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miR-126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外周血微RNA-126(microRNA-126, miR-126)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数量和分布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3.0 T MRI检查,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CMB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浓度,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miR-126进行定量检测。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MBs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血清VEGF浓度和外周血miR-126与CBMs数量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清VEGF浓度和外周血miR-126相对表达量对CMBs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93例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非CMBs组110例(57.0%),单纯脑叶CMBs组20例(10.4%),非单纯脑叶CMBs组63例(32.6%)。3组间比较显示,年龄可能是单纯脑叶CMBs的危险因素,VEGF较高、胱抑素C水平较高、外周血miR-126相对表达量较低、高血压以及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可能是非单纯脑叶CMBs的危险因素。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EGF浓度较高是非单纯脑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86,95%置信区间1.035~1.358; P=0.014),而miR-126相对表达量较高是非单纯脑叶CMBs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154,95%置信区间0~0.269; P=0.0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EGF浓度较高( r=0.848, P<0.001)和miR-126相对表达量较低( r=-0.043, P=0.035)可显著增加CMBs数量。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VEGF预测非单纯CMBs的曲线下面积为0.803(95%置信区间0.741~0.865),最佳截断值为120.55 ng/L,敏感性为70.7%,特异性为75.5%。 结论:在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清VEGF和外周血miR-126相对表达量与CMBs数量及其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血清VEGF可作为预测非单纯脑叶CMBs存在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弥散加权成像相对信号强度预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DWI signal intensity, DWI-rSI)对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男性29例(49.2%),中位年龄74岁(四分位数间距:68~80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5分(12~21分),中位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8分(5~9分)。32例(54.2%)转归良好,27例(45.8%)转归不良,其中9例(15.3%)患者死亡(6例死于恶性脑水肿后脑疝形成,2例死于并发症,1例死于术后颅内严重出血)。21例(35.6%)发生出血性转化,包括12例(20.3%)有症状颅内出血。转归良好组基线收缩压、NIHSS评分、DWI-ASPECTS、DWI-rSI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优势比0.977,95%置信区间0.919~0.991; P=0.015)和DWI-rSI(优势比11.809,95%置信区间1.932~72.170; P=0.008)为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DWI-rSI可预测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心源性栓塞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腹部CT成像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辐射剂量下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DLIR)相对于常规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腹部体模CT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方法:根据管电压设置100 kV组与120 kV组,每组按照容积剂量指数(CTDI vol)不同(2、4、6、8、10、15 mGy)分为6组进行常规扫描,获得基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的CT图像,并使用不同权重迭代重建算法(ASIR-V 50%、80%、100%)及不同等级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L、DLIR-M、DLIR-H)进行图像重建,共获得84组图像。对比分析不同重建方式下各CTDI vol组图像各部位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的变化规律。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客观指标和辐射剂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同一管电压下,各CTDI vol组不同重建条件下各部位的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415.39、315.30, P<0.001),且ASIR-V 50%与DLIR-L图像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观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 kV组: H=13.47, P=0.036;120 kV组: H=12.99, P=0.043),且两名医师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70),其中DLIR-H图像质量评分最高,DLIR-M与ASIR-V 50%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基本一致;100 kV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整体较120 kV略高。以CTDI vol为15 mGy组ASIR-V 50%图像作为参照,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低中高等级的DLIR可以分别降低辐射剂量超过30%、70%、85%。 