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剂量扫描方案行头颈动脉CTA扫描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高浓度对比剂碘美普尔 400 结合低毫安秒应用于头颈部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行头颈CTA检查的 80 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 50 ml碘克沙醇(320 mgI/ml)及自动管电流;观察组采用 40ml碘美普尔(400 mgI/ml)及 70%自动管电流,扫描管电压及其它参数两组均一致.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计算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评价指标,比较所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增强图像血管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1.43,均P>0.05).观察组层面增强血管CT值高于对照组,且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采用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管电流行头颈部CTA检查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肾病患者低辐射低碘量冠状动脉CT成像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低电压、等渗低浓度和低容量碘对比剂检查方案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二院共36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疾病而准备行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的慢性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3例,使用常规管电压120 kV,步进-发射(step-and-shot, SAS)扫描方案,注射高浓度碘对比剂(碘普罗胺,370 mgI/ml),63~85 ml,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观察组23例,使用低电压SAS扫描方案,依据体质量指数(BMI)选择不同的管电压,即管电压100 kV(BMI≥25 kg/m 2)或80 kV(BMI<25 kg/m 2),等渗低浓度碘对比剂(碘克沙醇,270 mg I/ml),低容量注射45 ml,采用迭代重建算法。两组患者扫描时均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4D CareDose)。两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别采用主观和客观法评价;辐射剂量以剂量长度乘积(DLP)与胸部系数 k的乘积为依据计算;两组摄入的总碘量以碘浓度与注射容量的乘积计算;肾功能变化以检查前和检查后第3天的血清肌酐清除率下降百分比计算。 结果:32例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CT检查,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3.789±0.598)和(3.708±0.7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和回旋支(LCX)平均信噪比分别为(12.88±4.53)和(13.67±2.08)、(11.9±5.0)和(12.6±5.1)、(12.78±3.15)和(13.22±3.1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平均对比噪声比分别为LAD(10.94±1.31)和(11.27±1.81)、RCA(10.38±1.90)和(11.01±2.26)、LCX(11.71±3.15)和(12.49±3.62),两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平均辐射剂量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了61.75%,分别为(1.09±0.19)和(2.85±0.59)mSv,观察组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260,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平均碘摄入量分别为(2.71±0.37)和(1.22±0.00)g,观察组降低了54.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162, P<0.05)。碘对比剂注射后72 h内血清肌酐清除率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所下降分别为(11.89±4.98)%和(28.75±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04, P<0.05)。 结论:"三低"扫描方案可降低患者总用碘量和辐射剂量,对肾功能影响小,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可用于慢性肾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浓度对比剂对门静脉CT成像效果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对CT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相同条件下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患者103例。根据所用对比剂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51例)和低浓度组(52例),高浓度组对比剂为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低浓度组对比剂为碘克沙醇(含碘320 mg/ml)。选取门静脉期数据行门静脉血管重组,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评估两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CT值以及门静脉的强化CT值,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间客观评价指标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的差异。 结果:高、低浓度组图像评分分别为4.00(3.97, 4.22)和4.00 (3.40, 4.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29, P=0.020)。高浓度组的肝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强化CT值均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的脾静脉CT值、肝门静脉主干的SNR与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同样扫描方案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前提下,使用高浓度对比剂行门静脉CT成像可有效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内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不同稀释浓度等渗对比剂对高分辨C型臂CT图像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巴马小型猪颈内动脉置入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后,给予不同稀释浓度的等渗对比剂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9头3~4个月龄健康实验猪,分别在左侧颈总动脉内置入FD。对FD置入区域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的同时,每头实验猪依次经动脉注射以生理盐水稀释为10%、12%、14%,16%及18%浓度的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320),每次总量为44 ml。由1名神经影像科医生和1名神经介入医生分别对后处理图像的质量(支架、血管壁和血管的显影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评分(1~3分,评分越低图像质量越好)。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标准,评估给予不同稀释浓度的对比剂获得的重建图像显示FD贴壁的准确性。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头实验猪均成功置入FD。2名医生对后处理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6, P<0.05)。给予稀释10%、12%、14%,16%及18%等渗对比剂进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后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33±0.50)分、(2.06±0.39)分、(1.72±0.57)分、(1.11±0.32)分、(1.83±0.50)分( P<0.01);分别有4、6、8、9及7头实验猪能清晰显示FD的贴壁情况,IVUS证实9头实验猪的9枚FD均完全贴壁。术中3头实验猪给予对比剂时出现血管中度痉挛,给予肝素后好转。术后均未观察到穿刺点出血、血管夹层、血栓脱落等并发症。 结论:Tubridge FD置入后,给予16%稀释浓度的等渗对比剂进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图像质量最优,均能清晰显示FD的贴壁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过敏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3种非离子型碘对比剂(NICM)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从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因PCI手术中应用碘海醇、碘普罗胺或碘克沙醇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并通过检索医院信息系统获取同期行PCI手术且术中应用上述NICM的患者总数。