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眼底影像学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自适应光学(AO)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与眼底相机、扫描激光检眼镜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设备相结合,可对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网膜血管系统进行成像.目前,AO技术已应用于各种眼底疾病,包括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炎性疾病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早期诊断、管理和监测.视网膜细胞和结构的可视化对于理解眼底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以及监测其病程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AO技术的应用为眼底成像带来了重大突破,然而AO技术的普及还存在扫描范围和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等局限性.全面了解AO技术为眼底成像提供更新视野,有望推动AO技术的眼科临床应用,使眼底影像水平达到细胞级的"眼底活体成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利用深度相机开发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以深度相机坐标系为世界坐标系,由校准模体得到定位CT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患者的定位CT点云经上述关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中并与深度相机实时获取的患者表面点云配准计算六维误差,完成摆位验证及放疗中分次内体位误差监测。统计系统六维计算误差的均值、标准差,配准后点云的豪斯多夫距离以及各部分程序运行时间,验证系统的可行性。选取15例真实患者,统计本系统与锥形线束CT之间六维误差。结果:模体实验中,系统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分别为(1.292±0.880)、(1.963±1.115)、(1.496±1.045)mm,在偏转、俯仰、翻滚角度的误差分别为0.201°±0.181°、0.286°±0.326°、0.181°±0.192°。对于真实患者,系统平移误差在2.6 mm以内,旋转误差在1°左右,程序运行1~2帧/s,精度和速度满足放疗要求。结论: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能自动完成放疗前摆位验证、放疗中体位实时监测,并提供误差视觉反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肝癌裸鼠异位种植瘤不完全消融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良好的肝癌裸鼠异位种植瘤不完全消融模型,探索残余癌分子景观的改变。方法:将8只免疫缺陷BALB/c裸鼠以MHCC97-H肝癌细胞系建立异位种植瘤模型,简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实验组进行模拟临床肝癌不完全消融,对照组仅进行假消融。通过超声诊断仪、热成像相机、大体病理、HE染色、高通量全转录组测序评估模型间的差异性改变。结果:肝癌裸鼠异位种植瘤全部获得成功。实验组热成像相机监测针尖周围肿瘤温度位于50~73.9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E染色大多显示为坏死区域-变性区域-肿瘤细胞区域共存的现象,坏死区域为(23.75±13.77)%,变性区域为50%(30%)。高通量全转录组测序显示体内外不完全消融模拟模型中存在数百个交集稳定分子景观。结论:通过成功建立肝癌不完全消融残余癌的裸鼠异位种植模型,可为分子层面上研究不完全消融残余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多深度相机的三维重建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多深度相机的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放射治疗患者日常定位的可行性。方法:使用3个Intel RealSense D435i相机,经过感兴趣区域提取、滤波、配准、拼接等过程,实时融合点云,重建患者的真实光学3D表面。重建后的表面与定位CT体表外轮廓配准以完成定位。本文使用多个模体验证系统可行性,以及头颈部患者5例、胸部患者10例、骨盆部患者5例验证临床可行性。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各组数据。 结果:系统运行时间为0.475 s,可达到临床上实时监测要求。模体实验中配准六维误差分别为左右(1.00±0.74)mm、头脚(1.69±0.69)mm、腹背(1.36±0.87)mm、偏转角0.15°±0.14°、俯仰角0.25°±0.20°、翻滚角0.13°±0.13°。在实际患者摆位中平均摆位误差为左右(0.77±0.51)mm、头脚(1.24±0.67)mm、腹背(0.94±0.76)mm、偏转角0.61°±0.41°、俯仰角0.69°±0.55°、翻滚角0.52°±0.35°,平移误差在2.8 mm以内,其中骨盆区域摆位误差最大。结论:多深度相机实时三维重建技术适用于放疗患者定位,该方法定位准确,可检测患者位置的微小移动,满足放疗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的时空格局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高,岩羊Pseudois nayaur发现位点最少;在主要活动于森林的7种有蹄类中,中华斑羚全天活动,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为昼行性,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偏昼行性和晨昏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偏夜行性.除中华扭角羚外,其他有蹄类冷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都有显著差异;时间生态位上,有蹄类活动节律重叠在冷暖季有差异,暖季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于冷季;空间生态位上,野猪和中华斑羚的重叠指数最高,中华扭角羚和其他物种的重叠指数很低,提示大体型、集群的物种可能主要通过空间回避实现共存.研究结果丰富了有蹄类动物的基础信息,为保护区有蹄类的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 500~3 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29 943个相机日,红腹角雉独立探测647次.