结论:DLIR算法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而且可以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推荐临床应用100 kV结合中、高等级DLIR行腹部低剂量CT扫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 d,加重4 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4 d前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加重,左眼视力丧失,于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初压为51 cm H 2O(1 cm H 2O=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见异常。诊断为"颅内压增高"。予以甘露醇及甲强龙等治疗,患者头痛及左眼视力无缓解,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入院查体:体重指数32.5 kg/m 2。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左眼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双眼外眼及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其余神经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重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外层结构欠佳,视盘水肿,边界欠情。眼眶+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视神经鞘扩张、双侧眼球后壁扁平、部分空泡蝶鞍、小脑扁桃体稍下移(图2A~2C),提示颅内高压;TIWI增强示双侧视盘增强信号(图2D)。头颅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右侧横窦管径较左侧细,左侧横窦为优势侧,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图2E)。2021年9月10日,腰椎穿刺测得脑脊液初压为50 cm H 2O,末压为36 cm H 2O。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胞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生物化学、感染系列、凝血系列、结核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风湿系列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及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诊断:(1)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FIIH);(2)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相对压成像技术评估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舒张期左心室压力变化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的相对压成像(RPI)技术评估高血压患者在舒张期不同时相的左心室内压差(IVPDs)和压力梯度(IVPGs)的变化,探讨其对不同左心室构型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80例作为高血压组,根据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正常构型组(NG组,62例)、向心重构组(CR组,62例)及向心肥厚组(CH组,56例);另选取同期6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并比较四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PI技术测得舒张期四个时相的IVPDs和IVPGs,包括等容舒张期(IR)、快速充盈期(RF)、减慢充盈期(SF)和心房收缩期(AC)。比较四组间舒张各期IVPDs和IVPGs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RPI参数对高血压NG组患者舒张功能减低的诊断效能。结果:高血压各亚组在舒张期各时相中的IVPDs和IVPGs的绝对值大于对照组(均 P<0.001),其中IVPDs-IR和IVPGs-IR在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IVPDs-IR和IVPGs-IR与舒张功能参数E/e′具有相关性( rs=-0.615、-0.605,均 P<0.001)。IVPDs-IR和IVPGs-IR对NG组患者的舒张功能减低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截断值分别为<-0.705 mmHg(AUC=0.935, P<0.001)、<-0.130 mmHg/cm(AUC=0.926, P<0.001)。 结论:RPI技术可以精准评估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舒张功能变化,其参数IVPDs-IR、IVPGs-IR可作为无创性早期诊断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减低的潜在新指标,对临床及时干预及逆转心室重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颅组(76例)和穿刺引流组(76例)。开颅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组进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出院,并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并发症、预后情况,统计两组术前、出院时神经损伤情况及术前、术后1、3、7 d颅内压。结果:穿刺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 P<0.05),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均 P<0.05)。出院时,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降低(均 P<0.05),且穿刺引流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开颅组(均 P<0.05);出院时,两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相对各向异性(rFA)、各向异性(FA)值较术前升高(均 P<0.05),且穿刺引流组rFA、FA高于开颅组(均 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逐渐降低(均 P<0.05),且术后1、3、7 d两组间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住院期间,穿刺引流组总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开颅组(15.79%, P<0.05);随访期间,穿刺引流组预后良好率(94.74%)高于开颅组(84.21%, P<0.05)。 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但穿刺引流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EOEE)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患儿,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应用疾病基因家系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及拷贝数变异技术进行测序分析,寻找致病突变。不同电压门控钠通道α1亚基( SCN1A)突变类型间癫痫发作控制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52例患儿中35例(35/52例,67.3%)诊断为Dravet综合征、3例(3/52例,5.8%)婴儿痉挛症、14例(14/52例,26.9%)非综合征类EOEE。