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体化护理在BPPV合并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合并疾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就诊的BPPV患者210例,无合并疾病BPPV患者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BPPV合并疾病患者173例为试验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复发、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11.5%,对照组复发率为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可以为合并疾病BPPV患者治疗提供护理保障,护理操作流程具体、明确、步骤清晰,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相关筛查问卷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psi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是指复发性前庭疾病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以发作性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包括暂时或短暂的前庭功能障碍(如眼震、跌倒发作),伴有耳蜗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前庭疾病病因复杂且相互之间容易继发或并发,漏诊误诊率高,而患者诊疗主要依靠病史、临床查体及各类仪器检查,导致就医时间久、医疗负担重。本文对国内外EVS相关问卷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疗前庭疾病,为EV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首发于双侧颞骨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首发于双侧颞骨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21岁双侧颞骨LCH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双侧颞骨”以及“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bilateral temporal bon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2年3月—2022年3月成人首发于双侧颞骨LCH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6例)英文文献。结合本文1例患者的诊疗过程,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结果:本文1例21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左耳流脓、听力下降,通过中耳乳突术后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得以确诊,治疗方式为手术+联合化疗+局部放射治疗。在行颞骨病变切除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累及下颌骨、颅底骨、第7颈椎(C 7);予以联合化疗及放射治疗,随访1年病情稳定。结合文献报道的6例首发于双侧颞骨的LCH成人患者,共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1~56(41.1±10.4)岁,发病至确诊LCH的时间1个月~10年,单系统LCH(SS-LCH)4例、多系统LCH(MS-LCH)2例、高危型LCH 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耳漏、耳鸣、眩晕、平衡障碍等,并伴有耳后肿胀、双耳肿块、耳后压痛等。初步诊断方式为CT等影像学方法,确诊依据病理检查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S-LCH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局部手术和/或化疗;MS-LCH中1例为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另1例仅予以对症治疗;高危型LCH治疗方式为手术+化学治疗。患者预后情况:1例仅对症治疗的MS-LCH患者在半年后双侧颞骨邻近软组织受累;本例SS-LCH患者,行颞骨病变切除后下颌骨、颅底骨、C 7受侵,联合化疗及放射治疗后病情稳定,其他患者在随访期间未见转移。 结论:首发于双侧颞骨的成人LCH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CT等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最终确诊依赖于手术后的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辅以化学治疗和/或放射治疗的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穿戴式平衡诊疗系统评估前庭性眩晕患者动静态平衡功能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该研究通过研发的可穿戴式平衡诊疗系统测试,初步探讨可反映前庭性眩晕患者异常平衡功能状态的评估指标。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诊断为非急性期前庭性眩晕的30例患者为眩晕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5.7±13.9)岁;同期选取2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男8名,女12名,年龄(43.6±8.0)岁。采用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牵头研发的可穿戴式平衡诊疗系统测试并分析两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试验(LOS)结果。在静态平衡测试中,眩晕组睁眼有软垫/睁眼无软垫的比值小于健康对照组[1.20%(0.92%,1.53%)比1.49%(1.22%,1.81%), P=0.008]。在LOS中,眩晕组8个方向的方向控制力,以及正前、正后、右前、右后的最大偏移,正后、右后、左后的端点行程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左后方向的反应时间长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LOS的方向控制力、最大偏移、端点行程可考虑作为动态平衡功能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 CiteSpace的突发性聋伴耳鸣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突聋)伴耳鸣的发生率、检查方案选择及治疗,为临床建立完善的突聋新指南提供参考。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及数据挖掘,对计算机检索出的2011—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突聋伴耳鸣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共检索随机对照研究207篇,其中中文121篇,英文86篇;最终纳入中文文献74篇,英文文献16篇。74篇中文文献中,伴随症状为耳鸣的64篇(86.5%),头晕/眩晕58篇(78.4%),耳闷25篇(33.8%),头痛10篇(13.5%),失眠4篇(5.4%),头晕耳鸣混杂4篇(5.4%),呕吐2篇(2.7%);16篇英文文献中伴随症状为耳鸣的15篇(93.8%),眩晕12篇(75.0%),耳闷1篇(6.3%),各种症状混杂1篇(6.3%)。64篇提及耳鸣的中文文献中,仅9篇提到了耳鸣匹配检查;1篇提到耳鸣伴随症状的治疗为声治疗及心理辅导。4种不同类型突聋伴耳鸣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低中频82.4%,中高频90.7%,全聋型92.4%,平坦型92.8%。结论:耳鸣是突聋最常见的伴随症状,耳鸣匹配检查是有效评估手段。在建立科学、完善、全面、系统的突聋诊疗体系或指南的同时应重视耳鸣症状及其不良心理反应的诊疗,减少突聋康复后期耳鸣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半规管冲突刺激训练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价SRM-Ⅳ眩晕诊疗系统半规管冲突刺激训练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康复治疗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38例,采用随机信封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2例、治疗1组13例、治疗2组13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1组采用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治疗2组采用药物治疗十前庭康复训练+半规管冲突刺激训练.分别在治疗1周、2周、4周时比较3组旋转试验转阴率、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结果 治疗2组在治疗2周、4周的旋转试验转阴率与对照组和治疗1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3组DHI评分、S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治疗2组降低趋势最明显,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M-Ⅳ眩晕诊疗系统高强度前庭功能训练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治疗、评估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疗效好、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眩晕相关疾病发病率高,涉及全身多系统,致病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成为现代眩晕相关疾病临床诊疗的重要助力之一.该文分别着眼于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断、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综述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中的进展和前沿,剖析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优缺点,并展望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周围性眩晕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眩晕临床诊疗》由周文华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ISBN:9787557838713.位于椎动脉左侧和右侧的动脉便是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是颈椎两侧穿行的横突孔,并向上进入到脑颅部分,合并起来呈现为一支具有供血作用的动脉,也是大脑之中最为主要的供血动脉,可以提供丰富的血液给丘脑以及脑干等结构.椎基底动脉发生变异带来的直接性恶劣影响是会导致患者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病情发展还可能会合并颅脑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眩晕是耳鼻喉科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眩晕症的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疾病3%~10%的患者可能会终身患病.其中,有60%~70%系外周前庭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即周围性眩晕.由于周围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尚待完善,病情往往难以痊愈,而且复发率极高,因此会导致患者躯体功能受损,给患者带来心理困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孤立性耳石器功能障碍:一种新的前庭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一些新型前庭功能试验的临床应用使得每个外周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均可单独地进行检测与评价,这也使我们对外周前庭系统功能障碍的类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前庭功能障碍既可累及所有前庭器官,也可仅累及部分前庭器官而导致单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前庭器官的功能障碍.一些眩晕患者仅表现有耳石器功能障碍而半规管功能不被累及,即"孤立性耳石器功能障碍"(isolated otolithic dysfunction.IOD),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概念,也被视为一种新的前庭疾病,其诊断标准也已被提出.现从IOD定义及分类、相关前庭功能试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进行评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新型前庭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儿童眩晕诊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眩晕在儿童中并不少见,严重时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由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给临床医生诊治带来一定挑战.现从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BPV)、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中耳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头外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心因性眩晕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等进行文献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眩晕症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