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眼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29岁.因双眼遮挡感、闪光感7 d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银海眼科医院,发病前有乏力、嗜睡、眩晕及头痛.10余年前患带状疱疹病史.眼科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 0.9,左眼最佳矫正视力 0.8;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 mmHg、17 mmHg(1 mmHg=0.133 kP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前庭功能检查项目种类众多,各检查项目靶点及阳性率各有不同,临床上眩晕患者如何恰当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有不同观点.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外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 d内完成纯音测听(PTA)、温度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摇头试验(HST),比较不同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的异常率.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眩晕患者共120例,其中突发性聋伴眩晕(SDV)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组、前庭性偏头痛(VM)组各 40 例.SDV组患者PTA均为感音神经性聋,温度试验异常 25 例(62.50%),vHIT异常 16 例(40.00%),HST异常 28 例(70.00%).BPPV组患者PTA异常9例(22.50%),其中7耳为感音神经性聋,2耳为传导性聋;温度试验异常18例(45.00%),vHIT异常21 例(52.50%),HST异常20例(50.00%).VM组患者PTA异常21例(52.50%),均为感音神经性聋,其中26耳为高频听力轻中度下降,7耳为低频轻中度下降,温度试验异常16例(40.00%),vHIT异常17例(42.50%),HST异常 27 例(67.50%).三组患者PTA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01);三组患者温度试验、vHIT、HS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有助于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体化护理在BPPV合并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合并疾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就诊的BPPV患者210例,无合并疾病BPPV患者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BPPV合并疾病患者173例为试验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复发、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11.5%,对照组复发率为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可以为合并疾病BPPV患者治疗提供护理保障,护理操作流程具体、明确、步骤清晰,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性眩晕的中医病机、证型特点及中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颈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动脉颅外段受压、病变有关,临床以头晕、颈部疼痛、恶心欲呕、耳鸣、眼球震颤等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干症状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给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智能设备的普及,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呈年轻化趋势.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因病机和中医证型分布尚存争议,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本文基于国内近年来颈性眩晕的研究成果,对颈性眩晕的病机、证型特点及中医治疗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旨在为颈性眩晕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韦尼克脑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韦尼克脑病(WE)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中心的WE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学评估,治疗前除完善头颅磁共振、血清硫胺素水平检查外,并完成视频头脉冲检查(vHIT)、眼震视图检查及前庭双温试验。结果:12例患者均有饮食缺陷病史,其中8例酗酒。12例患者均有行走不稳,7例有头晕,8例出现振动性幻视。有眼肌麻痹者6例,12例患者均可见凝视诱发眼震。12例患者在治疗前vHIT均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病理性扫视波,而垂直半规管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例完善眼震视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可检测到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其中3例伴有垂直眼震,扫视试验结果1例异常,平稳跟踪试验结果3例异常,视动性试验结果1例异常,双温试验结果均存在异常。 结论:WE患者可出现vHIT异常及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类似前庭周围及前庭中枢同时受损的特殊异常表现。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WE的诊断,适合于有营养障碍病史并出现头晕或行走不稳怀疑WE患者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参照201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下发的眩晕病患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进行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后2周为结点,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1年发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患者眩晕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结论: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生素D受体ApaⅠ和BsmⅠ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风险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ApaⅠ和Bsm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病风险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门诊的98例BPPV患者作为BPPV组,同时选取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ELP)检测ApaⅠ(rs7975232)和BsmⅠ(rs1544410)基因多态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发病影响因素。结果:BPPV组中的总胆固醇和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BPPV组和对照组的ApaⅠ、BsmⅠ基因分布的实际值和预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PPV组和对照组的ApaⅠ、BsmⅠ基因型稳定,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paⅠ和BsmⅠ基因分布结果显示,BPPV组和对照组ApaⅠ基因rs7975232分布和BsmⅠ基因rs1544410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总胆固醇、血尿酸、rs7975232CC型、rs7975232AA型、rs1544410 CC型、rs1544410 CT型是发生BPPV的危险因素。 结论:维生素D基因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基因多态性ApaⅠ rs7975232、BsmⅠ基因rs1544410与BPPV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ApaⅠrs7975232中CC型、AA型和rs1544410 CC型、CT型人群比较容易发生BPP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问卷的设计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常见病史和临床经验设计快速筛查问卷,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结合专家意见设计问卷,前瞻性对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眩晕门诊以头晕和眩晕为主诉的首诊患者进行筛查。以变位试验作为金标准,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评价其真实性、可靠性和收益值。第1步预实验,筛查181例患者,调整问卷条目;第2步确定问卷条目和最佳截断值,筛查168例患者;第3步以最佳截断值对139例患者进行筛查,评价问卷质量。结果:最终确定7个条目。该问卷克朗巴赫系数为0.675,内容效度为0.85,结构效度KMO值为0.648,特征根>1的因子有4个,累积贡献率为76.3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38,其最佳截断值为4.5分,此时其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5.44%。结论:该BPPV快速筛查问卷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在临床上对BPPV患者进行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自旋转试验的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在单侧前庭功能低下(unilateral vestibular hypo function,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UVH且行前庭康复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平均年龄46.9岁;梅尼埃病25例,突发性聋伴眩晕13例、前庭神经炎10例;病程5 d~10年。全部患者均进行4~6周个体化前庭外周康复训练(包括前庭眼反射训练和前庭脊髓反射训练)。所有患者均采集详细病史及相关检查资料,收集康复治疗前后VAT不同频率的增益、相移及非对称性等参数,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别对康复前后2.0~5.9 Hz实测值与标准值差值的绝对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UVH患者在前庭康复治疗前,VAT增益异常发生率为62.5%(30/48),相移异常发生率为56.3%(27/48),非对称性发生率为16.7%(8/48);康复治疗4~6周后,增益异常发生率为22.9%(11/48),相移异常发生率为31.3%(15/48),非对称性发生率为12.5%(6/48);与康复前相比,康复后增益和相移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VAT水平增益在2.0~3.9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4.3~5.9 Hz显示康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水平相移在5.9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在2.0~5.5 Hz显示康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VAT垂直增益在4.3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余频率康复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康复治疗前后的VAT垂直相移和非对称性在各个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VAT可用于监测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多频率段的变化趋势,以期为个性化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难治性眩晕的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难治性眩晕是以难以控制的反复发作性眩晕和(或)持续性头晕不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症,可由多种疾病引发,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原发病的反复发作及前庭系统代偿不全有关。了解难治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和病理机制,全面分析引起症状的相关因素,才能做出准确诊断和有效鉴别,进而针对病因、症状、功能状态、心理问题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治疗,最终达到控制难治性眩晕发生和发展的目的。根据难治性眩晕的症状特点,本文重点剖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导致难治性眩晕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效的应对策略、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以期提高临床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