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三维定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种三维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 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束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束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三维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 结果:二维定性评价的 Kappa值为0.66~0.87。三维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3和(62.8±70.9) mm3。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 P<0.05)。 结论:三维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C-MERGE)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诊断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3年4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确诊的ELDH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2~82(58.1±11.3)岁,病程2~24(8.1±3.8)个月;患者均为单侧单节段受累,受累节段为L 2/3 1例、L 3/4 4例、L 4/5 17例、L 5/S 1 28例。所有患者接受C-MERGE和冠状面T 2加权像(C-T 2WI)两种序列的MR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种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和受压神经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和肿胀)的显示率,并对两种序列图像清晰度评分。 结果:本组50例患者C-MERGE和C-T 2WI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50)、94%(4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3, P=0.250)。C-MERGE序列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显示率分别为78%(39/50)、60%(30/50)、72%(36/50)、46%(23/50),高于C-T 2WI序列的64%(32/50)、40%(20/50)、52%(26/50)、28%(1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14、5.79、5.79、5.82, P值均<0.05)。C-MERGE序列的突出椎间盘以及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为3.00(3.00,3.00)分,高于C-T 2WI序列的2.00(1.00,2.00)、2.00(1.00,2.25)、2.00(1.00,2.25)、2.00(1.00,2.00)、2.00(1.00,2.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13、5.40、5.40、5.56、5.83, P值均<0.001)。 结论:相比于C-T 2WI,C-MERGE对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受压程度的显示更敏感,也更清晰,可作为常规横断面、矢状面MRI的重要补充序列,是ELDH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瑞安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经手术确认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骨折创面呈现的影像学参数情况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所观察到的创伤骨块数量485块,显著多于X线检测的325块,且检测到的矢状面骨折移位距离[(2.98±0.62)mm]和冠状面腕关节塌陷距离[(1.74±0.49)mm],显著高于X线检测的(1.51±0.47)mm和(0.98±0.31)mm(χ 2=4.931, t=5.884、6.375,均 P<0.001);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体诊断符合率(97.79%)显著高于X线检测(84.56%)(χ 2=14.806, P<0.001),且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1型和AO-C2型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符合率(98.36%和95.35%)显著高于X线检测(83.61%和79.07%)(χ 2=8.093、5.878, P=0.004、0.015)。 结论:较X线检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可更全面和清晰地呈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情况,提高诊断分型符合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线整合型MRI信号放大器高清成像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线整合型MRI信号放大器(wireless amplified MRI detector,WAND)耦合常规头颈联合线圈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高清成像,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颞下颌关节盘位置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断为TMD的患者85例(共160侧TMJ),其中男性16例,女性69例,年龄(32.7±14.2)岁(16~80岁),所有纳入对象均行张、闭口斜矢状位以及冠状位WAND耦合头颈联合线圈双侧TMJ高清扫描。基于TMJ及翼外肌高清成像,对比分析TMD患者翼外肌附着类型与TMD患者关节盘位置,采用χ 2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翼外肌附着类型存在3种,Ⅰ型共51侧[31.9%(51/160)],Ⅱ型共77侧[48.1%(77/160)],Ⅲ型共32侧[20.0%(32/160)];TMD患者翼外肌不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存在强相关(χ 2=28.20, P=0.002, r=0.776);不同附着类型翼外肌与关节盘是否可复性移位之间无显著相关(χ 2=0.24, P=0.887, r=0.825)。 结论:TMD患者翼外肌不同附着类型与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相关,WNAD耦合常规头颈联合线圈TMJ高清扫描可为TMD患者在评估翼外肌附着类型及关节盘位置提供可靠影像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ST)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gittal translation”和“强直性脊柱炎”“矢状面移位”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ST的文献共10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6篇进行分析。结果:ST发生率为1.6%~27%,头端移位更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水平头侧及尾侧椎体置钉深度不一致、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平面不在同一水平、截骨时上下截骨面矢状径不等、后凸矫正过大、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较高。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中使用临时固定棒和cage、复位导向器、可调式手术体位架。一旦出现ST,需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具体措施包括椎板和/或椎弓根切除减压、ST的复位。