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端黑色素瘤的认知和早期检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肢端黑色素瘤(AM)是黑色素瘤的一种亚型,病变分布于手掌、足底和甲床区域.不同人群AM的患病率存在差异,该亚型在白种人群中罕见,而在西班牙、非洲及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研究表明,AM约占所有黑色素瘤患者的2%~3%.由于早期AM的临床诊断具有挑战性,且对早期AM缺乏认知这就导致AM患者在诊断时往往处于较晚期.因此,了解早期AM诊断的最新进展至关重要.AM与其他亚型皮肤黑色素瘤相比预后较差,对该疾病的早期认识也有助于制订治疗策略.该综述总结了 AM的流行病学的特点、临床、皮肤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期优化早期AM的检测策略提高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86只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以下简称野生型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取5只野生型小鼠,从其腋窝淋巴结分离Vγ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取42只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建立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模型,用于后续实验。取18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创伤组、创伤+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抑制剂组(每组6只),将后2组小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模型下同),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连续3 d于创缘皮下注射CCL20抑制剂,另取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雷帕霉素+创伤组,伤后3 d,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各创伤小鼠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的百分比。于适宜时间点取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同前进行检测。取5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3 d,提取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将细胞群分为Vγ4T细胞、Vγ3T细胞及γδ阴性细胞,分别设为Vγ4T细胞组、Vγ3T细胞组及γδ阴性细胞组(均与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混合),以单纯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为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取30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分为进行相应注射处理的单纯Vγ4T细胞组与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以及注射PBS的雷帕霉素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并注射PBS作为野生型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连续注射6 d,伤后1、2、3、4、5、6 d于当日注射后计算4组小鼠创面面积百分比。分别取6只野生型小鼠和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野生型组和雷帕霉素组,伤后3 d,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CCL20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取Vγ4T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用雷帕霉素处理的雷帕霉素组,培养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中IL-2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Kruskal-Wallis H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单纯创伤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为0.66%(0.52%,0.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的0.09%(0.04%,0.14%), Z=4.31, P<0.01;雷帕霉素+创伤组及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25%(0.16%,0.37%)、0.24%(0.17%,0.35%),均较单纯创伤组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2.27、2.25, P<0.05)。Vγ4T细胞组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γ3T细胞组、γδ阴性细胞组、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 Z值分别为2.96、2.45、3.41, P<0.05或 P<0.01)。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1),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1 d及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与雷帕霉素对照组比较,单纯Vγ4T细胞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小( P<0.05或 P<0.01)。与单纯Vγ4T细胞组比较,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伤后3 d,与野生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82、-5.04, P<0.01)、CCL20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12、-5.73, P<0.01)均显著下降。培养24 h,雷帕霉素组Vγ4T细胞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7.75、-6.04, P<0.01)。 结论: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中,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CCL20表达使CCL20趋化系统受损导致Vγ4T细胞向表皮的募集减少,并同时抑制Vγ4T细胞分泌IL-22从而减缓创面愈合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黑色素瘤DNA甲基化基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黑色素瘤(简称黑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的高度侵袭性和致命性的皮肤恶性肿瘤,具有转移早、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黑素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修饰特别是DNA甲基化方面被认为是黑素瘤发展和演变的普遍内在特征。该文对黑素瘤中异常DNA甲基化基因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地回顾,并对DNA甲基化基因的生物标记作用进行总结,提示黑素瘤患者异常DNA甲基化基因的检测,有望作为黑素瘤患者的早期筛查指标和诊断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DM患者2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MDA5抗体是否阳性分为抗MDA5抗体阳性组(34例)和抗MDA5抗体阴性组18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抗MDA5抗体阳性组的皮肤溃疡发生率[20.6%(7/34)和9.0% (17/189), χ2=4.03, P=0.045]、抗Ro52抗体阳性率[61.8%(21/34)和21.2%(40/189), χ2=23.90, P<0.001]、间质性肺疾病(ILD)[91.2%(31/34)和38.6%(73/189), χ2=31.98, P<0.001]及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RP-ILD)发生率[67.6%(23/34)和5.3%(10/189), χ2=88.87, P<0.001]、D-二聚体[1.87(1.23,2.56)μg/ml和1.15(0.59,1.29)μg/ml, χ2=4.68, P<0.001]、血清铁蛋白水平[931.65(579.12,1 160.43)ng/ml和507.40(200.40,588.55)ng/ml, χ2=5.60, P<0.001]均高于抗MDA5抗体阴性组,而肌酸激酶(CK)水平显著低于抗MDA5抗体阴性组[85.50(61.25,1 55.00)U/L和263.00(66.50,1 111.14)U/L, χ2=3.08, 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Ro52抗体阳性[ OR(95% CI)=5.027(1.632,15.483), P=0.005]、D-二聚体水平升高[ OR(95% CI)=1.665(1.124,2.466), P=0.011]、发生ILD[ OR(95% CI)=10.071(2.061,49.207), P=0.004]及RP-ILD[ OR(95% CI)=10.910(3.294,36.134), P<0.001]是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抗Ro52抗体、D-二聚体、ILD及RP-ILD的曲线下面积(95% CI)分别为[0.703(0.615,0.791)、0.752(0.661,0.843)、0.763(0.703,0.822)、0.812(0.730,0.893)]( P均<0.001),预测抗MDA5抗体阳性DM的价值均较高。 