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以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入院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IgG4-RUMR)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11例IgG4-RUMR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按照2019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IgG4-RD分类标准评分,达到20分即诊断为IgG4-RUMR。结果:11例IgG4-RUMR患者男女比为9∶2,发病年龄44~83岁,中位年龄59岁,均有明显的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或影像学异常。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移植科(10例)及肿瘤科(1例)。11例患者中3例有泪腺肿物、涎腺肿大、IgG4相关性胰腺炎等相关病史。影像学上,8例显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影并肾脏、输尿管积水(其中1例伴肾占位),1例显示睾丸、附睾及精索肿物,1例显示单纯肾实质占位,1例考虑前列腺增生。在接受过血清IgG4检测的10例患者中,血清IgG4水平为0.8~14.4 g/L。组织学上,11例均见显著的浆细胞浸润及席纹状纤维化,少数伴闭塞性静脉炎,IgG4阳性浆细胞数目为12~155个/HPF,IgG4/IgG比值15%~77%。根据2019 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评分,11例得分20~48分,均满足IgG4-RUMR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1例行肾部分切除,病理学检查提示IgG4相关性疾病后,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行前列腺经尿道电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之后患者因涎腺肿大再次入院,复核原病理切片修正诊断为前列腺IgG4相关性疾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进入腹膜后纤维化药物研究性治疗;其余8例根据病情需要行粘连松解术或输尿管支架置入解除尿路梗阻后,行糖皮质激素伴或不伴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IgG4-RUMR发病率低,临床、影像学表现非特异,其诊断需借助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综合评估。在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病变中,应将IgG4-RUMR纳入鉴别诊断。另外,在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中,2019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虽较复杂,但客观实用,适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留置PICC的乳腺癌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乳腺癌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从患者基本情况、置管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症状程度、护理前后自我管理监测能力及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7 d、护理1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学习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在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在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宫颈癌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护理前后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黏稠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心脏指数指标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感染、导管脱落、静脉炎、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实施风险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降低血栓栓塞、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gG4-RH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报道2021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例临床很可能IgG4-RHP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筛选自2012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录的IgG4-RHP相关研究,收集45例临床很可能或确诊IgG4-RHP患者的个案资料,汇总分析IgG4-RHP的临床特征。结果:46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为55.50岁,范围为15~86岁。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及主要症状体征分别为头痛(39.1%,18/46)和视力障碍(32.6%,15/46)。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均示患者硬脑膜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一侧大脑半球受累最常见(37.0%,17/46)。80%(32/40)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升高,60%(12/20)患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改变,73.9%(17/23)患者的脑脊液有异常改变。完成脑组织病理活检的30例患者均提示有以IgG4 +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伴有席纹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IgG4细胞占IgG细胞比值>40%,且每高倍镜视野中IgG4细胞>10个。46例患者中死亡1例,遗留残疾1例,症状复发6例,余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IgG4-RHP多发生于中年人,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易受累区域通常为一侧大脑半球,多数患者伴有血清IgG4水平的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留置针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例数都是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实验组给予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失效模式的RPN值(风险指数)、静脉炎、感染及堵塞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量表总分及静脉输液应用效应、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急护理能力、护士服务风貌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2.072、9.250、4.467、6.381、12.136, P<0.05)。实验组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4.013、4.288、4.169, P=0.045、0.038、0.041<0.05)。实验组干预后输液装置连接期间不够紧密、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皮肤消毒不彻底、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未熟练掌握敷贴粘贴方法、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熟练掌握冲封管技术主要失效模式RPN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降低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相关性肺疾病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IgG4相关性肺疾病60例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预后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男40例,年龄(58.2±12.9)岁,发病年龄(57.1±13.2)岁,31.7%(19例)患者有过敏疾病史。36.7%(22例)患者病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94.6%(53/56)患者血清IgG4>1.35 g/L,24.1%(14/58)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79.2%(38/48)患者IgE升高,53.7%(29/54)患者补体C3或C4下降。常见影像学表现包括结节样改变38例(63.3%),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4例(56.7%),磨玻璃影31例(51.7%),53例(88.3%)患者存在2种及以上影像学改变。病理学检查以淋巴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增生为主要表现,仅1例可见闭塞性静脉炎。有呼吸系统症状组(22例)血清总IgG(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无症状组(38例),分别为43.2比17.8 g/L和0.30×10 9/L比0.14×10 9/L,均 P<0.05;合并过敏性疾病比例低于无症状组,胸部CT存在实变影比例高于无症状组,均 P<0.05;两组血清IgG4、IgE、补体水平及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gG4相关性肺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无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占较高比例;胸部CT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易出现多种影像学改变共存。有无呼吸系统症状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后影像学转归差别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与IgG4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组疾病,包括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主要病理表现为伴有或不伴肉芽肿性炎症的坏死性小血管炎,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组慢性炎症性、纤维化/硬化性疾病,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显著的IgG4 +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表现为受累及脏器浸润性肿大或出现肿块,常伴随血IgG4水平的升高。尽管二者典型的病理特征不同,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和临床研究显示,二者可以出现相似临床表现,在病理特征方面也存在重叠,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本文对AAV和IgG4-RD 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留置针患儿实施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对穿刺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对静脉留置针患儿穿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盐城市妇幼保健院)的婴幼儿1 00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0例。研究组实施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穿刺法。对比两组穿刺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穿刺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平均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药液外渗、皮下血肿、管道堵塞及静脉炎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对穿刺手法、穿刺流程、穿刺专业知识、穿刺操作熟练性及护理服务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应用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中提升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提升家属对穿刺护理实施的满意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相关唾液腺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IgG4相关唾液腺炎(Ig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诊断为IgG4-RS的患者共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9.4±11.8)岁(29~77岁),其中23例患者年龄>60岁。收集患者的病变部位、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血清学检查结果及治疗信息,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IgG4和IgG蛋白表达。结果:颌下区肿胀是IgG4-RS最常见的首发症状[95%(38/40)],所有患者血清IgG4水平均>1.35 g/L,血清IgG4水平在年龄>60岁的患者( Z=-2.45, P=0.014)和累及多组腺体的患者( Z=-2.04, P=0.042)中均显著升高。36例大唾液腺活检组织中,所有患者均可见致密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分别见于88.9%(32/36)、63.9%(23/36)和30.6%(11/36)的患者。21例唇腺活检组织中,66.7%(14/21)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19.0%(4/21)可见淋巴滤泡形成,33.3%(7/21)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异常,所有唇腺活检组织中均未见纤维化及闭塞性静脉炎表现。95.0%(38/40)患者中IgG4阳性浆细胞>10个/高倍视野,82.5%(33/40)患者中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IgG4水平均有所下降,仅21.4%(6/28)患者可恢复到正常水平(≤1.35 g/L),且后续血清IgG4水平仍有显著波动。 结论:IgG4-RS主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血清IgG4水平与患者年龄及是否累及多组腺体密切相关。唇腺活检不能替代下颌下腺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治疗后血清IgG4水平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是常见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留置针置管效果(留置针留置时间、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脱管/堵管、静脉炎、血肿、药液外渗等)、护理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脱管/堵管、静脉炎、血肿、药液渗漏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将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应用于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能够显著提升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