计算3种NICM总体和各自的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种NICM的总体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603%(422/69 955),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24%(17/69 955)。碘海醇、碘普罗胺和碘克沙醇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18%(109/26 097)、0.364%(83/22 787)和1.092%(230/21 071),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23%(6/26 097)、0.039%(9/22 787)和0.009%(2/21 071)。碘克沙醇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碘普罗胺和碘海醇(均 P<0.001),但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最低,与碘普罗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7)。发生过敏反应的422例患者中男性327例,女性95例;年龄27~101岁,平均59岁。373例患者有过敏反应发生时间记录,注射NICM至发生过敏反应的时间为30 s~90 h,中位时间为5 h;过敏反应为速发型(潜伏期≤1 h)者127例(34.0%),迟发型(潜伏期>1 h)者246例(66.0%)。碘普罗胺导致的过敏反应以速发型为主(79.5%,62/78),而碘克沙醇以迟发型为主(87.7%,193/220)。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既往有过敏史者占比明显高于迟发型患者[15.0%(15/100)比7.1%(14/197), P=0.030]。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最为常见[78.0%(329/422)],严重过敏反应17例中过敏性休克15例(88.2%),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各1例,均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经治疗均好转,但有6例患者因严重过敏反应未能完成PCI手术。 结论:3种NICM用于PCI的安全性均较好,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其中碘普罗胺的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会影响PCI手术的进行,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碘克沙醇致对比剂脑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1岁男性患者因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局麻下接受主动脉弓造影+全脑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使用的对比剂为碘克沙醇注射液。术前患者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0 h患者出现发热、嗜睡、饮水呛咳、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左侧肢体肌力和肌张力减低及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部磁共振成像(MRI)示右侧大脑皮层信号增高、脑沟变浅,考虑为碘克沙醇引起的对比剂脑病。给予补液、糖皮质激素、甘露醇脱水等对症治疗3 d后,患者症状好转,头部MRI示右侧大脑皮层高信号降低、脑沟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23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0例,女7例;年龄为54(49,61)岁。87例患者中,行保守治疗55例,设为保守治疗组;行腔内介入治疗32例,设为腔内介入治疗组。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临床特征。两组患者有症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Yun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治疗情况。两组患者血管完全重塑、住院时间、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23.752, t=-4.213,-16.421, P<0.05);腹痛缓解分别为34例和2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保守治疗组有症状患者出院时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均缓解或消失,无肠缺血或肠破裂者。腔内介入治疗组中,成功行支架植入术30例,手术时间为115(86,155)min,术中出血量为5(5,10)mL,造影剂用量为(200±51)mL,造影剂使用碘克沙醇、碘普罗胺、碘海醇分别为23、8、1例,手术方式为单个裸支架植入、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多个裸支架、覆膜支架、单纯血管造影分别为14、3、10、3、2例,支架类型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自膨式覆膜支架分别为39、3枚,支架直径为(6.5±1.0)mm,支架长度为(69±23)mm。2例无症状患者,腔内介入治疗未成功,均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腔内介入治疗组中,92.3%(24/26)的患者术后腹痛缓解;2例术后腹痛患者经对症治疗后腹痛均好转。(3)随访情况。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24)个月,均无腹痛复发及二次干预。随访期间,82例患者行CT血管成像或超声检查,5例CT血管成像或超声检查结果未能获得,无SISMAD相关死亡或肠系膜上动脉破裂者。保守治疗组和腔内介入治疗组达到血管完全重塑分别为8例和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3.752, P<0.05)。 结论:与保守治疗比较,行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患者住院时间更长、总费用更高,血管完全重塑率更高,两者均无腹痛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校正方式对 99Tc m SPECT/CT定量分析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病灶体积、靶本比及校正方式对 99Tc m SPECT/CT定量分析结果的影响。 方法:将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体模中6个不同直径的小球(37、28、22、17、13和10 mm)填充入放射性浓度0.54 MBq/ml的 99Tc m与碘克沙醇混合液(含碘量135 mg,占约0.3%),改变罐体放射性浓度形成不同的靶本比(32∶1、16∶1、8∶1、4∶1)。对不同靶本比体模行SPECT/CT,以CT阈值法自动勾画各小球感兴趣体积(VOI)并对图像行定量分析。选择相同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参数及校正方式分别定量4种靶本比模型下各小球放射性浓度,并与球内真实放射性活度比较,计算准确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小球体积、靶本比与定量准确性的关系。对靶本比为32∶1、直径37 mm的小球分别行CT衰减校正(CTAC)+散射校正(SC)+分辨率恢复(RR)、CTAC+SC和CTAC+RR 3种校正方式重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比较不同校正方式对定量结果及图像对比度的影响。 结果:小球体积、靶本比与定量准确性呈正相关( r值:0.757和0.409,均 P<0.05)。3种校正方式间,小球的定量误差及图像对比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139.665和38.905,均 P<0.001),其中CTAC+SC+RR的定量误差小于CTAC+SC[(9.63±8.82)%和(38.89±2.17)%; P<0.001],而与CTAC+RR相近[(8.70±6.64)%; P>0.05];CTAC+RR的定量误差小于CTAC+SC( P<0.001)。CTAC+SC+RR图像对比度高于CTAC+SC[(93.45±0.91)%和(92.41±0.25)%; P<0.001],CTAC+SC图像对比度高于CTAC+RR[(91.37±0.87)%; P<0.001] 。 结论:小球体积越大、靶本比越高,定量越准确;小球体积与定量准确性的相关性更强;合适的校正方式可明显提高图像对比度及定量的准确性,建议后处理时常规选用CTAC+SC+R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碘克沙醇致对比剂脑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给予碘克沙醇160 ml静脉注射。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为B型,术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手术结束约12 h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双眼失明;约30 h后,出现记忆力下降,烦躁和焦虑症状,血清肌酐174 μmol/L。患者术前血清肌酐134 μmol/L。疾病进展过程中请眼科和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并行头部CT检查(显示天幕池密度增高,可疑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后考虑为对比剂脑病。给予甲泼尼龙(80 mg静脉滴注、2次/d)、托拉塞米(10 mg静脉滴注、1次/d)及补液等对症治疗。2 d后患者视力好转,记忆力及神志恢复;3 d后患者视力和精神均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