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状况评估及干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造口是治疗结直肠癌、炎性肠病、肠梗阻、肠外伤等疾病的常见术式[1].由于肿瘤病情与肠造口的特殊性,一半以上的造口患者遇到心理社会问题,如自卑感、病耻感和社交焦虑,出现自我封闭,拒绝社交等社会疏离行为[2,3].社会疏离是指个体因各种原因对社会行为的潜在影响而产生一种自我疏远和疏离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含主观感受(孤独、无助等负性情绪体验)和客观行为(社交回避、社交范围减少等)[4].而逐渐剥夺社会化是一种强大的慢性应激源,不仅会产生心理、精神异常,损害认知功能,出现社会认知缺陷[5],也会影响癌症的复发和长期生存率,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6].本文对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感动态变化轨迹、影响因素、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造口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肠造口患者出院准备度(RH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65例结直肠癌术后肠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人口统计学及临床信息调查。采用RHD评估量表观察肠造口患者的RHD评分,分析RHD的影响因素。结果:肠造口患者的RHD总分为(170.63±21.38)分,91.34%的患者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出院。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支付方式、家与医院的距离、疼痛评分、职业、照顾者、居住方式和家庭收入是肠造口患者RHD总分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照顾者、居住方式、家与医院距离、疼痛评分是RHD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已婚、照顾者多、非独居、家与医院距离近及疼痛评分低可减少或消除患者出院后对延续护理的顾虑,从而能更好地准备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次性造口灌肠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造口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常用手术方式,近年来肠造口患者不断增加。肠造口患者在行腹盆腔检查或手术之前通常需要进行灌肠以清洁远端肠道。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灌肠器末端为肛管,灌肠时直接将肛管插入肛门或造口,由于肠造口缺乏括约肌,当用于肠造口患者灌肠时,易出现灌入液反流的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减慢灌入速度,延长灌肠时间,增加护士工作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一次性造口灌肠器",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预测因素及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预防性造口永久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需要权衡和考虑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风险。为方便临床评估,本研究分析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ISR)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取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1例经内镜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低位直肠腺癌、行LISR并行预防性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结直肠多原发癌、因肠梗阻或出血或穿孔而行急诊手术者以及未完成18个月的随访者。其中男性258例,女性113例,年龄(58.8±11.2)岁,体质指数(23.7±3.1)kg/m 2。通过R软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约7∶3的比例选择234例患者作为建模组,剩余97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本组病例均在术前由造口师确定造口部位,选择距离回盲部30 cm的末端回肠行预防性造口。观察全组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建模组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临床因素。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定义为术后18个月时患者预防性造口无法还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ISR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331例LISR患者中,共37例(11.2%)最终预防性造口永久化,其中建模组26例,验证组11例。37例患者无法还纳造口的原因包括:吻合口漏不愈合或吻合口漏导致的狭窄(16例,43.2%)、远处转移(16例,43.2%)、无法耐受二次手术(3例,8.1%)、放射性直肠狭窄(1例,2.7%)和肛门功能恢复不良(1例,2.7%)。建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肿瘤低分化、cT3分期以及合并远处转移与预防性造口永久化有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OR=3.078,95%CI:1.326~7.147, P=0.009)、cT3分期(OR=2.257,95%CI:1.001~5.091, P=0.049)以及合并远处转移(OR=16.180,95%CI:2.753~95.102, P=0.002)是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成功构建预测低位直肠癌LISR术后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最佳截断值0.890,灵敏度0.577,特异度0.885;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校正曲线均展现了较好的拟合度。 结论:新辅助放化疗、cT3分期以及远处转移是LISR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其发生的概率。对于有高危因素行LISR的患者,外科医生术前应充分告知预防性造口不能还纳而致永久化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团体心理干预联合叙事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联合叙事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6)和观察组( n=26)。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团体心理干预联合叙事护理。入院时、手术1周后,护理人员进行院内调查,发放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中文版造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OAI-20)、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社会心理适应情况以及病耻感。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心理社会适应、病耻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OAI-20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团体心理干预联合叙事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心理调适中有重要意义,可消除患者的病耻感及改善负性心理,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液回输对低位直肠癌末端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肠液回输辅助治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末端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直肠癌根治术+末端回肠造口术,40例)和试验组(采用直肠癌根治术+末端回肠造口术+肠液回输辅助治疗,4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肛门功能、胃肠激素及营养状况指标水平。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顺应性、肛管最大静息压、直肠便意感觉容量高于对照组[(169.72 ± 12.04)mmHg (1 mmHg = 0.133 kPa)比(160.42 ± 11.58) mmHg、(4.88 ± 0.17) mmHg比(4.20 ± 0.14) mmHg、(40.73 ± 4.31) mmHg比(36.05 ± 4.09) mmHg、(80.31 ± 8.27) ml比(72.53 ± 7.3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术后9 d胃泌素、胃动素、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260.59 ± 31.57) ng/L比(224.61 ± 25.01)ng/L、(91.73 ± 10.58) ng/L比(65.65 ± 7.01) ng/L、(167.89 ± 18.14) mg/L比(152.34 ± 16.01) mg/L、(24.58 ± 2.89) g/L比(21.49 ± 2.47) g/L、(79.84 ± 8.67) g/L比(70.59 ± 8.01)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4/40)比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02, P<0.05)。 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末端回肠造口术后采用肠液回输辅助治疗可改善肛门功能、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肛管引流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胃肠外科对131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双吻合技术顺利完成了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不进行肛管间断冲洗,采用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同时应用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皮下神经阻滞缓解双肛管带来的肛周疼痛。观察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和术后肛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术后肛门疼痛评分(2.9±0.4)分。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3%),其中1例患者为C级吻合口漏,紧急行二次开腹手术,行横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余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双肛管引流能够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经局部镇痛处理可缓解肛门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缺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继发肛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13例肛周Paget病患者在肿瘤切净后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缺损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臀部恢复情况以及对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13例肛周缺损面积4.8 cm × 5.6 cm ~ 12.2 cm × 16.4 cm,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全部一期愈合。1例行临时性回肠造口术,3个月后行回肠造口回纳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1例合并直肠癌,行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分流粪便,肛门排便功能丧失。随访1 ~ 6年,13例患者臀部形态对称,12例肛门保留者排便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12例肛周Paget患者术后肿瘤无复发,3例患者出现肛门轻度狭窄,无肛门黏膜外翻,无伤口裂开;1例合并肛管腺癌的肛周Paget病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髂内淋巴结转移,半年后死亡。结论: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推进幅度大,可修复肛周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