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模态影像学下髂静脉狭窄诊断现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髂静脉狭窄(IVS)是指髂静脉存在异常解剖或者存在腔内粘连等情况,导致髂静脉受压,从而出现下肢或者盆腔静脉回流障碍,出现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在血管外科中十分常见。在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症状的患者中,IVS占绝大部分。但IVS的单一发病症状并不典型,常合并其他病变,如下肢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研究发现,IVS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低,女性的平均受压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典型的IVS主要发生于年轻育龄女性的左下肢,但仍有例外。因此,IVS的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CVI是对包括影响静脉系统所有形态与功能异常疾病的统称。与慢性静脉疾病(CVD)相比,CVI囊括了无症状或体征的静脉系统异常。因此,引用CVD这一概念可以更好地描述需要临床指导的IVS的诊断与治疗研究。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以为诊疗IVS提供帮助。因此,临床医师在影像学中对该疾病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管理所具有的优、缺点做出了相关研究,提升了临床诊断效能。本文就在多模态影像学下对IVS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期望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于该疾病在不同状态下诊疗时进行影像学选择,为患者寻找更优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腔淤血综合征的分类及治疗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盆腔淤血综合征(PCS),是导致慢性盆腔痛(CPP)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患者症状描述多不明确,常影响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PCS分类及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分类工具,对于PCS的认知发展受限严重,症状-静脉曲张-病理生理学(SVP)分类被用于PCS的分类,SVP分类可更为精确地描述PCS的临床特征、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但无法整体体现出疾病的严重程度。PCS的治疗多以介入栓塞或药物治疗为主,但缺乏明确的临床评估系统以判断疗效。关于PCS的特异性评估工具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命质量(QoL)的评估可采用疾病特异性QoL盆腔静脉曲张问卷(PVVQ),关于症状、体征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可采用疾病特异性盆腔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表(PVCSS)。临床医师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量表联合影像学检查,排除主观影响并量化治疗结果。完善并统一临床评估方式,量化患者的症状体征,对于PCS诊治相关研究的优化必不可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管道内镜联合黄斑马导丝碎除巨大胃石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26岁,以"腹痛、腹胀10余天,发现胃内异物2 d"入院. 患者10余天前空腹进食柿子后出现腹部胀痛,伴恶心、反酸、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于外院就诊;10天前腹部CT示:不完全肠梗阻,胃腔及盆腔右侧小肠内见混杂密度肿块,结合病史考虑为柿石其中回肠末端柿石引起不完全肠梗阻,腹腔、盆腔积液. 经胃肠减压、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肛门有排气排便;5d前复查腹部CT示:不完全肠梗阻较前改善,盆腔右侧小肠内混杂密度肿块已未见显示;胃腔内混杂密度肿块大致同前,考虑为柿石;盆腹腔积液已吸收. 于2d前行胃镜取异物,因胃石过大,无法取出.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入院体检: 体温37.1℃, 脉搏116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02/71mmHg;一般状况可,全省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稍紧张,脐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未见异常(4次/min). 诊断为胃内异物:胃石?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术前四项、血常规、CRP、ESR、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未见明显手术禁忌;入院后2d于麻醉胃镜下行机械碎石术. 患者左侧卧位,胃镜进至胃腔,发现胃内巨大结石,大小约18cm×8cm×8cm,使用常规息肉勒除器进行圈套,反复尝试后无法有效套取; 改用奥林巴斯双管道内镜 (型号:GIF-2T240),佩戴透明帽(型号:13404)后沿第一活检管道(与负压吸引相连关的管道)顺行插入0.025 mm黄斑马导丝(型号M00556561)至内镜头端,并将黄斑马导丝于内镜头端沿第二活检管道(与负压吸引无关的管道)逆行插入,直至黄斑马导丝的两端均出现在活检管道口的位置, 调节至等长;拉动黄斑马导丝两端,使镜头端的黄斑马导丝收回至透明帽内. 再次进镜至胃内,内镜监视下同时顺行推送黄斑马导丝使其形成圈套器样导丝襻,适当伸缩导丝以调整此"斑马导丝圈套器"的大小及位置以圈套胃内结石,并于套牢后缓慢回收导丝进行器械碎石,直至手中出现落空感. 再次顺行推送导丝,清理内镜视野.再次行胃石的圈套和机械碎石.反复多次,直至胃石被切割成1~3 cm的小块,部分取出后退镜.术后予禁食、补液、抑酸、护胃等治疗,术后2~5d可见有多块胃石样异物排除体外,大小约2~3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输卵管系膜区窦状血管瘤冷冻切片诊断不除外血管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50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伴腹泻于2017年3月15日就诊于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患者症状进食后加重,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震水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80 g/L.入院后盆腔磁共振显示左腹部直径2 cm类圆形长T2信号,与卵巢囊性病变关系密切(术后证实为巧克力囊肿).患者既往健康,无手术及外伤史.父母均健康,否认家族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肠侵袭性纤维瘤病致黏连性肠梗阻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6岁,因“腹胀、腹痛伴停止排便排气6d”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入院6d前出现腹胀,排气排便不畅,保守治疗后好转;5d前进食后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病史:2年前曾因肠梗阻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后缓解.无腹部外伤、手术史.查体:腹部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式呼吸不受限.