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潮滩是全球固碳能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针对潮滩碳汇功能,现有研究多关注生物作用下的碳输入过程,关于地貌演变,特别是潮沟曲流摆动引起的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研究较少,因此无法准确评估潮滩碳汇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结合野外观测、遥感反演与室内实验,探究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影响,从曲流摆动速率与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两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潮沟曲流摆动速率的空间差异可达数个量级,由粉砂滩的10-3 m/s锐减至互花米草盐沼滩的10-6 m/s;粉砂淤泥滩潮沟摆动速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摆动速率约为夏季的两倍;潮滩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海向递减趋势:互花米草盐沼滩(4.62 g/kg)>粉砂淤泥滩(2.61 g/kg)>粉砂滩(1.51 g/kg);综合考虑曲流摆动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现粉砂滩沉积物碳输出速率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盐沼滩,可达49.4 g C m-2 a-1,与该区域的碳埋藏速率相当.研究证实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重要性,为提升潮滩碳汇功能预测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砂引草(紫草科)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其分类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2/3
砂引草属(Messerschmidia L.)在紫草科(Boraginaceae Juss.)分类系统里位置不稳定,为更好地理解砂引草属的分类学位置,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 L.)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结果如下:(1)花药4室,成熟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和绒毡层共4层细胞构成,双子叶型花药壁发育类型,分泌型绒毡层,成熟绒毡层细胞含2核,表皮宿存,药室内壁不规则2层,具纤维性加厚;(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3)胚珠倒生,单珠被,珠孔狭长,具珠被绒毡层,假厚珠心,部分珠心组织宿存至成熟胚囊时期;(4)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梭形,极核在受精前融合,反足细胞退化早.砂引草胚胎学特征与天芥菜属(Heliotropium)其他种类胚胎学特征十分相似,稍有不同,鉴于胚胎学特征在属内较为稳定,支持分子系统中将砂引草属置于天芥菜属的分类学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探究春砂仁中草药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4
以春砂仁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其根、叶、果实浸提液对白菜、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室温培养7 d后,同部位不同浓度的春砂仁浸提液对白菜、大豆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同浓度下,春砂仁不同部位对种子萌发的化感影响:叶>根>果实;春砂仁对白菜、大豆种子萌发均存在化感作用.结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引导学生借助道地中草药的化感现象开展探究性实验,拓展概念的内涵,融入中医药文化、振兴乡村、保护生态环境和热爱劳动等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妊娠禁忌中药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妊娠禁忌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妊娠禁忌""中药""抗早孕作用""引产作用""致畸作用""研究进展"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5年3月-2017年4月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以及古今的本草书籍和专著,对妊娠禁忌中药的历代医家记载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40篇.我国从古至今记载的妊娠禁忌中药达156种,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有99种,《中药学》中列出的有101种,并分类为孕妇慎用、忌用、禁用3种情况;但各种记载中部分中药如当归、马鞭草、山楂、血竭、合欢皮、大血藤、鸡血藤、桃枝以及银杏叶等没有明确表明是否为妊娠禁忌中药.妊娠禁忌中药的作用主要包括抗早孕、引产、致畸,如红花、半夏、莪术、牛膝、马鞭草、紫草、益母草、水蛭、牡丹皮等具有抗早孕的作用,桃仁、红花、三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芫花、牛膝以及天花粉等具有引产作用,地龙、芦荟、生草乌、朱砂、白术等具有致畸的作用.由于目前对妊娠禁忌中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建议加强对妊娠禁忌中药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并建立健全妊娠期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境异质性及源株密度对互花米草入侵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被引种到我国海岸带后,已带来一系列生态危害,严重影响了入侵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深入了解其入侵机制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理论依据.长江口的滩涂湿地是我国典型的异质潮滩,拥有多种生境.为了探究异质潮滩环境中互花米草初始源株对其入侵力的影响,研究通过野外移栽实验,模拟不同源株密度,探讨潮滩湿地生境异质性及源株密度对互花米草定居、生长和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境异质性及源株密度均对互花米草存活率、株高及种群增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2)至生长季末,植被区内互花米草存活率、株高均显著高于前沿光滩(P<0.05).此外,淤泥质潮滩植被区内互花米草株高、种群增长率也显著高于粉砂质潮滩植被区(P<0.05).3)互花米草入侵植被区不受源株密度的限制,但随源株密度增加,互花米草种群增长率显著降低(P<0.05),而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在光滩区,只有高源株密度才可入侵成功.4)异质生境的冲淤动态、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是影响互花米草存活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丰富了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力的机理研究,也为我国开展互花米草防控及海岸带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晓春治疗癌因性疲乏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癌因性疲乏主要因机体正气不足,癌毒积聚体内,继续耗伤正气,造成恶性循环,故张晓春老师常予黄芪、白术、太子参、人参、茯苓、甘草等护卫正气,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墨旱莲、女贞子、白芍、沙参、阿胶等滋阴养血扶正,同时可配伍砂仁、藿香、紫苏梗、陈皮、木香等化湿行气之品,使补益而不壅滞.