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的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宏观表征及微观指标评价.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疾病模型组、寒湿证组、病证结合组,每组 6 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小鼠外涂基质液;疾病模型组小鼠外涂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模拟特应性皮炎疾病模型;寒湿证组小鼠在外涂基质液基础上,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环境[温度(4±2)℃、相对湿度(90±5)%],并结合高脂饲料喂养模拟寒湿证;病证结合组小鼠在DNCB造模基础上,结合寒湿证证候模拟方法进行复合造模.采用经皮水分流失测量仪对动物经皮水分流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进行测量和评估;对小鼠皮炎和寒湿证证候情况进行观察评价;对搔抓行为进行记录分析;HE染色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并对其表皮厚度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中紧密连接蛋白 1(Claudin-1)、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 3(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3,TRPV3)和TRPV4 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结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值.结果 与疾病模型组比较,病证结合组小鼠的证候评分明显升高(P<0.001),TEWL值明显升高、背部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P<0.05),背部皮肤的Claudin-1、TRPV3 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而TRPV4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采用DNCB进行特应性皮炎疾病造模,并结合寒湿环境及高脂饮食的寒湿证造模方式,能够成功构建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该研究为后续深入探索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中药复方对AD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光声电技术用于面部年轻化的热效应:细胞和分子生化层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引起面部的衰老,主要不良变化表现在皮肤和软组织方面。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面部年轻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光声电技术基于各自能量转化为热能作用于组织,通过良性热效应引起适度的热损伤,从而改善松弛和下垂的皮肤和软组织。因其快速有效、简单微创等诸多优势而备受青睐,但需要控制组织的热损伤程度以达到有益作用,避免导致过度的不良热效应。该文总结了光声电能量设备用于面部年轻化的作用机制,从组织细胞和分子生化两个层面阐述了不同温度下的热损伤和热效应,归纳了热效应的影响因素,旨在优化治疗参数,指导安全有效的抗衰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HUCB-PRP)的海藻酸钠-明胶(AG)生物墨水(称为HUCB-PRP-AG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及该生物墨水的三维打印组织治疗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体积分数2.5%、5.0%、10.0%HUCB-PRP的HUCB-PRP-AG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1P-AG、2P-AG、4P-AG。取AG、1P-AG、2P-AG、4P-AG,观察室温下外观,采用旋转流变仪检测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利用以上4种生物墨水分别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并观察打印组织外观(后续使用交联后打印组织),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Transwell小室内用HUVEC专用培养基共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3);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用DMEM培养基培养12、24、48 h,进行干燥称重并计算降解率(样本数为3);将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0.5、24.0、48.0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样本数为5)。取16只6~8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创面仅覆盖医用水胶体敷料的常规对照组和另予HUCB-PRP滴加的HUCB-PRP组、AG打印组织覆盖的AG组、4P-AG打印组织覆盖的4P-AG组(每组4只),观察每组3只裸鼠伤后4、8、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每组剩余裸鼠伤后8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CD31阳性新生血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在室温下,AG、1P-AG、2P-AG、4P-AG均呈半透明液态;AG为淡黄色,1P-AG、2P-AG、4P-AG均为淡红色但颜色依次逐渐加深。在温度10 ℃和剪切率0.1~10.0 s -1范围内,AG、1P-AG、2P-AG、4P-AG的黏度均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10 ℃和角频率1~100 rad/s范围内,4种生物墨水的储能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4种生物墨水打印组织的分辨率与形态均相近。与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分别为0.885±0.030、1.126±0.032、1.156±0.045,均明显高于与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的0.712±0.019( P<0.01);与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均明显高于与1P-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 P<0.01)。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12、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AG打印组织( P<0.01);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4P-AG打印组织培养12 h的降解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2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0.5、24.0、48.0 h,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1P-AG和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4P-AG打印组织( P<0.01)。常规对照组与HUCB-PRP组裸鼠伤后8 d创面较伤后4 d干燥且缩小,HUCB-PRP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较常规对照组缩小且无结痂;AG组、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上打印组织明显降解且创面无明显渗出,伤后8 d创面明显上皮化且缩小,伤后14 d创面无结痂;4P-AG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完全上皮化。与常规对照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 P<0.05),HUCB-PRP组、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及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与HUCB-PRP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8 d及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 P<0.01),AG组裸鼠伤后14 d及4P-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G组( P<0.01)。