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Murphy's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未闻及肠鸣音.未闻及气过水声及振水音.肛门指诊未见明显异常.全腹部多排CT平扫+三期增强(腹组)腹腔小肠扩张、积气,见液气平面,走行至盆腔右侧小肠管腔变窄,肠壁增厚、边缘毛糙,增强扫描均匀强化,邻近小肠肠管相互靠近,局部肠系膜扭曲;盆腔见液体影(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肺型)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历资料患者女,50 岁,主诉:"腹部胀痛十余天",于2016 年 9 月 5 日收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总院妇科. 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6年 8 月 28 日. 就诊 10d 前患者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全腹部胀痛,伴有纳差、胸闷、气短,无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及刮痧治疗 4d, 症状无改善, 反加重. 行腹盆腔 CT 提示:腹腔内囊实性占位. 我院门诊以"盆腔恶性肿瘤待排"收住.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孕 3 产 3,月经史:13 岁,6/30d,经量多,否认痛经史. 既往体健,无其他系统内科、外科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未及异常. 全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围 108cm,腹壁张力明显增大,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可及液波震颤.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畅,宫颈光、常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彩超检查探讨女性下肢静脉曲张与盆腔静脉曲张症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女性下肢静脉曲张与盆腔静脉曲张症的相关性.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东莞市桥头医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已婚女性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90例无下肢静脉曲张的已婚女性患者纳入对照组.均行经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及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盆腔静脉曲张患病率及超声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盆腔静脉曲张症患病率为48.89%(44/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89%(1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77,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下肢静脉直径与盆腔静脉曲张直径正相关(r=0.407,P<0.05);但两组股隐瓣膜反流、不同CEAP分级患者的盆腔静脉曲张症患病率、盆腔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或合并更高风险的盆腔静脉曲张发生率;合并盆腔静脉曲张者,其盆腔曲张静脉直径与下肢曲张静脉直径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支架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泛指在盆腔内的髂静脉受邻近组织压迫(主要指左髂总静脉在右髂总动脉和第五腰椎之间受压),持续的压迫及动脉搏动引起静脉内膜增生和纤维化,导致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造成静脉回流受阻、静脉高压及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的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等,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1].有文献称,IVCS的发生率为20%~ 34%,其中右侧IVCS的报道较为罕见,多见于男性,主要与男性骨盆的形状有关[2].IVCS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和器材的飞速发展,血管腔内治疗已经成为IVCS治疗的首选[3].然而,尽管国内外针对IVCS的腔内治疗已达成部分共识,但仍尚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就IVCS腔内治疗尤其是支架置入上的热点和争议进行讨论和综述,旨在总结和归纳IVCS诊治的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ay-Thurner综合征病因病机及诊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May-Thumer综合征(MTS)是指髂静脉受压缩窄而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以左髂静脉受压最常见;常见症状为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小腿皮下硬结、浅表静脉炎等,甚至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目前MTS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内超声、CT、MRI及静脉造影等;治疗方法较多,单纯抗凝治疗效果差,且并发症多,近年临床多采用腔内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IVCS)又称May-Thurner综合征或Cockett综合征,是由于髂静脉受压导致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其中20 ~40岁女性患者占全部IVCS 患者的60%~85%[ 1 ] ,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水肿、溃疡、跛行等. 髂静脉的解剖位置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左髂总静脉主要从右髂总动脉和L5 之间穿过,受到长期的机械性压迫和髂动脉的搏动性刺激[2] ,故临床上以左髂总静脉受压最常见. 除髂动脉的压迫外,盆腔肿物、腰椎异常改变等也是导致髂静脉受压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患者也可以出现右侧髂静脉受压. 目前,左右侧发病比例约为4.7:1[3].此外,少数患者由于腹主动脉分叉高,右髂总动脉可直接压迫下腔静脉下端或双侧髂总静脉引起双侧症状,占所有病例的2%~5%[ 4 ]. IVCS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表现为组织学或影像学上的异常. 500例无症状者的CT检查中,左髂总静脉狭窄>25%占37 .8%,狭窄>50%占9 .8%,但随后4 年左右的随访中,仅8 例( 0 .16%)出现症状[1] ,对于存在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的患者,存在同侧髂静脉受压者也仅占50%[ 5 ]. 近年来,关于IVCS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IVC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就IVC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文献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