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市二级公立医院运营效率及其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二级公立医院运营效率及其风险状况,为进一步提高二级公立医院运营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州市27家县(市)二级公立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面板数据logistic回归方法对医院运营效率及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二级公立医院收入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较低的医疗服务收支盈余表明二级公立医院仍存在运营风险,且服务量、服务质量是影响二级公立医院运营的重要因素。结论:完善二级公立医院运营绩效管理和国家药品谈判制度,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是提高公立医院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的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5-2021年我国县级中医院补偿机制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分析2015-2021 年我国县级中医院补偿机制现状,为县级医院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结构变动度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15-2021 年我国县级中医院收入结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收支盈余状况、药品收入、财政收入等信息,探索县级中医院补偿机制特点.结果:2015-2021 年县级中医院院均财政补助金额增长了2.42 倍,占总收入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基本支出增涨最为明显,变化范围在51.04%-63.30%;医疗结余率由7.87%负增长至-0.80%,不含财政补偿时医院亏损程度总体上不断加剧.盈余金额中关联度排前3 位的是财政补助收入、其他费用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医疗服务收入的总体结构变动值为4.67%,挂号、手术、护理收入呈现负向变动,而治疗收入结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 78.37%.药占比由35.40%下降至25.34%,其中西药和中成药逐年减少,而中药饮片比重不断增加,西药占据药品收入的 6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不到2 成.结论:财政补助下我国县级中医院运营良好,仍需特别关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县级中医院肩负责任增多,基本支出不断增长,同时自身的盈利能力相对较低,需要依靠财政补助保障医院运营与发展.收入结构趋于合理,但医疗服务价格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对三甲中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探讨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对三甲中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结合所在医院随机抽取的某月各科室相关数据,运用DRG支付方式下的相应指标并结合波士顿矩阵理论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分析.2023年1月,所在医院5个科室CMI值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且盈余情况良好;8个科室CMI值低于全院平均水平,但有盈余;14个科室CMI值低于全院平均水平,且还有亏损;8个科室CMI值高于全院平均水平,却有亏损.DRG支付方式对三甲中医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三甲中医院信息化数据系统、成本核算精细化提出高要求,对预算管理、拓展收入增长内涵提出新要求.三甲中医院应重视病案质量主体培训,强化成本内控,转为质量效益型运营管理模式,应用临床路径以"提质控费",发挥中医药优势学科,结合中医治疗特点来制定适合中医发展的DRG支付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DRG精细化管理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选择某综合性医院2018-2020年胸部大手术组(EB1)住院患者进行CHS-DRG分组模拟、费用测算和盈亏分析,为建立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CHS-DRG分组逻辑为基础,结合"国考"指标导向,应用多元线性归回模型筛选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细化分组并分析超支原因.结果:EB1组可细分为35个病组,超支病例的分布具有特征性.结论:公立医院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细化DRG分组颗粒度,推行标杆管理的质效评价,基于成本测算盈余,真正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基于Pearson相关性、随机森林、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匹配关系以及对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涨幅达到148.15%;碳储存和生境质量服务赤字区域扩增明显,食物生产与PM2.5去除服务盈余区域有所增加,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错配性较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既有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敏感性较强,城市化扩张区域和农村区域对空间城市化敏感性较强,空间城市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内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的错配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差异性,为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大连金普新区碳固持生态服务供需格局时空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碳固持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对于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连金普新区为研究区,利用InVEST模型、ArcGIS模型,研究固碳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2010年至2018年,碳固持服务供给总量呈现出U字型变化趋势;需求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低等级需求量地区向高等级需求量地区不断转化;碳固持服务供需求不匹配,供需错配现象突出,总体上呈现出供不应求.(2)碳固持服务供需赤字缺口正持续扩大.赤字类型总面积有持续增加的趋势;盈余类型总面积表现为先增后减;供需相对平衡类型总面积不断缩减,朝着低供给高需求方向转变.