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碳纳米管的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地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管(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管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管(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 P<0.01;中等含量:4周: P<0.01,8周: P<0.01,12周: P<0.01;高含量:4周: P<0.01,8周: P<0.01,12周: 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高含量:4周比8周: P<0.01,4周比12周: P<0.01,8周比12周: P<0.01)。 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荧光金纳米簇/单壁碳纳米管(AuNCs/SWNTs)复合材料制备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新型荧光金纳米簇/单壁碳纳米管(AuNCs/SWNTs)复合材料并研究其体外细胞毒性.方法 以牛血清白蛋白介导合成金纳米簇,并进一步合成AuNCs/SWNTs纳米复合材料,检测其荧光性,CCK-8方法检测其对人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制备的AuNCs/SWNTs纳米复合材料镜下有明显荧光,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uNCs/SWNT材料分别与细胞共同培养24 h,各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细胞存活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备的荧光AuNCs/SWNTs纳米复合材料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无体外细胞毒性,在肿瘤细胞成像及近红外热疗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掺镁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的体外性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前期研究利用电磁感应沉积法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成功制备了含镁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分析了不同感应沉积时间对含镁羟基磷灰石涂层形貌的影响.目的:进一步探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掺镁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体外性能.方法: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分别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对照组)与掺镁羟基磷灰石涂层(实验组).①体外溶解性:将含两种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分别浸泡于DMEM低糖培养基中,检测浸泡前后的涂层表面形貌、离子浓度及涂层结合力;②细胞相容性:将含两种涂层的碳/碳复合材料分别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6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增殖.结果与结论:①浸泡1 d后,两组涂层表面已有沉积物形成,实验组涂层表面沉积物多于对照组;浸泡6 d后,实验组涂层表面被沉积物完全覆盖,对照组涂层表面沉积物还有部分空隙存在.浸泡6 d后,两种涂层表面沉积物含有钙和磷元素,且实验组涂层表面新生涂层的镁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浸泡6 d后,对照组涂层表面的钙、磷、镁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实验组涂层表面的钙、磷离子浓度逐渐降低,镁离子浓度逐渐升高,且实验组涂层表面镁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P < 0.05);③实验组浸泡前及浸泡6 d后的涂层结合力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④实验组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对照组;⑤结果表明,掺镁羟基磷灰石涂层具有较好的结合力与细胞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afion-PDDA-Gp铋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Pb(Ⅱ)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Nafion-PDDA-Gp修饰铋膜电极以实现对pb2+的灵敏检测.方法 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将石墨烯(Gp)功能化,紫外可见光谱表征PDDA-Gp复合材料制备成功后,将其与全氟磺酸(Nafion)混匀,修饰在玻碳电极(GCE)上,原位电沉积铋膜后,制备Nafion-PDDA-Gp修饰铋膜电极,并以此为工作电极,以NaAc-HAc(pH值=4.5)缓冲溶液为底液,采用方波阳极溶出伏安(SWASV)法,测量溶液中pb2+,并优化诸如铋离子浓度、沉积电位、沉积时间等实验参数.结果 在最优条件下,当pb2+浓度在0.1 nmol/L~ 18 nmol/L时,阳极溶出峰电流随pb2+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检出限为2.1 nmol/L(S/N =3).结论 该传感器灵敏度高,连续进行10次Nafion-PDDA-Gp/GCE电极对同一浓度pb2+的SWASV响应,其最大峰电流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4%.用5根不同玻碳电极修饰Nafion-PDDA-Gp后,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浓度pb2+检测,其峰电流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5%以内.