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计价单位与价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4省份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计价单位与价格,为长三角地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设置和价格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获取长三角4省份相关部门官方网站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数据更新至2022年3月),提取项目名称和计价单位等数据,比较各省份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计价单位和价格,采用Jevons指数法分析可比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结果: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分别为113项、146项、117项和198项,计价单位种类分别为15种、24种、13种和12种,计价单位设置存在差异,尤其是分解项目较多的针刺与灸法类。长三角总体医疗服务价格均值为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均值的9.81倍。4省份可比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存在差异,以安徽省为基准,除中医推拿类外的其他类别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省际Jevons指数均小于1.00。结论:长三角4省份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计价单位和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安徽省与其他3个省份的差距较大;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整体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共同富裕视角下城乡居民医保事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2021年城乡居民医保事业发展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医保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首先,构建"城乡居民医保事业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居民医保事业发展水平总指数及其公平性、可及性、可持续性3个子系统指数;其次,借助泰尔指数测量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水平差异,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总指数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最后,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居民医保事业发展水平存在省际差异,在地理上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格局;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结构、医疗资源配置和教育水平对医保事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建议多层次推进医保公平性,全方位增强医保可及性,动态提升医保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医保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2-2021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为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基尼系数和卫生资源集聚度等方法,分析2012-2021 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数量、质量及不同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2012-2021 年,全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年均增长率为4.10%,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年均增长率为3.71%;2021 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100 2,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670 6,21 个省份的卫生资源集聚度值大于1.结论:十年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质量有较大提升,但与预期发展目标尚有差距,不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发展不均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中人口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且省际差异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我国中医医院服务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与形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研究我国中医医院服务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和空间关联特征,为提高中医医院服务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 2012 年-2021 年我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医院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 SBM模型测算服务效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空间网络特征,采用 QAP 方法探究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结果 2012 年-2021 年我国中医医院服务效率均值为 0.54,年均降幅为 1.70%.2012 年-2021 年网络密度全国均值为0.319,网络效率全国均值为 0.589,网络等级全国均值为 0.204,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的全国均值分别为 39.77、65.01、2.15.重庆、上海、江苏、北京、天津、广东和福建处于空间网络的核心地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和老年抚养比差异会强化中医医院服务效率空间关联关系.结论 我国中医医院服务效率水平有待提升,省际间差异明显.中医医院服务效率空间网络具有较高的通达性和稳健性,等级结构不显著,整体均衡性较差且关联强度较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老年抚养比有助于中医医院服务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并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中国大陆31省出生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31省(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生率差异,探究经济、政策、文化等典型因素对出生率的影响,为优化完善生育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及统计年鉴,收集各省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六普、五普以此类推)出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包括2020年各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汉族人口占比、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老年人口抚养比以及七普、六普、五普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以偏决定系数(R2v)评价各因素对出生率的解释程度.对比泊松回归与多重线性回归结果差异,评价研究结果稳健性.结果 2020年中国大陆31省总出生率8.52‰,平均出生率8.60‰(标准差2.45‰),范围为3.76‰~13.90‰.省内出生率变异度较省际更小.经多重线性回归筛选,六普出生人口性别比、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与出生率显著正相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汉族人口占比与出生率显著负相关,模型决定系数0.767.六普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出生率相关关系最强(R2v=0.570),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次之(R2=0.368).泊松回归结果与多重线性回归基本一致.结论 中国大陆各省出生率差别较大,变异系数超25%,最高出生率约为最低出生率的3.7倍.出生人口性别比、生育旺盛期女性占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汉族人口占比对出生率影响较大.从可干预的角度看,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出生率相关性较强,提示营造重视生育的文化可促进出生率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 2000-2020 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及驱动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1
厘清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长江中游地区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MINDS)模型测度各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进行识别,进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揭示其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网络具有高通达性且等级结构趋于松散,但网络稳定性却趋于下降;(2)武汉市和长沙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核心地位,既扮演中心行动者角色又兼具"中介"和"桥梁"功能;岳阳市、黄石市等省际边界地级市在网络中则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3)空间关联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由"十五"时期的"大聚集、小分散"演变为"十三五"时期的"大分散、小聚集",核心区由中部聚集转变为向四周发散;(4)地理空间的邻接、地区农业产业地位、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差异均有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华南籼稻骨干亲本稻瘟病基因检测与抗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选用Pi2、Piz-t、Pi9、Pi25、Pi5、Pita、Pia、Ptr、Pi1、Pikm、Pi54等11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华南稻区近年育成的90个籼稻骨干亲本进行抗性基因鉴定与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抗性等级达到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及高感的亲本分别为0份、3份、35份、38份、14份和0份,且年度间表现较为一致.不同鉴定时期的稻瘟病抗性级别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颈瘟以及叶瘟与穗颈瘟的抗性级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上述11个抗性基因在90个亲本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发现除Pi9基因以外,其他10个抗性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6%(Pi54)、70.0%(Pi5)、47.78%(Pi2)、31.11%(Pi25和Pia)、20.0%(Ptr)、15.56%(Pi1)、13.32%(Pita)、4.44%(Pikm)和1.11%(Piz-t).11 个抗性基因在不同省际间育成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进一步结果表明,随着聚合抗性基因数量的增加,亲本抗性水平呈相应提升趋势,但不同抗性基因组合对于提升水稻亲本抗病性的贡献呈现明显差异.本研究为华南稻区新育成籼型常规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稻瘟病基因的育种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我国医疗保险国谈药品单独支付政策省际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对国家医疗保险谈判药品单独支付省级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关键措施及特点,为各省制定和优化单独支付政策提供借鉴.方法:检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保障局网站,收集有关单独支付的政策文件,对检索到的政策文本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各省份单独支付政策在目录发布、目录遴选方式、药品管理方式、政策待遇水平和政策衔接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单独支付政策是"三医"协同发展的重要推手.各省要平衡好单独支付目录各种政策要素,处理好医保基金控制和患者获得感以及理清单独支付政策与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关系,减少"三医"协同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