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科护士主导的房颤患者行选择性同步直流电复律围术期舒适化护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由心律失常专科护士在全麻状态下实施同步直流电复律( Synchronized direct current cardiversion, DCCV)围术期舒适化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英国哈默史密斯医院2019年3~5月在全麻下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的89例AF患者,给予围术期舒适化护理,并进行个体化出院指导,总结护理要点及方法。结果:患者术中除颤成功率为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约3.37%,且种类单一,均为心前区皮肤灼伤,行DCCV治疗的患者于手术当天出院。结论:术前完善的筛查与评估、术中快速准确地除颤配合、术后抗凝药物服用指导及出院康复指导,以及围术期全程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树立治疗信心,有助于提高患者就医过程中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值得国内护理同仁学习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935例,需电复律治疗的房颤患者为217例,其中4例患者因除颤电极贴与皮肤粘合不紧密导致电复律失败排除入选,根据电复律结果分为电复律成功组192例和电复律失败组21例,对其相关临床因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直径、射血分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以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首次电复律成功率为90.1%,最终电复律成功率为96.2%。与电复律成功组的患者相比,电复律失败组的患者阵发性房颤、合并糖尿病、未服胺碘酮药物的比例更大,并且体重、BMI、C反应蛋白较前者明显升高(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 OR=11.419,95% CI 2.497~52.217, P=0.002)、BMI过高( OR=1.106,95% CI 0.718~1.174, P=0.022)、合并糖尿病( OR=4.331,95% CI 1.174~15.977, P=0.028)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 OR=1.256,95% CI 1.030~ 1.924, P =0.009),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的成功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对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仍为房颤的患者,直流电复律是一种有效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并且阵发性房颤、BMI过高、合并糖尿病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影响此类房颤电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CU中的心房颤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AF会增加住院或门诊患者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数据表明,新发AF(NAF)在危重病患者中很常见,对短期和长期预后存在不良影响,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及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有多种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AF,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AC)治疗。先前的研究主要来自非重症患者,与重症实践存在显著异质性。近期多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初始队列研究,该研究在12个国家的44个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进行,旨在评估成人ICU患者AF(包括NAF)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管理策略及结局。结果显示:研究共纳入1 423例ICU患者,对其中1 41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221例患者经历了539次AF发作,59%的发作是通过连续心电图监测诊断的。AF发生率为15.6%〔95%可信区间(95% CI)为13.8~17.6〕,NAF发生率为13.3%(95% CI为11.5~15.1)。研究者发现,动脉高血压〔调整后风险比(a HR)=1.57,95% CI为1.13~2.20〕、阵发性AF(a HR=2.89,95% CI为1.57~5.33)、脓毒症(a HR=1.57,95% CI为1.09~2.24)及入住ICU时疾病严重程度(a HR=1.08,95% CI为1.06~1.11)与AF的发生率有关。用于治疗AF的主要措施包括补液(19%,95% CI为16%~23%)、补镁(16%,95% CI为13%~20%)、补钾(15%,95% CI为12%~19%)、胺碘酮(51%,95% CI为47%~55%)、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34%,95% CI为30%~38%)、钙通道阻滞剂(4%,95% CI为2%~6%)、地高辛(16%,95% CI为12%~19%)、直流电复律(4%,95% CI为2%~6%)。与非AF患者相比,AF患者的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13.6%比7.9%)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5.9%比2.1%)明显增多,病死率明显增高(41.2%比25.2%)。与AF相关的90 d全因病死率a HR=1.38(95% CI为0.95~1.99)。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ICU患者中AF和NAF的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3.3%。AF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高血压、阵发性AF、脓毒症和入住ICU时疾病严重程度。AF的诊断和管理策略存在差异,在调整后的分析中,AF与较差的临床结局相关,但与90 d全因病死率无统计学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持续性心房颤动驱动区域电图特征:心房高密度标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房高密度标测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驱动区域的心腔内电图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低剂量(0.004 mg/kg)伊布利特注射后房颤未能终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20极星状标测导管进行双心房高密度标测,标记并消融房颤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离散度>冠状静脉窦导管记录的房颤波周长90%的区域被定义为房颤驱动区域。结果:共入选113例患者,其中男77例,女36例,年龄(63.8±11.0)岁。共记录到238个房颤驱动区域,每例患者有(2.1±1.4)个房颤驱动区域。其中83例(73.5%,83/113)患者在消融驱动区域过程中房颤终止,其余30例(26.5%,30/113)患者最终经直流电复律终止房颤。以长时程(>50 ms)电位、低振幅(<0.3 mV)及短周长(与冠状静脉窦的房颤波周长相比,局部房颤波周长更短)为特征的房颤关键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的发生率在确定的及可能的驱动区域中(长时程:77.1%、62.9%;低振幅:67.5%、62.9%;短周长:43.4%、58.8%),明显高于假性驱动区域(长时程:67.2%;低振幅:43.1%;短周长:17.2%; P=0.018)。 结论:高离散度、长时程、低振幅和短周长是持续性房颤心房关键驱动区域的腔内电图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瑞马唑仑用于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同步直流电复律一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男,62岁,180 cm,75 kg,因"咽部不适4 h"入院.患者4 h前无明显诱因睡眠中出现咽部不适伴咳嗽,有左背部紧缩感,病程中无大汗,无心悸,无恶心呕吐.急诊科查ECG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HR 254次/分、BP 88/62 mmHg.向患者交代电复律必要性,患者强烈拒绝电复律,遂给予对症治疗,心律未转复,为行心脏同步直流电复律,入住心内科病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心律失常性晕厥导致淹溺继发肺水肿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4/6/1
