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的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构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宏观表征及微观指标评价.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疾病模型组、寒湿证组、病证结合组,每组 6 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小鼠外涂基质液;疾病模型组小鼠外涂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模拟特应性皮炎疾病模型;寒湿证组小鼠在外涂基质液基础上,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环境[温度(4±2)℃、相对湿度(90±5)%],并结合高脂饲料喂养模拟寒湿证;病证结合组小鼠在DNCB造模基础上,结合寒湿证证候模拟方法进行复合造模.采用经皮水分流失测量仪对动物经皮水分流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进行测量和评估;对小鼠皮炎和寒湿证证候情况进行观察评价;对搔抓行为进行记录分析;HE染色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并对其表皮厚度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中紧密连接蛋白 1(Claudin-1)、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 3(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3,TRPV3)和TRPV4 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结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值.结果 与疾病模型组比较,病证结合组小鼠的证候评分明显升高(P<0.001),TEWL值明显升高、背部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P<0.05),背部皮肤的Claudin-1、TRPV3 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而TRPV4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采用DNCB进行特应性皮炎疾病造模,并结合寒湿环境及高脂饮食的寒湿证造模方式,能够成功构建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该研究为后续深入探索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中药复方对AD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RPV1/NF-κB信号通路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VILI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体重270~320 g,4~5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20):对照组(C组)、VILI组(V组)、AMG9810组(A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RTX组(DR组)。采用潮气量40 ml/kg机械通气4 h的方法制备VILI模型。A组机械通气前1 h腹腔注射TRPV1抑制剂AMG9810 30 mg/kg;D组与DR组机械通气前经2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 μg/kg,机械通气期间以5.0 μg·kg -1·h -1的速率静脉输注;DR组机械通气前连续3 d每天腹腔注射TRPV1激动剂RTX 70 μg/kg。机械通气4 h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IL-1β、TNF-α和IL-6浓度,测定氧合指数(OI)和肺湿重/干重(W/D)比值,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行肺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TRPV1和NF-κB的表达,RT-PCR法检测TRPV1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V组BALF IL-1β、TNF-α和IL-6浓度升高,OI降低,W/D比值和肺损伤评分升高,TRPV1、NF-κB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与V组比较,A组、D组、DR组BALF IL-1β、TNF-α和IL-6浓度降低,OI升高,W/D比值和肺损伤评分降低,TRPV1、NF-κB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D组比较,DR组BALF IL-1β、TNF-α和IL-6浓度升高,OI降低,W/D比值和肺损伤评分升高,TRPV1、NF-κB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VILI的部分机制与抑制TRPV1/NF-κ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治疗瘙痒的小分子/生物制剂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皮肤瘙痒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开发了许多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针对参与瘙痒信号传导通路如神经激肽受体1、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A、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瞬时受体电位M8通道、白细胞介素31等的小分子药物或生物制剂。部分药物对多种皮肤病的瘙痒治疗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瘙痒患者尤其是对传统药物治疗抵抗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本综述总结以上针对瘙痒信号传导通路的小分子及生物制剂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瘙痒治疗提供更多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川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综述近年国内外川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献,认为川乌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通过下调TGF、IL-1、IL-6、IL-8、VEGF、NF-κB,以及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型水平,上调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水平来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麻素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麻素受体(CBR)是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导了内源性大麻素或外源性大麻类似物的胞内信号转导,广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CBR主要包括经典的1型及2型大麻素受体,以及新型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其他G蛋白耦联受体。该文综述了CBR的结构及组织分布特点,以及CBR在高血压、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糖尿病心肌病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辣椒素受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TRPV 1)又称辣椒素受体或香草样受体1,它是瞬时受体电位蛋白组的一个亚家族,在多种脏器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诱导的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心肌I/R的过程中(离体或在体模型中),TRPV 1通道在各种条件因素下被激活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信号级联机制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 SP)的释放,从而减轻心肌损伤。文章从糖尿病鼠、预处理和后处理以及参与的信号级联机制几方面来综述TRPV 1通道在心肌I/R损伤中的心肌保护作用,以期未来更合理地将TRPV 1这一靶点在临床上应用于心肌缺血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辣椒素受体:从诺贝尔奖的温度感知机制到心血管疾病预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予辣椒素受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David Julius,TRPV1的发现揭示了温度及痛觉感知的机制,丰富了人们对感知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认识。除在感觉神经末梢外,TRPV1在心血管系统也有丰富的表达,但其生物学意义并不明了。为此,国内外学者对TRPV1调控心血管功能的作用、与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联系及膳食辣椒素的治疗效益进行了探索,拓展了TRPV1的作用,开辟了心血管病防治的新领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皮肤、肺组织TRPV1表达及IFN-γ、IL-4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小鼠皮肤、肺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TRP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表达及血清中IFN-γ、IL-4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将75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穴位贴敷组、假贴敷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5只。