占域模型结果显示:繁殖季(4-8月)红腹角雉占域率为0.71、探测率为0.33,倾向于选择阴坡,占域率随距最近公路距离、坡度、乔木平均胸径、草本盖度增加而降低,随海拔和天敌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升高;非繁殖季(9月至次年3月)红腹角雉的占域率为0.57、探测率为0.32,占域率随坡度、距最近公路距离和家畜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降低,随海拔、乔木平均胸径和灌木均高增加而升高.占域模式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差异,表明红腹角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需求和面临的外部压力变化,建议保护区开展红腹角雉保护工作时考虑其资源需求和威胁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四川山鹧鸪日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君山种群在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多峰型,非繁殖季为双峰型;而马鞍山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2个种群的活动模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四川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兼具保守性和可塑性,丰富了该物种的基础生态学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弄清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种群、活动节律及生境特征,采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21年3月-2022年5月、2023年3月-12月对该保护区毛冠鹿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位点出现率为66.67%,相对多度指数(re1ative abundance index,RAI)为1.61;2)毛冠鹿日活动强度具有明显差异性,在4:00-6:00相对多度指数最低,在18:00-20:00相对多度指数最高;3)毛冠鹿月活动强度具有明显差异性,在6月相对多度指数达到高峰,形成单峰型活动节律;4)不同季节毛冠鹿对生境的选择不同,在春季,海拔、植被类型以及灌木盖度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夏季,海拔与灌木盖度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在秋季,海拔与坡位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冬季,海拔、坡位、植被类型与乔木盖度均成为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导因素;5)毛冠鹿在冬季与其他3个季节对于乔木盖度、灌木盖度与坡向的选择有显著性差异,其他3个季节偏向于乔木盖度为51%~75%、灌木盖度为51%~75%的半阴坡生境,冬季偏向于乔木盖度为76%~100%、灌木盖度为26%~50%的半阳坡生境,而春、夏、秋3个季节间的生境选择均无显著性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林麝行为PAE编码与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了解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对于制定该物种的保护政策尤为重要.野生林麝(Moschusberezovskii)是湖南省分布的几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之一,但对其在野外的行为表现研究甚为匮乏.2019年4月至2023年6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固定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进行了分类汇总,使用PAE编码系统开展林麝的行为谱及多样性研究.本文旨在:(1)参照PAE动物行为编码范式,建立林麝的行为谱及编码系统.(2)对林麝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并计算行为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季节、性别、年龄组和生境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通过野生林麝845张有效照片和133段视频辨识了林麝7种姿势、65种动作和32种行为,基本涵盖了林麝的主要日常行为;(2)不同季节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春季(H春=0.8922,r春=0.3850)>夏季(H夏=0.7954,r夏=0.3432)>秋季(H秋=0.7775,r秋=0.3355)>冬季(H冬=0.5094,r冬=0.2198);(3)雄麝、雌麝和幼体行为差异明显,幼体未记录到排遗、标记、自我指向3种行为,雌麝有较多的自我指向行为,雄麝独有标记行为,行为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雌麝(H雌=0.6338)>雄麝(H雄=0.5814)>幼麝(H幼=0.3816);(4)林麝在针阔混交林的行为多样性指数最高,摄食行为频次居于各生境前列.综上,本研究首次提供了野生林麝的行为谱及其编码,将为深入地开展林麝行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灵猫的活动节律与栖息地选择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关该物种在我国的当前分布和栖息地生态学的资料非常有限,不利于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作者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技术监测调查了小灵猫的分布,采用核密度函数和Vanderploeg & Scavia资源选择指数分析了小灵猫的活动节律和栖息地选择.本次调查在区内50个位点共布设了 120台红外相机,总相机工作日累计24,778天,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250张,调查期间在13个位点获取了48次小灵猫独立有效探测,证实小灵猫在该区域稳定存在.小灵猫的活动节律为典型的夜行性,日活动曲线呈单峰分布,活动高峰处于22:00前后.区内小灵猫对于人类活动在时间层面呈现明显回避(重叠系数△=0.04),与同域分布竞争物种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之间存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离(P<0.001).在栖息地选择上,小灵猫偏好利用食物资源丰富的杧果(Mangifera indica)林、乔木郁闭度中等(50%-75%)、干扰强度中低的生境.本调查研究填补了海南岛小灵猫分布及生态信息方面的空缺,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也为更多区域野生小灵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