部分ST会出现神经症状,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文献中对ST的判定标准不同可能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AS截骨矫形术中ST的发生与置钉深度、矫形棒曲度、截骨面对称度密切相关,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以及ST复位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ST的椎管自发性重塑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矢状面旋转移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矢状面旋转移位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解剖学测量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 2/3 1例,L 4/5 18例,L 5/S 1 23例,L 3/4合并L 4/5 1例,L 4/5合并L 5/S 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 结果:(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 3至L 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25, 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 3至L 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3 、4.00 、2.78, 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 3/4~L 5/S 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 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2, P=0.005),在L 4/5及L 5/S 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29、1.79, 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 3至L 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39, P<0.001)。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 3到L 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侧生长棒技术(dual growing rods,DG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DGR治疗EOS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初次手术时年龄为(9.0±1.4)岁(范围6.3~10.8岁);术前侧凸Cobb角为59.0°±16.8°(范围41.2°~103°)。主要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 1~T 12高度、T 1~S 1高度、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及坎贝尔空间供肺比(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28.07±14.30)个月。初次住院时间为(20.56±8.28)d,初次手术时间为(211.70±39.80)min,初次手术出血量为(255.00±149.50)ml,手术撑开为(1.60±0.51)次/例。主弯Cobb角自术前59.00°±16.80°降至初次术后的33.40°±11.80°,术后1年为29.67°±11.67°,末次随访时为29.40°±11.30°;术前胸椎后凸角为41.39°±6.06°,初次术后减少至31.72°±3.56°,术后1年为30.32°±4.26°,末次随访时为30.24°±4.23°;术前腰椎前凸角为45.90°±8.03°,初次术后减少至42.65°±9.05°,术后1年为41.55°±7.84°,末次随访时为41.53°±8.21°;术前T 1~S 1高度为(31.76±4.42)cm,初次术后增加至(34.64±3.96)cm,术后1年为(36.73±3.87)cm,末次随访时为(37.28±4.36)cm;术前T 1~T 12高度为(17.38±2.76)cm,初次术后增加至(19.39±2.86)cm,术后1年为(21.77±2.71)cm,末次随访时为(21.91±2.74)cm;术前冠状面平衡为(1.52±0.73)cm,初次术后减少至(0.87±0.38)cm,术后1年为(0.81±0.38)cm,末次随访时为(0.77±0.37)cm;术前矢状面平衡为(1.94±0.78)cm,术后减少至(1.42±0.56)cm,术后1年为(1.28±0.55)cm,末次随访时为(1.26±0.57)cm;术前AVT为(4.33±1.85)cm,初次术后减少至(2.16±1.47)cm,术后1年为(1.63±1.17)cm,末次随访时为(1.61±1.23)cm;SAL自术前0.88±0.05增加至初次术后0.94±0.03,术后1年为0.96±0.01,末次随访时为0.97±0.01;以上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仅SA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0, P=0.001),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共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25%(5/20),包括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横突钩脱钩及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翻修手术后预后良好。 结论:双侧生长棒技术可有效控制EOS进展,保留脊柱纵向生长潜能,为患儿胸廓发育争取时间,能提供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微创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对于桡骨远端累及关节面骨折,应用关节镜辅助实现全微创关节面精准复位、经皮双支撑加压牢固内固定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们对68例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患者,采用腕关节镜辅助经皮完成全微创关节面精准复位、牢固内固定手术。先在腕关节镜专用牵引塔持续牵引下进行手法复位,纠正桡骨短缩移位、侧方移位、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然后在关节镜直视下对移位的关节面进行精准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克氏针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分别从桡骨茎突、乙状切迹、掌侧及背侧关节面边缘4个方位,由远侧向近侧交叉钻入,形成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双交叉固定,对远端进行有力支撑并维持稳定。关节面塌陷骨块则在关节面下行交叉克氏针横断面支撑,分离骨块打入加压空心螺钉加压固定,以维持关节面平整、防止塌陷。结果:术后68例均达到解剖复位并骨折顺利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患者康复后腕关节疼痛、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46例(67.6%),良18例(26.5%),可3例(4%),差1例(1%),优良率为94.1%。结论:充分利用关节镜技术,可以实现累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经皮全微创精准复位、牢固内固定,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桡远骨折,特别是累及关节面骨折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58例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56例;年龄1~14岁[5(4,8)岁]。根据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是否成功,将患儿分为复位成功组(136例)和复位失败组(2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块矢状面移位方向、Milch分型、Song分型、是否合并皮下瘀斑、是否夜间手术、是否术者经验缺乏、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等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成功组与复位失败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块矢状面移位方向、是否术者经验缺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侧别、Milch分型、Song分型、是否合并皮下瘀斑、是否夜间手术和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伤至手术时间≥5 d( OR=1.47,95% CI 1.17,1.86, P<0.01)、骨块矢状面前方移位( OR=7.07,95% CI 1.79,27.98, P<0.01)和术者经验缺乏( OR=4.67,95% CI 1.21,18.05, P<0.05)与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显著相关。 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5 d、骨块矢状面前方移位和术者经验缺乏是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