结论:抗Ro52抗体阳性、D-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生ILD及RP-ILD是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均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幼年皮肌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幼年皮肌炎(JDM)是最常见的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以皮肤和肌肉的非化脓性炎症为特点,肺部等重要脏器受累较常见。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DA)5抗体阳性JDM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掌部丘疹、脱发和关节炎,间质性肺病(ILD)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清铁蛋白(SF)、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和白细胞介素(IL)-18的水平可作为监测疾病活动性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难治性患者也可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JAK抑制剂和人免疫球蛋白。早期积极治疗抗MDA5抗体阳性JDM有助于缓解病情、逆转脏器损害并改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炎性小体在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炎性小体是一种细胞内多蛋白复合物,是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炎性小体的功能异常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失衡,并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炎性小体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Kaposi肉瘤及恶性黑素瘤等皮肤肿瘤有一定相关性,提示炎性小体异常活化造成的持续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失衡是皮肤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的重要环节。本文概述炎性小体在皮肤肿瘤发病机理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TYH2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蛋白tweety同源物2(TTYH2)在皮肤黑色素瘤(SKCM)中的表达水平、作用机制和对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365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以基因型和基因表达量关联数据库(GTEx)下载812例健康人皮肤组织表达数据,分析TTYH2在SKCM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用于评估TTYH2表达对SKCM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GO)分析用于筛选TTYH2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应用STRING在线平台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关键的蛋白质网络节点基因。免疫细胞浸润分析使用CIBERSORT算法分析22种免疫细胞在每个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使用卡方检验分析高、低表达组中免疫细胞的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SKCM患者TTYH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生存分析表明SKCM患者TTYH2高表达组具有较差的预后。TTYH2高表达是SKCM总生存率差的独立预测因子( HR=1.21,95% CI 1.08~1.37, P=0.001)。KEGG结果显示TTYH2主要富集在细胞突触、离子通道、钙信号通路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相关通路上,GO分析得出TTYH2参与的生物过程等均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TTYH2与氯化物胞内通道蛋白5、氯离子通道蛋白2、甘氨酸受体家族成员和γ-氨基丁酸受体家族成员等有相互作用,揭示了其可能在SKCM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记忆B细胞、CD4记忆T细胞和单核细胞在TTYH2低表达组中的丰度显著增加,而在TTYH2低表达组中滤泡辅助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丰度显著降低。 结论:TTYH2的表达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控SKCM细胞的发生发展,影响SKCM患者的生存预后,是SKCM潜在的生物学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9年8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治疗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25例患者中,Ⅰ期12例,Ⅱ期62例,Ⅲ期30例,Ⅳ期21例;肢端型76例,非肢端型49例。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44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85.4%、63.2%和38.7%。卡氏体力状态评分、肿瘤分期、原发灶部位、脉管浸润、ki-67指数、BRAF基因、术前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手术治疗与患者预后有关(均 P<0.05)。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的中位OS(53个月)优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40个月, P=0.448);Ⅲ期患者中,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的中位OS(40个月)优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17个月, P=0.012)。Ⅱ期患者中,肢端型患者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7.1%、84.7%和65.8%,非肢端型患者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70.0%和17.0%;Ⅱ期肢端型患者预后优于非肢端型患者( P=0.043)。Ⅲ期患者肢端型中位OS(32个月)优于非肢端型患者(17个月, P=0.164)。Ⅳ期患者肢端型中位OS(8个月)短于非肢端型患者(11个月, P=0.458)。肿瘤分期及术前LDH水平为皮肤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干扰素治疗可以改善Ⅲ期患者预后,Ⅱ期肢端型患者预后优于非肢端型患者,肿瘤分期及术前LDH水平为皮肤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痣(53例,44.92%)、甲母痣(12例,10.17%)、脂溢性角化病(14例,11.86%)、血管肿瘤(10例,8.47%)、鳞状细胞癌(5例,4.24%)、基底细胞癌(4例,3.39%)、其他疾病(20例,16.95%)。按黑素瘤ABCDE法则(A:病灶不对称;B: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C:颜色不均匀;D:直径> 6 mm;E:进展迅速),符合A 78例(66.10%)、B 64例(54.24%)、C 57例(48.31%)、D 66例(55.93%)、E 39例(33.05%),符合ABCDE 14例、ABCD 13例,13例均不符合。53例原位黑素瘤中,28例(52.83%)误诊为色素痣,11例(20.75%)误诊为甲母痣;65例浸润性黑素瘤中,25例(37.88%)误诊为色素痣,9例(13.64%)误诊为血管肿瘤,5例(7.58%)误诊为鳞状细胞癌。67例误诊患者有送检医师信息,42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27例至少符合ABCD的患者中,9例有送检医师信息,其中7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结论:皮肤黑素瘤皮损形态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经验和是否遵从"ABCDE"标准甄别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肤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79岁,4年前发现左足底一黑色斑块,黄豆大小,无疼痛,变化不明显,未予重视。1年余前左足底黑斑逐渐增大伴破溃、出血。查体可见左足底黑色斑块,形状不规则、中央可见破溃、边界大致清楚,周围可见卫星灶,斑块中央区域轻度隆起,表面渗出、脓液;左侧腹股沟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行左足底皮肤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Breslow深度5 mm,Clark分级Ⅳ级)。腹股沟超声检查示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左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较大者2.8 cm×1.0 cm,皮、髓质分界可见,皮质不均匀增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见条状血流信号;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较大者1.8 cm×0.5 cm,皮、髓质分界清。患者足底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明确,行 18F-FDG PET/CT显像以进行肿瘤分期,显像示左足底皮肤增厚,最厚处约10.7 mm,显像剂摄取增高,SUV max 4.5;另于左侧腹股沟区见数个稍大的淋巴结,显像剂摄取轻度增高,最大者短径0.9 cm,SUV max2.2(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