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在修复手指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手指损伤保指治疗术后皮肤坏死患者7例(7指)。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6~50岁,平均31岁;手指创面面积3.5 cm×3.0 cm~5.5 cm×4.0 cm,均伴有骨与肌腱外露。患者均二期采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5 cm~6.0 cm×4.5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定位穿支,术中通过将皮瓣源血管或穿支血管与手指指动脉及皮下静脉吻合重建皮瓣血供,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等治疗,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予皮瓣切口湿敷及放血治疗后顺利成活,术区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5~15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感觉恢复至S2~S3+。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正常。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85.7%。结论:应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保指术后存留创面,可保留指体完整性,且皮瓣切取方便,供区相对隐蔽,修复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庆祖国75周年华诞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损伤与修复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创新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的损伤与修复事业在付小兵院士等专家的带领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献礼。本丛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我国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理论、技术与发展最新成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标志性学术专著,代表了我国目前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领域的国家级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专业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指皮肤脱套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手指脱套伤是手外科常见且严重的损伤,由于手指解剖结构复杂,其功能和外观均至关重要,因此,重建手术对于手外科医生极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多个手指皮肤脱套伤或累及手掌、手背部皮肤脱套伤的情况下。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原位再植、皮片移植、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以及联合治疗等,但治疗效果不尽相同。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手指伤情,出现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本文对手指皮肤脱套伤的各类修复重建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芪银三两三验方治疗靶向药相关性皮疹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寻芪银三两三验方核心用药组成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芪银三两三-药物有效成分-关键性作用靶点-靶向药相关性皮疹对应靶点"的可视化网络关系.方法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药作用机制在线分析系统(BATMAN-TCM),对芪银三两三验方核心用药的作用成分和有效靶点进行筛选,通过核心复方靶点垂钓,提取复方中的生物学活性成分及有效靶点.通过药物不良反应靶点分类系统(ADReCS-Target)得到靶向药相关性皮疹对应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可视化网络图(PPI),并应用Cytoscape3.8.2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关键性作用靶点.采用DAVID v6.8数据库对关键性靶点进行通路富集,预测芪银三两三验方中核心用药组成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 经检索得到核心处方中有效生物学活性成分118种,潜在预测靶点328个,靶向药相关性皮疹对应靶点214个,将二者相互匹配得到核心处方有效成分-靶向药相关性皮疹共同作用靶点86个,其中包括8个关键性靶点;复方对210个生物学过程及81条信号通路能产生重要影响.结论 芪银三两三验方治疗靶向药相关性皮疹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转导,调节角质层细胞增殖与分化,修复EGFR-TKI引起的皮肤损伤,这为今后的药物研发及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前外侧区组合穿支皮瓣在严重创伤肢体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于伴有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复杂创面,保肢风险明显增加 [1, 2]。患者常合并肢体主干动脉的损伤,或为保证远端肢体血供充足,不允许将主干动脉作为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 [3]。因此,游离皮瓣的修复余地非常有限 [4],部分患者因缺少合适皮瓣覆盖创面而被截肢 [5]。随着对穿支皮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对严重外伤肢体的保肢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自2019年1月起,我们采用不同组合方案的股前外侧区穿支皮瓣对严重创伤后濒临截肢的患者行保肢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或手指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8月—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机械损伤致拇、手指毁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6~58岁。均采用髂骨移植恢复指体长度,切取的髂骨长度为2.0~3.0 cm,植骨后,患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8 cm×2.2 cm~6.0 cm×3.2 cm,采用面积为3.0 cm×2.4 cm~6.5 cm×3.5 cm的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覆盖创面;将髂骨部供区和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2周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和评定患指外观和感觉功能,骨愈合情况及供区创面瘢痕增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指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皮瓣均成活。术后2周,髂骨部及前臂供区创面均愈合。随访5~13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5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 2级,2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 0级;移植的髂骨均骨性愈合,无明显骨吸收;供区创面愈合良好,仅有轻度瘢痕形成。末次随访时,再造指外形与健侧指接近,功能评定:优3例、良4例。 结论: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可恢复部分外形及功能,供区损伤较小,是对再造指外观及功能期望值不高者的一种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伴环形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伤伴环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采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治疗伴环形缺损的手指不全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指动、静脉缺损长度及环形创面面积,于足底内侧设计并切取静脉皮瓣(包含2~3条浅静脉),再于皮瓣供区伤口内切取2条浅静脉,桥接修复伤指优势侧指动脉及远端指体静脉,将皮瓣内的1条浅静脉桥接修复伤指非优势侧指动脉,另外1~2条浅静脉与近端伤口皮下静脉吻合,皮瓣与创缘缝合。皮瓣供区以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对皮瓣外观、两点辨距觉,以及手指外形、两点辨距觉和伸、屈功能进行随访,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1例手指热压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6~46岁,清创后环形缺损面积为1.4 cm× 4.5 cm~ 3.2 cm×5.4 cm,动脉缺损长度为1.6~3.5 cm,静脉缺损长度为1.7~3.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1.6 cm×4.6 cm~3.3 cm×5.5 cm,切取静脉长度为1.7~3.5 cm。术后11例远端指体及皮瓣均成活,其中4例术后2~3 d出现张力性水疱,给予抽吸引流、针刺放血等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11~18个月,皮瓣外观无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两点辨距觉为7~11 mm;手指外形可,两点辨距觉为5~8 mm,指体伸、屈活动良好,10例手指功能被评为优,1例为良。供区轻微色素沉着,但无破溃、疼痛,穿鞋、行走、奔跑无明显异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血管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伤伴环形缺损,既能可靠地重建远端指体血运,又可修复近端指体环形缺损,且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对供区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皮瓣修复指尖缺损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指尖损伤常常涉及到皮肤、软组织甚至骨骼的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和外观。因此,指尖修复既要求恢复功能,也要求兼顾美观,而如何更好地修复指尖缺损创面成为了手外科医生不断探索的一个难题。近些年游离皮瓣在指尖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游离鱼际皮瓣及游离趾瓣等游离皮瓣手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游离皮瓣在指尖修复方面的文献,总结了游离皮瓣在指尖缺损修复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为临床指尖缺损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15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移植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我科收治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9~48岁,平均37.5岁。所有患者的皮肤缺损位置都在手背及手掌,累及近指间关节,创面合并内固定物外露、肌腱外露和骨外露。皮肤缺损面积27 cm×16 cm~34 cm×19 cm。选择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修复。术前应用DSA造影或者超声定位确定双侧皮瓣穿支血管位置,以确定的位置为点,按照创面形态以及面积大小,在双侧股前外侧区域分别设计皮瓣,一侧皮瓣和另一侧穿支皮瓣分别命名为近侧串联皮瓣和远侧串联皮瓣。两处皮瓣总面积为30 cm×18 cm~37 cm×22 cm。术后定期随访修复部位的功能恢复及皮瓣存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存活良好。术后随访8~30个月,平均21.5个月,皮瓣弹性好、质地佳,7例皮瓣比较臃肿,整形后有效改善。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3例(80~100分),良2例(60~79分),15例平均分值为96.8分。结论: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移植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