(3)金普新区碳汇地面积持续缩减,2018年仅为564km2;碳源地面积大量增加,2018年达到1340km2.(4)提出了控制城镇碳需求增长,增加绿地,提高碳供给能力,消减赤字,维持供需能力基本平衡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地表水资源供给服务供需关系对节水政策的响应——以大清河流域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科学量化水资源供给服务的供需关系、识别供需矛盾的突出区域是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以大清河流域为例,利用InVEST模型,建立了水资源供给服务空间流动量化方法,预测了用水效率提升、节水灌溉两种节水政策情景对水资源供给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水资源供给服务和水资源需求量均呈现出上游低、下游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农业用水为流域主要用水类型,2010-2015年,流域水资源供给服务增长0.97%,水资源需求量出现了 9.6%的下降;(2)2010-2015年,流域整体水资源供给服务的供需比由0.78提升至0.88,服务的空间流动使得上游盈余的水量缓解了中下游的用水压力,但中下游水资源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仍普遍存在;(3)提升用水效率、推行节水灌溉这两种节水政策均能够有效改善大清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分别可将流域水资源供需比提升至0.97和0.96,基本达到供需平衡.研究可为北方资源型缺水流域水资源供需匹配度的提高、节水政策潜力的评估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医药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政府补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医药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医药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三者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医药企业进行负向盈余管理将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且管理的程度越大,获得的政府补助也越多;政府补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绩效;医药企业运用负向盈余管理更会降低政府补助的边际价值,且管理的程度越大,政府补助的边际价值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格局及热点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快速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进而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共识.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其空间量化研究,有助于识别出区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关键驱动.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评价矩阵的方法对1985-2015年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亏格局及热点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减少,需求增多,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区从1985年的40.9%下降至2015年的38.5%,生态系统服务赤字区面积占比从1985年的1.3%增长到2015年的10.6%,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2)沪宁杭城市发展梯度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亏呈“V”型分布,且30年内城市中心及其附近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值下降更为明显;3)30年内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余热点区整体变化不大,30年内面积减少了0.1%;而赤字热点区则呈现出快速扩张趋势,面积占比30年内增加了14.9%.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亏损状况更严重;4)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可以比较简便、全面的反映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亏状况,研究结果可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供氮量对二月兰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华北冬绿肥二月兰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特征,确定实现绿肥高产高效的土壤适宜供氮量,可为华北集约化农田最大化发挥绿肥生态效应和优化春玉米/冬绿肥轮作体系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选取多年不施肥试验地设置供氮梯度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冬绿肥二月兰翻压前地上部生物量累积、氮素吸收、土壤无机氮残留和冬绿肥季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无机氮含量较低(0~90 cm土层15 kg·hm-2)条件下,施氮显著提高二月兰生物量和吸氮量.其中,施氮90 kg·hm-2处理表现最高,绿肥生物量(干质量)和吸氮量分别为2031.0和42.0 kg·hm-2;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量高于60 kg·hm-2后呈现快速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二月兰生长季的表观氮平衡表现出由亏缺到盈余的变化特征,在施氮量为60~90 kg hm-2条件下氮收支基本平衡.土壤供氮量(绿肥播前O~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施氮量之和)与二月兰生物量、吸氮量和绿肥翻压前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关系可以分别用二次、线性加平台和指数方程进行模拟,依据模型计算二月兰生物量最高值(2010 kg· hm-2)时的播前土壤供氮量和绿肥翻压前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是136和78 kg·hm-2;而在二月兰吸氮量最高值40 kg·hm-2时,二月兰生物量为1919 kg· hm-2,相当于最高生物量的95%,绿肥翻压前土壤残留无机氮降低至57 kg· hm-2,与之对应的播前土壤供氮量为105 kg·hm-2,该值与目前华北地区优化施氮下玉米收获后土壤残留无机氮推荐含量(100 kg·hm-2)基本相当.综合考虑绿肥的农学和环境效应,春玉米/冬绿肥轮作体系中二月兰播前土壤供氮量应控制在100~ 105 kg·hm-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