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古霉素致早产婴儿红人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4月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因重症肺炎住院,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合红霉素治疗。住院期间感染加重,停用红霉素,改用盐酸万古霉素6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5 ml,以60 mg/h的速度静脉滴注。约10 min后,患儿出现哭闹,颜面部潮红;减慢输注速度,患儿仍哭闹,皮肤红斑增多,颈、胸及四肢等处皮肤红斑融合成片,心率增快(160次/min)。考虑为万古霉素导致的红人综合征,立即停药,未行抗过敏治疗。约1 h后皮肤红斑逐渐消退,心率下降至140次/min。次日,患儿皮肤颜色恢复正常。随后根据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改用替考拉宁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患儿未再出现皮疹,2周后肺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根据报表提供的患儿基本信息,检索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儿的电子病历,记录抗菌药物应用和过敏反应发生、治疗、转归情况,由3位药师根据相关标准对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统一判定。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同期新生儿科就诊和住院患儿总例数并记录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设定时段新生儿科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报表共73份,涉及73例患儿;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为21 146例,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73例患儿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就诊或入院时的日龄为(14±7)d;使用注射制剂抗菌药物者69例(94.52%),口服制剂者4例(5.48%)。所用抗菌药物共7类20个品种,占比居前3位者为头孢菌素类(32例,43.84%)、青霉素类(21例,28.77%)和头霉素类(6例,8.22%);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者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9%(4/311)]和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1.07%(4/374)]。73例患儿中过敏反应呈速发型者4例(5.48%),其中3例为严重病例(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严重过敏样反应各1例);非速发型69例(94.52%),主要表现为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发热,其中6例为严重病例(肝胆系统损伤3例、粒细胞减少症2例、重症药疹1例)。经停药和/或抗过敏、对症治疗后,73例患儿中71例(97.26%)痊愈,2例(2.74%)好转。结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率为0.35%。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多为一般过敏反应,但速发型多为严重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急性鼻窦炎并眶骨膜下脓肿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女,8岁。以“右侧眼睑反复红肿疼痛1个月,加重3 d”为主诉于2019年12月19日入院。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下睑红肿疼痛,可忍受,伴鼻塞清涕,自行应用眼药水滴眼后症状缓解,但易反复。3 d前再次出现右侧下睑红肿疼痛,伴鼻塞脓涕、右侧前额部疼痛,隔日晨起时下睑疼痛加重,哭闹后上睑逐渐肿胀,睁眼困难,溢泪,发热,体温最高38.5 ℃,无视力下降。就诊外院眼科,予头孢唑啉静脉滴注,眼部症状无缓解。行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眶蜂窝组织炎,右眼眶内上壁骨膜下脓肿,急性鼻窦炎,遂转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查体(见图1a,b):右眼睑红肿、触痛明显,睁眼困难,结膜充血水肿,眼球向前下外侧移位。右眼眶压痛明显。视物重影,视力无下降。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3.25×10 9/L,中性粒细胞0.938,中性粒细胞计数21.81×10 9/L;C反应蛋白125.8 mg/L。鼻窦CT(见图1中g、h、i、j):右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并右侧眶内上壁眶骨膜下脓肿,眶纸样板可见骨质缺损区。药物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0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2喷,每天2次;鼻负压置换、鼻腔冲洗每天2次;鼻用减充血剂0.05%呋麻滴鼻液,每天2次;盐酸氨溴索15 mg静脉滴注,每天3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检出中间链球菌,对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敏感。因原抗生素治疗有效,未更换抗生素。保守治疗3 d后,眼部肿胀明显消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04×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1.58×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0.680,C反应蛋白12.55 mg/L。但患儿每次哭闹后症状加重,病情反复,遂行手术治疗。术中开放右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切开纸样板,在右侧眶内上壁处释放大量脓液(见图1c)。术后在局麻下复查,目前术腔上皮化良好,无复发,无囊泡及息肉形成(见图1d、e、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载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涂层多孔镁合金支架的抗菌和成骨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载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多孔镁合金支架,并在体外评价其理化性质、降解及药物释放行为、细胞相容性和抗菌性能等。方法:利用模板复制技术制备多孔镁合金(Mg-2Zn-0.3Ca)支架,通过高温氟化处理后获得MgF 2表层,再将其浸没于含有盐酸万古霉素/PLGA的二氯甲烷溶液后匀速提拉,获得载万古霉素/PLGA的多孔镁合金载药支架。根据制备过程中各阶段产物(镁合金、氟化镁合金、PLGA涂层氟化镁合金、载万古霉素/PLGA氟化镁合金支架)分组,分别为Mg组、MgF 2组、PLGA组、万古霉素/PLGA组。将各组支架制备完成后立即测定并评价其材料学表征、降解速率、药物释放速率、抑菌性能、血液相容性及促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等。 结果:成功制备出载万古霉素/PLGA镁合金支架,其孔隙率平均为66.39%,降解速率[(0.540±0.102) mm/年]显著低于镁合金支架[(10.048±0.297) mm/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载万古霉素/PLGA在Hank平衡盐溶液中降解的pH值接近生理酸碱度;万古霉素在前48 h释放速度较快,48 h后逐渐变缓,11 d时累积药物浓度达最大值(43 mg/L),11 d后仍缓慢释放。万古霉素/PLGA组支架的抗菌率(97.89%±0.28%)显著高于Mg组(74.92%±2.20%)、MgF 2组(78.46%±2.59%)、PLGA组支架(61.08%±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溶血率为0.55%,远低于ISO 10993-4标准要求(5%);其浸提液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3、7 d,促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4.80%±5.13%、112.36%±2.07%、127.79%±4.61%;培养14 d时钙结节明显增多,吸光度OD值为1.189±0.020,显著高于Mg组(0.803±0.020)、MgF 2组(0.878±0.028)、PLGA组支架(0.887±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载万古霉素/PLGA的多孔镁合金支架在体外表现出良好的材料学性能、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缓释万古霉素三维支架修复兔感染性骨软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组织工程支架几乎可完全修复骨软骨缺损,但当骨软骨缺损合并感染时,即使前期经过彻底的清创,单纯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修复效果往往不理想.