因心律失常性晕厥导致淹溺,继发急性肺水肿形成,在老年病人中鲜有报道,此类病人具有治疗难度大、病死率较高等特点.本研究报告 1例老年病人泳池中因意识不清发生淹溺继发急性肺水肿,就诊时发现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后续给予无创呼吸机、纠正水电解紊乱、抗感染等治疗措施,病人康复出院.通过分析晕厥的原因、淹溺的自主神经机制、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并发症,提醒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尽早给予规范化的治疗措施,降低致残致死相关并发症,挽救更多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后显性预激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患者女性,53岁,主因"间断心悸5年,频发1年,加重1 d"为主诉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等不适,持续约几分钟至1小时不等,发作时于外院行相关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后症状好转(具体治疗不详),而后症状反复发作,均可自行好转,未曾进一步诊治.1年前症状发作频繁,再次就诊外院,予以普罗帕酮片200 mg,3/d控制心室率,华法林抗凝治疗,发作频次减少,1月前诊所随访,心电图提示"正常心电图",遂停服普罗帕酮片及华法林.1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心悸症状再次出现并明显加重,持续不缓解,伴胸闷及憋气,无头晕、意识丧失,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腹痛、腹泻等,遂来急诊,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kPa),心率150~160 次/min,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予以西地兰0.4 mg静推,30 min后心率未见明显下降,给予胺碘酮150 mg静推,将胺碘酮以1 mg/kg/h泵入,监护逐渐间断出现宽QRS波,考虑"房颤伴差传",心率逐渐加快,血压降至80/40 mmHg,监护示宽QRS波心动过速,急查心电图可见于QRS波起始部可见明显δ波,提示"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遂停用胺碘酮,予以100 J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心律平70 mg静推后持续泵入,心率下降,转为窄QRS波心动过速,仍为心房颤动,遂收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其肝肾功能、凝血、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显示:左房扩大,前后径43 mm,二尖瓣、三尖瓣轻度返流,左室射血分数(LVEF)48%.建议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经反复交代病情后,仍要求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梗死危险因素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理想INR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脑梗死危险因素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理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选择意义.方法 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NVAF患者847例,比较INR与出血、血栓事件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年龄≥7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或TIA病史、直流电复律、射频消融术(RFCA)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等危险因素对理想INR的影响.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1.5个月(12~52个月),随访人数为547.59例年,共出现117例并发症,其中血栓事件38例(1.75/100例年)和出血事件79例(3.02/100例年);总体人群和按不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所得的理想INR值为1.7~2.2、1.3~1.8、1.5~2.0、1.4~1.9、1.9~2.4、2.0~2.5、1.8~2.3、1.8~2.3、1.4~1.9;总体人群、年龄≥7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或TIA病史、RFCA、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等患者处于理想INR范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理想INR范围外(P<0.05),而直流电复律对不同范围INR并发症风险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平均随访时间为31.5个月(12~52个月),随访人数为547.59例年,共出现117例并发症,其中血栓事件38例(1.75/100例年)和出血事件79例(3.02/100例年);总体人群和按不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所得的理想INR值为1.7~2.2、1.3~1.8、1.5~2.0、1.4~1.9、1.9~2.4、2.0~2.5、1.8~2.3、1.8~2.3、1.4~1.9;总体人群、年龄≥7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或TIA病史、RFCA、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等患者处于理想INR范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理想INR范围外(P<0.05),而直流电复律对不同范围INR并发症风险无明显影响(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广义上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发病机制多为折返. 近几年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折返的结构基础涉及心房、房室交界、希氏束及心室.而临床上一般选择狭义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定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突发突止,故患者多见于急诊. 急诊处理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方法一般有:刺激迷走神经末梢及维拉帕米(异搏定)或普罗帕酮(心律平)等药物的应用,条件允许可行经食管超速起搏治疗,紧急情况时,如急性心力衰竭、休克等,有条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但各种治疗方法都有其有效性及弊端: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无创但有效性较低, 食管起搏无创但极易复发,直流电复律常用于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紧急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介入封堵联合电转复治疗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先后进行介入封堵及心脏电转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6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8例PDA合并持续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先行PDA介入封堵术,术后3个月再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AF.封堵术后1、3、6个月随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复律后1年电话随访AF复发情况及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封堵,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复查主动脉造影显示3例存在微量分流,其余均完全封堵.封堵后24 h及第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复律后1年,患者NYHA心功能持续改善.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以及栓塞事件.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AF电复律治疗,成功率100%.术后1年电话随访时,仅有1例左心房内径50 mm患者于复律后8个月再次出现AF,其余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合并持续性AF的PDA患者,先后进行PDA介入封堵及AF电复律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