潜血、肝肾功能以及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均未见明显异常,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0.006 μg/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0.010 μg/L。经腹超声检查示双肾、输尿管、膀胱均未见异常。经阴道超声检查:尿道周围偏右侧见一混合回声肿块,大小约31 mm×25 mm,形态规则,呈类圆形,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可见散在粗大强回声,后方未见明显声影,血流信号Ⅲ级,其内可测及一中速高阻动脉频谱,PSV为11.54 cm/s,RI为0.78。超声提示尿道周围异常回声,考虑尿道肿瘤可能(图1)。随后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尿道右旁见类圆形软组织肿物,范围约31 mm×26 mm,呈T1低信号、T2混杂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DWI上弥散受限。MRI提示尿道旁软组织肿瘤,考虑恶性可能(图2)。PET-CT检查:①阴道-尿道间区域结节状高代谢占位病变,结合病史,符合恶性肿瘤(腺癌)表现;②双侧耻骨、坐骨多发骨转移;③双侧髂外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炎性增生可能。患者随后行尿道周围组织活组织检查(膀胱尿道镜检):于尿道中段左侧约5点钟位置见一隐窝,小窝内有细小管道,有血渗出,尝试用F3输尿管导管(内径约1 mm)未能插入,经妇科检查扪及肿物在阴道前壁与尿道之间,肿物未在尿道中凸显,难以取标本活检。遂行超声引导下尿道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前经直肠超声扫查见肿物位于尿道周围区域,呈类圆形,形似"男性前列腺"(图3),超声引导下穿刺得白色组织3条,质地软。组织病理学检查:镜下见组织被覆鳞状上皮,上皮下纤维组织间散在数团异型细胞呈巢状分布,实性或腺样排列,细胞胞浆丰富红染,核不规则增大,部分可见核仁。术后免疫组化检查提示:Ki-67(约85%+)、CK(+)、CK7(+)、P63(-)、CEA(-)、CDX-2(+)、PAX-8(-)、GATA3(-)、ER(-)、PR(-)、Syn(-)、CgA(-)、Vimentin(-)、S100(-)、P504s(-)、PSA(-)、AR(-)。病理诊断:病变符合尿道旁腺腺癌(中-低分化)。本例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最终诊断为尿道旁腺腺癌(Ⅳ期),结合病情及患者意愿予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3个疗程(顺铂+紫杉醇),后行4期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3个月余,复查阴道超声及MRI示肿瘤较前缩小,排尿不适等症状较前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weet综合征伴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的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发热、颈部肿物4个月、全身皮疹2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畏寒、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外院予抗感染、止痛等治疗无好转。2个月前至我院感染科住院,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均升高;血、骨髓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胸部CT示两肺上叶炎性结节,纵隔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左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表现符合化脓性淋巴结炎;诊断:肺炎(细菌+真菌)。住院第3天开始出现双耳廓、双手背、前臂水肿性红斑、水疱、脓疱,皮损组织病理符合Sweet综合征改变。治疗上经验性给予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抗感染,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2周,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好转后出院。半个月后再次出现左颈部肿胀、疼痛,伴发热,再次入住我院感染科。住院期间再发面部、躯干、四肢多发性红斑、斑块、脓疱,自觉疼痛,遂转入我科。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2 kg。既往史:2006年行甲状腺瘤切除术,2020年行卵巢囊肿切除术,余无特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并发血小板显著减低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为青年女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1个月余为首发症状就诊,查外周血三系均减低,其中血小板减低显著,查骨髓象无明显异常,外院送检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回报无明显异常,颈部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使用常规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效。本病常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淋巴结核,应注意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累及双侧鼻腔及颈部淋巴结的混合型Rosai-Dorfm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该病临床特征不典型,极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道1例患者,曾因“鼻塞伴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外院诊断淋巴结炎,行手术切除颈部淋巴结,鼻塞给予药物治疗。1年后患者鼻塞加重,于我科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淋巴结和鼻腔病变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Rosai-Dorfman病。术后给予患者全身糖皮质激素和甲氨蝶呤序贯治疗,并进行2年严密随访,目前症状恢复满意,无复发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