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学增强电子染色技术在结直肠息肉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背景:窄带成像技术可以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PDR).然而,结肠镜中的光学增强模式较高清白光成像(HDWL)是否可增加PDR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光学增强电子染色技术在结直肠息肉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3年11月期间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接受非镇静结肠镜检查的371例患者.根据退镜时使用的模式,将患者分为HDWL组和光学增强组.比较两组PDR和腺瘤检出率(ADR).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71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其中HDWL模式199例,光学增强模式172例.HDWL组和光学增强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肠道准备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光学增强组的PDR(57.0%对42.2%,P=0.005)、ADR(25.6%对14.6%,P=0.008)明显高于HDWL组.性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患者中,光学增强组的PDR(65.9%对45.9%,P=0.007)和ADR(31.8%对17.3%,P=0.023)显著高于HDWL组.结论:在结肠镜检查中,常规使用光学增强模式可显著改善PDR和AD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SE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诊断为SEIC的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6例SEI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5岁(范围:55~73岁),均因绝经后阴道流血初次就诊。6例患者术前均行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其中4例行宫腔镜手术、2例行分段诊刮术,均提示SEIC,其中3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6例患者均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手术范围包括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大网膜切除+肉眼可见病灶剔除术,其中1例术中见右侧卵巢表面、右侧髂窝表面腹膜、子宫直肠陷凹表面腹膜及直肠表面均有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6例患者中,4例仅见SEIC,其中3例病灶存在于息肉内(包括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2例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合并SEIC,且均存在子宫内膜息肉背景,其中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免疫组化法检测:6例患者p5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其中3例呈强阳性表达。术后3例患者辅助铂类药物+紫杉醇方案化疗4~6个疗程。6例患者均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范围:13~94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复发,复发后持续中药治疗,目前带瘤生存;其余5例随访期内定期复查均无复发征象。结论:SEIC临床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诊断依赖于手术病理检查,治疗方案推荐全面分期手术+术后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云平台的构建(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平台,探索构建一个安全规范、科学严谨的消化内镜数据库,为我国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针对12种常见消化道疾病,参考相关指南规范,讨论确定消化内镜图像数据的采集与标注标准;研发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数据在线采集与标注软件;采用国内市场保有量>5%的内镜设备,对参与图像采集与标注的数十位经验丰富的内镜操作医师统一进行数据标注讲解训练。自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前瞻性、连续性采集、标注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9家医疗中心的内镜检查数据;经数据优化、脱敏、泛化后上传至服务器,经文件同步、数据处理和专家审核,构建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规范化采集与标注数据库,即云平台。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定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与标注标准;研发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在线采集与标注软件;成功构建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库,数据库中标注病灶43 010个,其中,早期食管癌病灶2 906个,早期胃癌2 912个,早期结直肠癌2 397个,结直肠息肉9 773个(腺瘤性息肉5 539个,非腺瘤性息肉1 161个,未定性息肉3 073个),标注图像40 353张,标注检查数量11 289例次。结论: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云平台采用统一标准和采集标注软件,保证了内镜数据的安全性、规范性,为我国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标准化采集、标注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和第三方数据监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S-EMR)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诊断的结直肠息肉患者320例,采用Excel2007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CS-EMR组和热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HS-EMR)组各160例;主要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方法的过程指标、手术对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差异。结果:CS-EMR组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EMR组[(4.11 ± 1.20) min比(4.42 ± 0.9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在术后4、12 h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均低于HS-EMR组[(3.11 ± 0.78)分比(3.48 ± 0.80)分、(3.38 ± 0.80)分比(3.61 ± 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HS-EMR组[(27.83 ± 5.01)h比(29.66 ± 4.84) h、(43.73 ± 7.80) h比(47.28 ± 8.1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并发症显著低于HS-EMR组[5.63%(9/160)比12.50%(2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S-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与HS-EMR治疗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前者具有切除时间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遗传性结直肠癌诊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随着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研究不断加深,新发患者的诊断率逐年上升。