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省际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背景 我国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且增速迅猛,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加深,老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比重不断增长,具有"年龄""流动""距离"等多维特性.目的 了解中国省际老年流动人口的自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从中抽取流动范围为跨省流动、年龄≥60岁的省际老年流动人口,以自评健康情况为因变量,以社会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和健康素养作为自变量,描述性分析省际老年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和自评健康状况,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自评健康的因素.结果 2682名省际老年流动人口中,自评为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占50.9%、35.0%,自评不健康的占24.1%.自评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省际老年流动人口患病率为68.4%,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患病率高达91.3%.多因素结果显示,有长期定居意向(OR=0.361,95%CI:0.227~0.574)、流入中部(OR=0.562,95%CI:0.393~0.806)、因社会因素流动(OR=0.433,95%CI:0.325~0.577)的省际老年流动人口健康自评层次较低.结论 目前我国省际老年流动人口的自评健康状况整体较好,健康教育比较普及,但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水平不高,老年流动人口缺乏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和参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2016-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现住址选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信息管理系统中2016-2020年登记的肺结核患者病案记录,按照不同的流动类型,分析其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和流入流出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本地患者占所有诊断肺结核患者的比例由79.69%下降到71.43%,呈逐年下降趋势(Z=291.25,P<0.01),省内流动患者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而省际流动患者比例基本维持在6.00%的水平.流动人口患者男性占比超过65.00%,本地、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患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流动人口患者主要由四川、贵州和湖南等省份流向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地区省份.结论 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主要以年轻男性在省内流动为主,浙江和广东等省的流动人口患者数量较大,应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的宣教、筛查和治疗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医院资产结构对运营效益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我国200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医院资产结构与运营效益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医院总资产中,固定资产占比最大,但流动资产占比近年来有所上升;流动资产占比对医院运营效益具有正效应但不显著;固定资产占比对医院运营效益的正效应存在滞后期,经一定的周期才能产生积极效应.因此建议重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加强应收医疗款的催收与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等,完善医院资产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集聚度的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描述分析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分布差异性与公平性,为合理制定护理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2012-2016年全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关数据,采用集聚度方法计算区域内与区域间护理人力资源集聚度.结果 东、中、西部护理人力资源集聚度存在差异,区域内与区域间存在配置差异,且近5年差异未见缩小.结论 我国各省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明显,省际间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建议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合理发展规划,科学引导护理人力资源流动方向,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内与区域间护理人力资源和谐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省内及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省内及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5 990名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流动人群结核病知识获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调查的205 990名流动人群中,过去1年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者77 460人,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为37.6%;省内和省际流动人群过去1年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分别为40.4%和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948,P<0.001).省内及省际流动人群主要通过宣传栏(79.4%和74.0%)和广播/电视节目(74.5%和72.1%)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家庭税后月均收入≥3 000元、流动时间≥8年、流动地区为西部的省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高,婚姻状况为在婚、职业为雇主和其他、流动时间4~7年、流动地区为中部和东部的省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低;年龄30 ~ 4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家庭月均支出≥4 000元、流动时间≥4年、流动地区为西部的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高,职业为其他、流动地区为东部的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较低.结论 省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率高于省际流动人群;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流动时间和流动地区是省内和省际流动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的共同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DEA-CCA法分析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我国2016年的31个省市医疗卫生服务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卫生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CCR模型 、BCC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再采用典型相关分析DEA有效和无效省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 我国31个省市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9616,省际分布均衡,DEA有效省市和无效省市卫生投入(医院数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 、流动资产)和产出(医疗收入/事业收入 、诊疗人次数 、每百门诊入院人数 、医生日均担负住院床日)呈现高度相关性.