目的:制备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观察其对兔股骨远端感染性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①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将不同质量(7.5,10,12.5 mg)的缓释微球分别与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溶液混合,利用化学交联法制备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表征支架的孔隙率、吸水膨胀率、热水溶失率及体外药物缓释等.②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5只,均建立右后肢股骨远端骨软骨缺损并感染模型,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实验组缺损处植入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10 mg)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术后1周,检测血液样本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术后4,8,12周取术区组织,分别进行大体观察与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随着缓释微球含量的增加,支架的孔隙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支架的孔径大小、吸水膨胀率、热水溶失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支架体外均可持续释放盐酸万古霉素达30 d以上.②实验组兔血液样本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对照组(P<0.05);实验组兔术后各时间点的大体软骨修复情况明显好于空白组、对照组;苏木精-伊红、Masson、阿利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兔术后各时间点的骨软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空白组、对照组.③结果表明,盐酸万古霉素缓释微球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能有效促进开放性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两个厂家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有效性和安全性及经济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价两个厂家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1 月 1 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静脉使用不同厂家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病例共6 757例,采用 1∶1 倾向性评分法匹配5 308例,依据所使用的万古霉素厂家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2 654例,B组2 654例,比较两组万古霉素有效性、安全性差异,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比较其经济性.结果 A组与B组万古霉素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万古霉素人均费用、日均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药品费用高于A组.结论 两厂家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疗效、安全性具有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利奈唑胺治疗G+肺炎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G+肺炎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63例G+肺炎患者为对象,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两组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14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内皮功能、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观察组总有效为28例(87.50%),对照组总有效为21例(67.74%),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高(P<0.05);两组CD8+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低(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低(P<0.05)。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低(P<0.05)。两组最大呼气压(PEmax)、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G+肺炎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内皮及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药物利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建立注射用盐酸万古霉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并采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对该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参考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最新说明书,并结合该药的相关指导原则和其他相关资料,制订该药的药物利用评价标准,评价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治疗的150份出院患者病历,并采用加权TOPSIS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二级指标中相对权重最大的是疾病诊断,其次是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150份病历中,理想解相对接近程度(Ci)等于1.0的8例(占比5.33%),0.9 ≤Ci<1.0间的13例(占比 8.67%),0.8 ≤Ci<0.9 间的 18 例(占比 12.00%),0.7≤Ci<0.8 间的 16 例(占比 10.67%),0.6≤Ci<0.7 间的85 例(占比 56.67%),0.5 ≤Ci<0.6 间的 9例(占比 6.00%),0.40 ≤ Ci<0.5 间的 1 例(占比 0.67%);Ci<0.4 间的 0例(占比0.00%).150份处方中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存在5个主要的不合理问题:疾病诊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治疗时间、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后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检查.结论 采用加权TOPSIS法对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简便可行.我院该药的使用较为合理,但存在问题也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负载抗菌药物骨水泥的药物释放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揭示负载抗菌药物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持续时间、药物残留程度及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的释放时间,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负载盐酸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骨水泥进行体外洗提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两种负载抗菌药物的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释放持续时间和药物残留程度.结果 ①负载抗菌药物的骨水泥第一天药物释放量最大,后逐渐持平,且释放时间较长,释放浓度较低;②截止到第7周盐酸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释放量分别只占总负载量的15%、25%;③盐酸万古霉素第1周后释放浓度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第7周后释放浓度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结论 载抗菌药物骨水泥存在长时间药物残留现象,是导致持续低于最小有效抑菌浓度的主要原因.此种现象不但对细菌起不到抑菌作用,而且是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克林霉素致迟发性右上肢感染伴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