但是某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趋向年轻化,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甚至被当成散发型结直肠癌,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熟悉和掌握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鉴别和诊断方法有利于识别潜在或高危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本文主要对遗传性结直肠癌中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癌风险、漏诊、误诊、手术选择及家系管理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启示临床工作者要重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诊断健康体检者升结肠绒毛管状腺瘤性息肉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死亡率已升至第二位。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临床症状时已发展至中晚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例健康体检者常规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右上腹升结肠内良性息肉,并且由结肠镜检查证实,住院后行升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理提示为绒毛管状腺瘤,术后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结直肠镜初筛阴性人群再次行结直肠镜筛查的时间间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镜初筛阴性人群再次进行结直肠镜筛查的时间间隔。方法:选择美国前列腺、肺、结直肠及卵巢筛查数据库中基线期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初筛阴性)、完成两次结肠镜筛查的14 606名研究对象,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种族、吸烟)、生活习惯、癌症家族史及结直肠筛查结果等信息。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阳性病例(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息肉)检出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内部标准人口计算各筛查间隔组阳性病例的标化例数、阳性率和构成比。结果:研究对象基线期的年龄为(61.9±5.2)岁,男性占54.4%(7 948名);有癌症家族史占46.2%(6 745名);筛查间隔为(1 639.1±320.9)d,筛查阳性者共1 716例。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和息肉的阳性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 P趋势<0.001)。经内部标准化人口(14 606名)标化后,采用3、5年筛查间隔方案分别检出17.99、11.57例结直肠癌和177.37、240.35例进展期腺瘤。 结论:基于美国结肠镜检查初筛阴性人群,3年筛查间隔方案能筛出相对较多的结直肠癌病例,但其卫生经济学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4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患者的内镜特点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阐述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99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接受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CCS患者24例。采集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初始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年龄(59±10)岁,中位病程6(1~36)个月。病变累及胃及结肠100%、十二指肠95.7%、直肠66.7%及末段回肠50.0%。胃病变以胃体下部及胃窦病变尤重,结肠病变以右半结肠为著。所有患者均无食管受累。胃肠镜下病变多表现为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伴息肉或结节样改变,病变较重处可有桑葚样或叠瓦状改变,47.8%存在十二指肠淋巴管扩张样改变。息肉多为无蒂或亚蒂,偶见结肠带蒂息肉。11例完整切除、且可清晰解读结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病例中,息肉腺管开口的工藤分型分别为Ⅲs到Ⅴ Ⅰ型,其中2例病理为腺管状腺瘤者工藤分型均为Ⅲ L,其余息肉病理为增生性息肉或CCS息肉。确诊前病程与结肠息肉最大直径正相关( r=0.625, P=0.006),弥漫全胃受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胃底贲门未受累患者[(29±8)g/L比(37±5)g/L, P=0.034]。 结论:CCS的典型内镜下表现是胃、十二指肠、结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基础上的多发息肉或结节隆起,可合并十二指肠或末段回肠的淋巴管扩张样改变。部分内镜下特点与疾病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 154例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及监测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75岁及以上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特点,探讨7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定期结肠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75岁及以上的患者1 154例,根据年龄分为75~79岁组605例、80~89岁组527例、90岁以上组22例。分析结肠镜下病变检出情况,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对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结直肠病变检出的影响及定期监测的必要性。结果:1 154例患者,无痛肠镜检查569例(49.3%),普通肠镜检查585例(50.7%),总阳性检出率为83.4%(962/1 154),最主要的病变为息肉858例(74.4%),其中腺瘤605例(52.4%)。3个年龄组比较,消化道出血是90岁以上组结肠镜检查者的主要就诊原因,腹部不适、肿瘤免疫指标升高、非肠癌恶性肿瘤史是75~79岁组结肠镜检查者的主要就诊原因( P<0.05)。153例患者参与每年1次的结肠镜检查,第二次复查息肉和腺瘤检出率下降,但仍高于40.0%。 结论:结肠镜检查是7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息肉和腺瘤是最常见的病变,结直肠癌和息肉切除术后再发息肉常见,有必要定期复查结肠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结直肠非浸润性上皮性病变:锯齿状病变和息肉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异质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广基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锯齿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和无法分类型锯齿状腺瘤6大组织学类型。这些锯齿状病变近年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新进展,作者通过对这类病变的典型形态学、不同组织学亚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总结和病例分析,强调这些病变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