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HO)是在软组织中出现新生骨组织的现象,与中枢神经损伤相关,可引起肢体活动障碍、剧烈疼痛和皮肤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针对NHO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新的监测和治疗靶点。笔者从促进成骨诱导因素、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微环境三个方面对NHO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调控网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dFb)的异质性与生长因子调控网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只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鼠龄、性别、品系下同)正常皮肤组织,另取5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用胶原酶D和DNA酶Ⅰ消化组织获得细胞悬液,用10x Genomics平台构建测序文库,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4.1.1软件的Seurat 3.0程序分析获得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采用按细胞群、细胞来源、标记皮肤中主要细胞基因分类的二维tSNE云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和CellMarker数据库检索情况,分析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对各细胞群进行编号和定义。将基因表达矩阵和细胞分群信息导入R4.1.1软件的CellChat 1.1.3程序,分析2种组织中细胞间通信以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2种组织中FGF的各亚型与FGF受体(FGFR)各亚型的两两配对(以下简称FGF配受体对)对FGF信号网络的相对贡献,2种组织中相对贡献排名前2的FGF配受体对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取1只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1只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GF7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二肽基肽酶4(DPP4)、干细胞抗原1(SCA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PDGF受体α(PDGFRα)的蛋白共定位表达。结果: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均包含25个细胞群,但2种组织中各细胞群中细胞数不一致。 PDGFR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角蛋白10和角蛋白79基因在二维tSNE云图上均有各自明确的分布,分别指示特定的细胞群。将25个细胞群按C0~C24编号,分为9个dFb亚群和16个非dFb群,dFb亚群包括C0间质祖细胞、C5脂肪前体细胞、C13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相关成纤维细胞等,非dFb群包括C3中性粒细胞、C8 T细胞、C18红细胞等。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通信更多更密集,其中细胞间通信强度排前3位的细胞群为dFb亚群C0、C1、C2,这3个dFb亚群与创面组织中其他细胞群之间均有通信。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VEGF信号主要由dFb亚群C0发送、脉管相关细胞群C19和C21接收,PDGF信号主要由周细胞C14发送、多个dFb亚群接收,EGF信号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亚群C9和C11发送、dFb亚群C0接收,FGF信号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为dFb亚群C6。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FGF信号网络中的FGF配受体对相对贡献,均是FGF7-FGFR1排在首位,排名第2的分别是FGF7-FGFR2、FGF10-FGFR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更多,而FGF7-FGFR2和FGF10-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稍有减少或无明显变化;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强于FGF7-FGFR2、FGF10-FGFR1信号通路;在2种组织中,FGF7信号均主要由dFb亚群C0与C1和C2发送、dFb亚群C6和C7接收。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FGF7蛋白表达更多;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且在靠近真皮白色脂肪组织附近也有表达;在2种组织中,FGF7蛋白与DPP4、SCA1蛋白共定位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中,与PDGFRα蛋白共定位表达于dFb中,与SMA蛋白无共定位表达,其中创面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 结论: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dFb存在高异质性,为多种生长因子潜在的主要分泌或接收细胞群落,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紧密、复杂的联系;FGF7-FGFR1信号通路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FGF信号通路,靶向调控多个dFb亚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通常累及皮肤和骨髓。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单纯皮肤受累BPDCN患者,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孤立性肝脏原发黑色素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或其前体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胃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眼葡萄膜等部位[1-2].黑素色瘤虽易发生肝脏转移,但肝脏原发黑色素瘤(primary hepatic melanoma,PHM)非常罕见[3],临床上极易误诊.现报道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例孤立性PHM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疗过程,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1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分化及分子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运用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患者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来源的运动神经元探究本病的分子病理表型.方法 提取1 例SBMA患者及1 例健康对照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并重编程为 iPSCs;将 iPSCs 诱导为运动神经前体细胞(motor neurons progenitor,MNP)并分化为成熟的运动神经元(mature motor neurons,mMN);免疫荧光染色研究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检测细胞核内包涵体的形成.