脑电图提示多量多灶性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发放。45例(45/52例,86.5%)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正常,1例双侧额叶脑沟稍增宽,1例双侧颞极、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余5例脑外间隙增宽、脑室稍大。后期13例患儿复查头颅MRI,其中3例患儿轻度脑萎缩。52例患儿中 SCN1A突变43例(43/52例,82.7%),其中28例(28/52例,53.8%)为错义突变、5例(5/52例,9.6%)无义突变、7例移码突变(7/52例,13.5%)、3例(3/52例,5.8%)剪切位点突变。 SCN2A突变3例(3/52例,5.8%),其中2例(2/52例,3.8%)错义突变,1例(1/52例,1.9%)移码突变。 SCN3A突变1例(1/52例,1.9%),为错义突变。 SCN8A突变5例(5/52例,9.6%),均为错义突变。治疗后平均随访1年,发作控制1年以上者13例(13/52例,25.0%),其中发作控制2年以上者6例(6/52例,11.5%),3年以上者4例(4/52例,7.7%)。分析 SCN1A突变类型与癫痫发作控制程度,发现 SCN1A错义突变较 SCN1A截断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患儿癫痫发作相对易控制( P<0.05)。5例 SCN8A突变患儿中,2例添加奥卡西平后,发作控制1年以上,智力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 结论: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EOEE患儿中, SCN1A、SCN2A、SCN3A、SCN8A的遗传变异是EOEE遗传学病因的重要因素,以 SCN1A最为多见,突变率高达82.7%。Dravet综合征是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EOEE最常见临床表型。 SCN1A错义突变患儿较截断突变患儿癫痫发作相对容易控制,提示基因突变类型与发作控制程度相关。奥卡西平添加治疗 SCN8A脑病患儿有效,提示EOEE依然可根据基因功能类型选择联合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棘球蚴病的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棘球蚴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9月至2023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的一般情况、MRI及临床表现。结果: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男10例、女13例;年龄为(44.1 ± 13.9)岁,年龄中位数为41岁,范围为25 ~ 72岁。11例(47.8%)患者有脊柱或其他部位棘球蚴病史。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中,累及胸段12例(52.2%),累及腰段6例(26.1%),累及骶段1例(4.3%),同时累及胸腰段1例(4.3%),同时累及腰骶段2例(8.7%),同时累及颈腰段1例(4.3%);累及髓内2例(8.7%),累及髓外硬膜下9例(39.1%),累及髓外硬膜外12例(52.2%);同时累及邻近椎体、附件或周围软组织18例(78.3%)。髓内囊型棘球蚴病MRI表现为脊髓下端及马尾神经处多发结节,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呈稍高信号,伴T2WI高信号的小囊泡;髓内泡型棘球蚴病表现为结节状T1WI等信号,T2WI及STIR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髓外硬膜下棘球蚴病多表现为卵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小囊泡,葡萄串样外观,边缘见T2WI低信号的囊壁。髓外硬膜外棘球蚴病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及STIR高信号,伴单发或多发T2WI高信号的小囊泡,硬膜囊受压。临床表现为胸背部、腰骶部疼痛者21例(91.3%),双下肢功能障碍者6例(26.1%)。结论:椎管内棘球蚴病相对其他部位较罕见,当MRI特征明确、具有典型临床表现或有其他部位棘球蚴病史时,要考虑椎管内棘球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方法: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结果: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5±0.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型后踝骨折[23.7(18.6,28.8)%∶18.4(12.7,21.7)%、4.1(2.1,6.0)mm∶1.9(0.2,3.0)mm、4.7(1.5,6.2)mm∶2.3(1.1,3.0)mm]( P均<0.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2(6.0,8.2)mm∶2.7(0.4,4.0)mm、10.1(6.0,15.0)mm∶3.1(1.1,5.0)mm]( P均<0.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 结论: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相对残余功能达峰时间对成人烟雾病血管搭桥术后脑梗死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血管搭桥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寻找可预测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83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出现新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其预测脑梗死发生的最佳阈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83例患者中,脑梗死组11例,无脑梗死组7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吸烟史、起病类型、手术侧别、Suzuki分期,以及后循环是否受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前CT灌注成像参数中,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患者的相对脑血容量(中位数)(1.18对比0.94, P=0.002)、相对平均通过时间(2.79±0.58对比1.66±0.69, P<0.001)和相对残余功能达峰时间(rTmax,中位数)(3.18对比1.59,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相对脑血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rTmax为成人烟雾病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6.61,95% CI:1.95~687.23, P=0.016)。ROC曲线分析显示,rTmax预测成人烟雾病术后脑梗死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95% CI:0.93~1.00, P<0.001);其最佳阈值为2.104,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847。 结论:rTmax增大可能能够预测成人烟雾病患者血管搭桥术后脑梗死的发生,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