伤后8 d,常规对照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HUCB-PRP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丰富新生微血管以及较多CD31阳性新生血管,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4P-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大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大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 结论:HUCB-PRP-AG生物墨水具备良好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其三维打印组织可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与皮肤疾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表皮葡萄球菌对人体兼具保护和致病双重作用:一方面抑制病原菌和炎症、辅助皮肤固有免疫系统,维持皮肤微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具有致病潜能。表皮葡萄球菌具体作用不仅取决于自身,也与宿主免疫系统、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的互相作用有关。这种互相作用的平衡即为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当稳态被打破后就可能发生多种皮肤疾病,如寻常痤疮、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以及黑素瘤。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因素包括温度、氧含量和营养等环境条件、抗生素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微生态多样性等。本文对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下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患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一次性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九病区行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7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在"C"型臂X线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全麻一次性植入脊髓电刺激器。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下肢动脉直径和峰值流速、下肢皮肤温度(小腿皮温、足部皮温)、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持续行动距离、血糖水平及足趾创面情况。结果:共纳入7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患者术后双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直径、峰值流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下肢疼痛感,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分:1.1±0.9比6.8±3.4),疼痛明显缓解,且小腿皮温和足部皮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小腿皮温(℃):33.3±0.9比30.9±0.7,足部皮温(℃):31.4±0.8比29.1±0.6〕,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空腹血糖(mmol/L):7.6±1.4比10.5±1.2,餐后血糖(mmol/L):9.3±2.3比13.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全部7例患者术后下肢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例术前需轮椅出行、1例术前存在间歇性跛行,术后2周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7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前糖尿病足伤口溃烂,长期不能愈合,术后1个月患者足部伤口周围血运恢复,加速愈合,伤口周围干燥、结痂,愈合良好。 结论:对不耐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及局麻脊髓电刺激测试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一次性植入脊髓电刺激器,能够有效缓解周围神经痛和其他糖尿病足相关症状,改善下肢血流供应,并降低足趾截肢风险。临床实践证实该技术方法有效性,尤其对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早期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5—2019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特应性皮炎(AD)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 926例0~17.5岁居住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AD患儿,记录一般情况、AD疾病严重程度及皮损分布情况、AD的临床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AD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AD疾病转归及治疗现况。采用SAS 9.4、SPSS19.0和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及对应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的AD患者,男∶女比例为 1.4∶1;有79.0%(1 522/1 926)、86.1%(1 658/1 926)、91.3%(1 758/1 926)和97.3%(1 907/1 926)在6月龄、1岁、2岁和5岁起病;轻度占13.2%(255/1 926)(SCORAD评分0~24)、中度50.1%(965/1 926)(SCORAD评分25~50)和重度36.7%(706/1 926)(SCORAD评分>50),重度患儿年龄小于轻度和中度患儿;面部、头部、躯干和下肢为中重度AD常见起病部位,手、足、耳部为重度AD好发部位;温度变化、热水因素、精神情绪和春冬季是诱发AD加重的常见因素;有35.2%(678/1 926)处于症状加重状态,61.8%(1 191/1 926)处于症状持续存在状态;洗澡越频繁,AD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越轻( χ2=29.791, P<0.001);有28.0%(520/1 856)的AD患儿从没有润肤习惯,与AD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χ2=15.908, P<0.05);中、重度AD患儿联合用药的比例显著高于轻度AD患儿。综上,2015—2019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专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多在5岁内发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大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传统治疗方案存在局限性,识别儿童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有助于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温度监测在胺碘酮致静脉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皮肤温度变化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该指标监测在静脉炎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2月—2023年1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应用胺碘酮治疗的2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皮肤相对温差与静脉炎发生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皮肤相对温差与静脉炎的发生风险。结果:皮肤相对温差与静脉炎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P<0.01),预测静脉炎的皮肤相对温差最佳截断值为0.4℃,该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8,95%置信区间( CI)为0.64~0.78,约登指数为0.353,灵敏度为74.47%,特异度为70.99%。以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高风险组静脉炎发生风险是低风险组的5.25倍[风险比( HR):5.25,95% CI:3.76~9.45, P<0.01]。 结论:皮肤温度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应该密切注意穿刺点皮肤温度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温度预警信号,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