张晓春老师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辨证分析,扶正祛邪,积极处理并发症,如过度消耗产生的营养不良、恶病质、疼痛、免疫力低下等;肿瘤的化疗、放疗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泄泻等.内外兼治,注重患者的饮食、生活、情志等方面的调理,综合治疗,改善疲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痛风性关节炎引起脊髓压迫症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住院号61-5214)男性,48岁,已婚,广东籍屠宰工人,因间歇性关节疼痛20多年,脚麻痹无力7年,步行困难已3年多,于1961年11月8日入院。缘患者于18岁时某夜,无何诱因,忽然颈部疼痛,次日局部红肿灼热并运动障碍,症状持续数天自行消失。嗣后每年均有多次反复夜间发生颈部、脚趾及手指疼痛、红肿及运动障碍等现象,一般经4~7天好转。发作时无发热畏寒,与饮食、气候及情绪等无关。22岁时发现颈部两侧各有一如花生米大硬实结节,逐年增长至桃核样大;26岁时先后溃破,经常流出白色粉砂样物质,经草药外敷,半年后始愈合。40岁时发现左拇趾上也有一类似皮下结节,并逐年增大,偶不慎碰及疼痛异常,但未溃破。近7年来感到手脚麻痹无力,不随意震颤3年来步行困难,夜间尤甚,起病以来无大小便障碍,无头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系统梳理三届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提炼用药规律.方法:建立国医大师医案数据库,医案来源于国医大师公开出版的专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涉及医案11,264条,最后纳入胃脘痛医案747条,涉及34位国医大师.用药频数超过145次的药物有6味,分别是陈皮、茯苓、甘草、香附、枳壳、半夏.排名前10的胃脘痛证型是肝胃不和证、气阴两虚证、脾胃虚寒证、痰湿中阻证、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证(共计84.20%,629/747).四气以温性(46.99%,2840/6044)最多,寒性(26.22%,1585/6044)和平性(22.37%,1352/6044)次之.五味以苦、辛、甘多见(共计87.9%,7776/9906).用药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共计71.96%,12,453/17,303).得到药物核心组合10条和5首新处方.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时,肝脾胃三脏同治;尤其擅长选用行气药,常配伍陈皮、香附、枳壳、砂仁、木香、厚朴、紫苏梗、郁金、佛手、柴胡等药;用药配伍灵活,常用辛甘温热法、辛甘化阳法、辛苦寒温并用法、辛苦寒凉法、甘凉救阴法等治法;常用方是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体现中虚和痰湿是胃脘痛的主要病理因素;药物核心组合显示痰热、湿热亦是较多见的病理因素;通过药物规律分析发现其治法是以疏肝理气、健脾益胃、消除病因、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为主.国医大师善用十八反药物,并不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刚性制约,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植被恢复十年喀斯特坡地细根对土壤碳氮存留与可利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土壤碳氮存留与可利用性对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其细根控制过程对深入理解植被恢复的作用及其针对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10年植被恢复平台,通过分析8种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细根生物量、δ13C、δ15N)、土壤(有机碳、总氮、δ13C、δ15N、团聚体、砂粒、交换性钙、可溶性有机碳和氮、铵态氮、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理化性质的变化和关系,阐明细根对土壤碳氮存留与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细根对土壤碳氮存留的影响可能主要基于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改善,加强了对土壤原有机碳、氮的保护和存留,而细根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是较弱的;细根可能通过影响微生物调控土壤可利用性碳和氮;因高的细根生物量和固氮植物,封育林和刈割草地模式具有较高的土壤碳氮存留效应.综上所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细根对土壤碳氮存留与可利用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可以考虑根系发达与固氮植物共同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砒砂岩区不同施氮水平下5种潜在适生植物氮素利用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强烈,土壤氮素养分也是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该研究以3种乡土种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与2种外来种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和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析比较鄂尔多斯砒砂岩区5种潜在适生植物在4个施氮水平[对照N0、低(NL,0.1 g N/kg风干土)、中(NM,0.2 g N/kg风干土)、高(NH,0.3 g N/kg风干土)]下个体生长表现和氮素利用相关指标的差异,旨在从氮素利用角度以及物种选择与施氮干预两方面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植物的个体生长表现在中等施氮水平下最佳,试验期间掌叶大黄、芨芨草、长柄扁桃、杂交狼尾草和沙棘在中等施氮水平下的株高和生物量分别增加10.00、41.41、38.95、151.45、41.08 cm和52.84、60.55、75.36、668.67、142.86 g.(2)5种植物在4个氮素水平下的平均氮素利用效率(NUE)为1154.42 g·g-1,各施氮水平下,沙棘、掌叶大黄、长柄扁桃、杂交狼尾草和芨芨草的NUE分别为1546.16、1429.45、1389.75、731.09、675.65(g·g-1),且5种植物的NUE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各施氮水平下植物的NUE综合表现为:沙棘、掌叶大黄、长柄扁桃大于杂交狼尾草、芨芨草.(3)氮素水平对5种植物NUE的影响显著,以中等施氮下最高,且5种植物不同施氮水平的NUE综合表现为:中氮>对照、高氮>低氮.(4)在影响NUE的两种乘项构成因素中,5种植物因生活型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氮素生产力(NP)和平均滞留时间(MRT)间的权衡,其中作为速生植物类引进的杂交狼尾草倾向于通过提高氮素生产力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而大型灌木类本地种——沙棘和长柄扁桃则偏向于通过提高滞留时间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研究认为,在砒砂岩区植被恢复物种选择和施氮干预中,建议栽植沙棘和长柄扁桃;并且适度施氮有助于提高区域适生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植被恢复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