结果 患者,35 岁,男性,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手抖以及性功能减退.骨骼肌活检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病理改变.外周血毛细管电泳检测显示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 1 外显子CAG重复次数为 44 次.iPSCs均表达干性标记物,细胞核型正常,并能随机分化为三胚层细胞类型.患者iPSCs及MNP未见细胞核内包涵体,但mMN中的核内包涵体较为典型.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MNP增殖比例下降,凋亡比例增加.结论 SBMA患者iPSCs携带致病变异,其分化的mMN含有典型的细胞核内包涵体,精准地模拟本病的分子病理特征,为后续机制研究和药物靶标发现提供理想的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维甲酸联合Purmorphamine诱导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向运动神经元分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利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和Purmorphamine(PM)诱导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in-derived precursors,SKPs)向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s,MNs)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移植治疗失神经肌萎缩提供依据.方法 从新生大鼠皮肤分离SKPs,进行培养、增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KPs标记物巢蛋白(Nestin)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的表达.使用RA、PM作为诱导因子,诱导第3代SKPs细胞球向MNs分化;添加GDNF、BDNF等生长因子促使轴突延长,形成成熟的MNs.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MNs标记物HB9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的表达,鉴定分化细胞是否为MNs,并计算ChAT、HB9阳性率.结果 利用RA、PM诱导SKPs分化后的细胞具有MNs的形态,并表达其标记物HB9、ChAT.ChAT阳性率为(72.61±2.25)%,HB9阳性率为(75.16±3.62)%.结论 利用RA、PM可诱导SKPs向MNs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肤源性前体细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是一种能从胚胎及成年真皮中提取的神经嵴来源的新的前体细胞,因其具有来源丰富、易于获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无伦理限制等优点,在疾病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SKPs的来源、定位、增殖与分化等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SKPs来源于胚胎神经嵴,但不同部位的SKPs来源亦略有不同.SKPs广泛存在于皮肤真皮中,DP是SKPs的一个富集龛,真皮层内的毛细血管周即是SKPs的另一富集龛,但关于SKPs体内富集龛位置的确定,仍需进一步的探索.SKPs可行自体移植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机体多种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真皮促进全层皮肤及附属器再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人工真皮在修复全层皮肤组织缺损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引导皮肤附属器再生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于SD大鼠背侧皮肤作二3cm×3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采用人工真皮覆盖创面,对照组采用硅胶膜覆盖创面.术后2周及4周分别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毛发再生情况,并在此时间点取材后进行HE以及Masson染色,于镜下检测皮肤相关附属器的再生现象.同时采用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渗核试验了解创面愈合区域组织是否来源于细胞分裂增殖.结果 实验组创面在2周及4周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小,实验组在4周时可见创面愈合区域有毛发生长现象.HE及Masson染色显示新生皮肤区域有毛囊及皮脂腺再生现象.BrdU试验显示实验组中新生皮肤区域的上皮组织、毛囊及皮脂腺内含有大量的BrdU阳性细胞,这也说明了上述组织内的细胞来源于分裂增殖.结论 人工真皮在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修复作用,不仅能诱导上皮组织的再生,而且能够通过引导皮肤附属器干细胞/前体细胞迁移、增殖及分化达到促进皮肤附属器再生的效果.这一发现将为组织修复以及皮肤器官再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尾断端愈合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增殖活跃区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皮肤创面中起到修复再生作用的细胞主要为皮肤源性前体细胞,当皮肤创面发生后,皮肤中的皮肤源性前体细胞进行分裂增殖,迁移修复创面,尽可能恢复损伤处原有皮肤的生理及美观功能.目的:观察小鼠尾部结构以及离断后断端愈合形态,初步探讨这些特征与小鼠尾部皮肤创伤修复的关系.方法:利用眼科显微外科剪对2日龄昆明小鼠尾部尖端进行人工统一离断,建立鼠尾断端毛囊再生动物模型,定位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增殖活跃区域,定期获取小鼠尾部皮肤创面愈合样品,OCT 包埋.常规病理染色观察创面愈合形态;对鼠尾细胞增殖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小鼠尾部愈合部位皮肤激活蛋白AP-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鼠尾结构复杂,血运丰富,小鼠尾尖离断后可以达到较好愈合形态;②鼠尾部位皮肤细胞的增殖活跃主要在毛囊部位以及真皮乳头层进行细胞分裂,参与修复创面与再生;③荧光染色发现激活蛋白AP-1 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愈合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乳头层;④结果说明愈合处的皮肤表皮层和真皮乳头层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肤外泌汗腺中黑素细胞干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黑素细胞干细胞(又称为黑素细胞前体细胞)是一种细胞谱系特异性成体干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处于未成熟和休眠状态,但经一定条件(如伤口愈合、基因毒性药物处理和紫外线照射等)的刺激,干细胞可被激活,进行分裂增殖,并分化为成熟的黑素细胞.黑素细胞干细胞又能自我更新,为维持表皮细胞的稳态不断地提供丰富的黑素细胞来源.现有的研究证实黑素细胞干细胞主要分布在毛囊隆突区的外毛根鞘和表皮嵴状突起的顶端.这两群成体干细胞活化被认为参与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白癜风皮损的成功复色.近年来还发现在无毛皮肤(如掌跖部位)的外泌汗腺(小汗腺)也存在有黑素细胞干细胞,这群黑素细胞干细胞活化或转化可能关系到无毛皮肤白癜风的复色或指(趾)端恶性黑素瘤的发生.该文就近年来对汗腺中的黑素细胞干细胞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