采用屋尘螨滴鼻法制备BA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取小鼠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进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组贴敷药物为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药物组方,假贴敷组给予凡士林贴敷,1次/d,共贴敷14次;地塞米松组灌胃10 g/kg地塞米松,1次/d,连续干预14 d。运用EMKA-WBP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小鼠气道阻力;天狼星红染色法、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表达,ELA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结果:在浓度为12.5、25.0、50.0 mg/ml的氯化乙酰甲胆碱溶液激发后,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小鼠气道高阻力Penh值下降( P<0.05);肺组织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气管内炎性浸润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改善( 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地塞米松组肺组织TRPV1[(0.28±0.06)、(0.28±0.05)比(0.31±0.08)]表达降低( P<0.05);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4水平降低( P<0.05)。 结论:穴位贴敷可通过诱发皮肤反应治疗哮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肺组织、皮肤组织中TRPV1,降低IFN-γ、IL-4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特异性激活剂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大鼠穿支皮瓣血供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 μmol/L 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4αPDD)组、1.0 μmol/L 4αPDD组、3.0 μmol/L 4αPDD组、10.0 μmol/L 4αPD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采用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的4αPDD及PBS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6、12 h细胞增殖活性。另取细胞分为PBS组、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同前处理并检测培养6、12、24、48 h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12、24、48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24、48 h细胞迁移数量;采用成管实验检测培养4、8 h管状结构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蛋白表达。体外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取36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瓣延迟组、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均建立背部髂腰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皮瓣延迟组大鼠仅于皮瓣移植术前1周行皮瓣延迟。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不行皮瓣延迟,在术前10 min及术后24、48 h,分别经腹腔注射4αPDD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0(即刻)、1、4、7 d,行大体观察并计算术后7 d的皮瓣成活率;于术后1、4、7 d,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检测皮瓣血流灌注;术后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体内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2。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6、12 h,PBS组、0.5 μmol/L 4αPDD组、1.0 μmol/L 4αPDD组、3.0 μmol/L 4αPDD组、10.0 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养6、12、24、48 h,PBS组、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划痕后12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与PBS组相近( P>0.05);划痕后24、48 h,与PBS组比较,3 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2.83、2.79, P<0.05),1 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 P>0.05)。培养24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与PBS组相近( P>0.05);培养48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 t值分别为6.20、9.59, P<0.01)。培养4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 t值分别为4.68、4.95, P<0.05或 P<0.01);培养8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与PBS组相近( P>0.05)。培养24 h,与PBS组比较,3 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t=5.13, P<0.01),1 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P>0.05);3 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t=4.93, P<0.01),1 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P>0.05);1 μmol/L 4αPDD组和3 μmol/L 4αPDD组细胞Slug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5、6.52, P<0.05或 P<0.01);3 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t=4.08, P<0.05),1 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P>0.05)。1 μmol/L 4αPDD组和3 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的蛋白表达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0 d,3组大鼠皮瓣一般情况均良好;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远端均出现青紫肿胀;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肿胀消退、远端变成暗褐色、发生坏死,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比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远端坏死面积最小。术后7 d,4αPDD组[(80±13)%]和皮瓣延迟组[(87±9)%]大鼠的皮瓣成活率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70±11)%, t值分别为2.24、3.65, P<0.05或 P<0.01]。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整体血流信号基本一致,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均相对较强,远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灌注不足。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分界渐清晰,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增强,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远端低灌注区范围大于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整体的血流信号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及整体血流信号强度均明显大于生理盐水组。术后7 d,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中的微血管密度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t值分别为4.11、5.38, P<0.01)。 结论:TRPV4激活后可能通过EndMT机制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管,从而增加穿支皮瓣的血流灌注、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提高皮瓣成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RPV1受体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受体与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也证实TRPV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其在海马区、皮层及中脑的广泛分布更是为TRPV1受体与认知学习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架起了桥梁。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TRPV1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总结其与认知相关疾病的关系,旨在为TRPV1受体是否可作为治疗认知相关疾病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