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目的 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 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 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升高(40.1%对27.9%,P<0.0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降低(1.9%对3.1%,P<0.05),其他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多重耐药菌均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78.4%对78.5%).疫情后ICU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53.1%对35.5%,P<0.01).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下降(3.5%对15.7%,P<0.01),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降低,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降低(39.2%对50.1%,P<0.0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降低(1.2%对2.7%,P<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疫情暴发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显著增加,仍需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百色市某高中一起诺如病毒(norovirus)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进行调查,为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提供防控依据.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开展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三间分布描述,收集病例的临床数据,采集可疑环境样本及具有代表性病例的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暴发原因.结果 2021 年1 月20-28 日,本次疫情共累计报告病例205 例,其中疑似病例189 例,确诊病例11 例,隐性感染者 5 例.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90.50%)、呕吐(35.50%)为主,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男性罹患率5.85%(116/1 984)高于女性罹患率 3.74%(89/2 381).高中 3 个年级学生均有病例报告,但高三罹患率最高,为10.39%,发病风险是高一、高二学生的 5.90 倍(95%CI:4.473~7.778).对 72 份肛拭子、外环境涂抹标本进行诺如病毒GI型、GII型实验室检测,检出 16 份肛拭子呈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流行曲线显示人传人模式,1 月 29日学生放假全部离校后无病例报告.结论 本事件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学校暴发疫情,学校未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终导致学校暴发疫情的暴发.应加强病例排查及管理,规范吐泻物消毒处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省2008至2018年手足口病时空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广东省手足口病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广东省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至2018年广东省手足口病发病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新兴时空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2008至2014年广东省手足口病发病数持续增多,但2015至2018年有下降的趋势.2008至2018年广东省手足口病发病数存在双高峰的规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病例集中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北-西南方向走向的区域中,呈现据中心距离逐渐减少的特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病例较少.连续的热点主要分布在深圳沿海地区,振荡的热点集中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其邻近区域,持续的冷点集中出现在粤东地区,而分散的冷点在粤东和粤西地区均有分布.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手足口病发病率与年均最高气温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s=-0.227),与年均降水量(rs=0.418)、常住人口密度(rs=0.236)、地区生产总值(rs=0.374)存在正相关.结论 2008至2018年广东省手足口病发病数先增多后波动下降,但该地手足口病疫情依旧严峻,空间分布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呈集聚分布,应加大重点地区防控力度,以防止手足口病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通过北京市麻疹实验室网络收集2015—2019年麻疹病毒阳性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获得基因序列同WHO麻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中国和其他国家D8基因型参考株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对D8和B3基因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2019年全市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株546株,其中H1a基因型531株,疫苗株5株,B3基因型1株,D8基因型9株,其中8株为2019年流行株。本土株H1a基因型M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1.5%~100.0%和73.6%~100.0%。2019年8例D8基因型麻疹病例均为成人,其中2例为一起暴发疫情,其余6例为散发病例。结论:输入性D8基因型成为2019年北京市MV主要流行基因型;2015—2019年随着麻疹发病下降,本土基因型H1a已经不占优势,而其他不同基因型输入,形成混合流行的趋势,建议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仅要努力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更要防控非本土基因型病毒输入和持续传播,避免其逐渐演化为优势毒株而建立本土传播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应答在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中的双重作用及其对新型疫苗研究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些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感染导致的疫情屡屡暴发,包括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公共卫生造成了持续威胁。CoV感染可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等。这些免疫应答不仅对机体抑制和消灭病毒入侵至关重要,在免疫病理和疾病重症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理解免疫应答在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中的双重作用,将有助于阐释CoV的致病机制和调控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间的平衡,促进CoV疫苗的成功研发。本文综述了免疫应答在高致病性CoV感染中的双重作用,对其在CoV新型疫苗研发中的启示作用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病理科基因扩增实验室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实验室要求及检测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理科常规开展的基因扩增检测工作,主要是基于非传染性组织样本的基因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及进展要求提升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符合要求的基因扩增实验室会越来越多地承担核酸检测工作。因此尽快评估与改造实验室、明确实验室设施要求与安全规范极为重要。该科室结合实验室设施要求以及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的经验,对病理科基因扩增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的设施要求进行分析,为申请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思考及防控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于2020年3月14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目前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以往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部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临床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也具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应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气溶胶的传播特征、以气溶胶为传播途径的疾病病原学特征,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并提出与气溶胶传播相应的防护策略,警示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更加全面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53-6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与规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分子诊断、疫苗研制、病理研究等方面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引起国际关注与重视,而贵州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无法满足当前需求。本文介绍了贵州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与规划,在建设目标、建设需求、硬件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讨论,因地制宜地开展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的建设,不断满足生物安全战略、传染性疾病防控与科研工作需求,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菌(毒)种保藏中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内科诊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肿瘤患者的诊治面临很大的挑战。肿瘤专科医师虽然未亲临抗击疫情的一线,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仅需要兼顾患者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还要最大程度降低因疫情对肿瘤诊治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肿瘤诊疗指南和笔者的临床经验,对疫情期间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策略进行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