结论 我国省市DEA有效与经济水平不存在必然联系,卫生经费在医疗卫生服务投入中占有主导地位,医疗收入/事业收入对卫生服务的产出贡献率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省际传播与发展的因素:基于30个省市的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省际传播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时,为各地区地域性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截至2020年2月25日24时我国30个省市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各省市距湖北省的距离、武汉人口迁出比、GDP、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数、交通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等数据.以截至1月29日24时的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累计确诊病例作为第一阶段病例集群,以1月30日0时至2月25日24时的以续发病例为主的累计新增确诊病例作为第二阶段病例集群,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线性拟合回归评估人口迁徙、交通、经济等因素与新冠肺炎传播与发展的关联,在线性拟合回归中采用多因素最优子集模型方法筛选与各省市新冠肺炎关联最密切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省市距湖北省的距离,与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第一阶段病例集群和以续发病例为主的第二阶段病例集群均呈负线性关联(t=-3.654、t=-3.679,P均<0.05).武汉人口迁出比、GDP、城镇人口数、人口密度、交通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均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病例集群呈正线性关联(t均>2.760,P均<0.05).GDP、武汉人口迁出比与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第一阶段病例集群关联最为密切(t=4.173、t=7.851,P均<0.05);第一阶段病例集群、武汉人口迁出比、城镇人口数与以续发病例为主的第二阶段病例集群关联最为密切(t=4.734、t=3.491、t=2.855,P均<0.05).结论 各省市GDP、武汉人口迁出比对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疫情阶段影响最大;而输入病例、武汉人口迁出比、城镇人口数对以续发病例为主的疫情阶段影响最大.在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疫情暴发初期,应考虑对高GDP和疫区迁出人口高比例地区,加强疫情防控力度,尽早、更加严格地限制该类地区的人口流动,有效遏制疫情的暴发;在以续发病例为主的疫情后期,应重点依据各省市的输入病例、自疫区人口迁出比、城镇人口数指标,分区域制定管制政策,合理限制人群接触,阻断疫情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018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省际传播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省际1 型艾滋病病毒(HIV-1)的传播特征,为实施精准防控进而减少HIV-1在我国的流行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对2018年当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进行抽样调查.收集血样并提取病毒核糖核酸,获得pol区部分片段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运用HIV-TRACE构建分子网络并筛选出跨省分子簇.结果 共调查31个省市,获得符合要求的序列4 276条;在1.5%基因距离阈值下共鉴定出375个分子簇,入网序列52.4%(2 241条);跨省分子簇39个,入网30.4%(1 300条).跨省分子簇66.5%(865/1 300)为CRF07_BC,跨省传播更倾向于形成大簇传播.仅在省内分子簇出现的感染者占22.0%,处于跨省分子簇者是仅在省内分子簇者的1.38倍.跨省传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17个(P均<0.05);深圳、广东、陕西是我国HIV-1跨省传播排在前列的地区.结论 CRF07_BC在跨省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处于跨省传播簇中的感染者超过了单纯省内簇中的感染者,各省市间人员的流动对我国艾滋病疫情的传播扩散有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差异及原因,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建档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的城乡、省(自治区、直辖市)间差异.结果 2017年流动人口档案整体建档率为33.89%.老年人建档可能性大于青年、中年人,男性建档可能性小于女性(OR=0.866,95%置信区间为0.844~0.888).受教育程度对建立健康档案有促进作用.办理社会保障卡对建档有促进作用(OR=1.412,95%置信区间为1.371~1.454).在流入地参加医疗保险能提高建档可能性(OR=1.383,95%置信区间为1.340~1.427).健康状况较差与建档可能性存在负向关联(OR=0.799,95%置信区间为0.736~0.868).跨省流动者建立档案的可能性较省内流动者更小(OR=0.913,95%置信区间为0.885~0.942).毛毛虫图显示,流入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的流动人口,其健康档案建档的可能性有差异:流入东部及少数中西部地区城镇的流动者建档的可能性大于流入该地区农村的流动者;流入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城镇的流动者建档的可能性小于农村流动者.结论 我国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亟待提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参保情况、流动范围等会影响建档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流入地城乡类别对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的影响具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间差异.建议考虑区域差异,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精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2008-2018年中国执业医师时空分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描绘2008-2018年中国执业医师数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探索影响执业医师时空流动的相关因素,为加速卫生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出台人才流动政策提供科学论据.方法 使用经验贝叶斯指数来计算空间依赖性,通过构建执业医师聚集度、计算空间基尼系数等方法,描述中国执业医师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采用拟合度最优的空间权重矩阵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此分析影响中国执业医师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结果 中国执业医师总体数量逐年增加,空间依赖性明显且下降趋势不明显.空间聚集性由北京地区向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扩散,高聚集地区明显增加.平均失业率(直接效应-0.107,间接效应-0.339)、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直接效应0.419,间接效应2.276)、人均GDP(间接效应-1.669)、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直接效应0.545)和省内人口增长数(直接效应0.001,间接效应0.002)是影响执业医师省际间流动的主要因素.结论 新一论医疗改革实施以来,中国执业医师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增加,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现象明显改善,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均衡性一般.应当大力增加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投入,进一步放宽社会办医门槛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促使优质卫生人力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合理流动等,将有利于缓解卫生资源相对稀缺地区患者就医困难,改善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