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应用前景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冬氨酸修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物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及其生物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天冬氨酸修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Asp-nHA)和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偶联法制备Asp-nHA,并与PLLA复合,获得新型Asp-nHA/PLLA纳米复合支架.比较成骨细胞在该新型材料表面的粘附、生长和增殖的情况.结果:加入nHA后,Asp-nHA/PLLA复合材料可显著增强细胞的粘附、生长、增殖;Asp-nHA/PLLA的生物学性能明显优于PLLA及HA/PLLA,且Asp-nHA/PLLA具有最强的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分化能力.结论:Asp-nHA/PLLA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活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丙烯酸接枝对酶法制备丝素基吸水材料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提高丝素表面接枝共聚乙烯基单体的效率从而通过酶法制备丝素蛋白基吸水复合材料,首先借助EDC(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HS(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体系进行丙烯酸(AA)与丝素蛋白(SF)的接枝,通过丙烯酸上的羧基与丝素蛋白上的氨基反应使丝素蛋白上引入双键,提高丝素蛋白表面的接枝聚合反应位点.之后再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体系催化丝素蛋白与丙烯酸、丙烯酰胺(AM)以及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共聚反应,最终生成再生丝素吸水复合材料.通过多种方法测定丝素溶液中游离氨基含量的变化、接枝前后溶液中丙烯酸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条件下制得的丝素膜材料的形态,评价复合材料的吸水、保水、重复吸水和缓释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丝素蛋白能通过EDC/NHS接枝引入丙烯酸单体;丙烯酸接枝后的和未接枝的丝素蛋白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共聚制得的吸水复合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吸水、保水性和重复吸水性能,较快的包载能力和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银-铜/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测定当归中的阿魏酸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阿魏酸在银-铜双金属/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方法 通过置换反应合成银-铜双金属纳米颗粒,以还原氧化石墨烯为载体负载银-铜双金属纳米颗粒并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应用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当归中阿魏酸的电化学行为.结果 阿魏酸在pH 5.96的B-R缓冲溶液中,在银-铜双金属/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上于0.30 V时产生1个稳定的还原峰,峰电流与阿魏酸浓度在0.103 ~ 8.24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33 μmol/L(S/N=3).结论 阿魏酸在银-铜双金属/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上有较好的电化学行为,响应快,灵敏度高,峰形好,可用于测定当归中的阿魏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米氧化铝对斑马鱼学习记忆水平的影响:粒径与铝离子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纳米氧化铝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电子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其潜在健康危害已引发关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成年斑马鱼学习记忆水平的损伤程度,分析其中粒径与溶出铝离子的作用.[方法]将3月龄斑马鱼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13、50nm的纳米氧化铝组,以研究纳米氧化铝的粒径效应;另将3月龄斑马鱼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0 nm的纳米氧化铝组、50nm的纳米碳组、AlCl3组,以研究铝的粒径和离子的分别效应.设定13、50nm的纳米氧化铝和50 nm的纳米碳组的染毒浓度为100mg/L,AlCl3组为100 μg/L.染毒时间为30d,染毒结束后进行T迷宫实验,用动物运动轨迹跟踪仪器记录斑马鱼的运动轨迹,分析各组斑马鱼行为学指标,包括第一次潜伏期[从实验开始到第一次进入营养富集区(EC区)所花费的时间]和累计停留时间(在EC区停留的总时间).[结果]各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轨迹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杂乱,在EC区停留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粒径效应研究中得出,第一次潜伏期比较,纳米氧化铝13nm组与50 n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C区的累计停留时间比较,纳米氧化铝13nm组与50 nm组相比第1天和第2天在EC区的累计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50 nm纳米氧化铝的粒径和离子的分别效应研究中得出,与50 nm的纳米碳组相比,50 nm的纳米氧化铝组在实验的第3天、第4天的第一次潜伏期延长(P<0.05).但是,50 nm纳米氧化铝组与AlCl3组间没有发现差异(P>0.05).在EC区的累计停留时间比较,50 nm纳米氧化铝组与50 nm纳米碳组相比第1天在EC区的累计停留时间减少(P<0.05).但是,50 nm纳米氧化铝组与AlCl3组间没有发现差异(P>0.05).从斑马鱼运动轨迹图中可以看出对照组运动轨迹更加简洁,在EC区停留的时间较多,在错误端探索的时间较少,表明学习记忆水平良好.[结论]纳米氧化铝可以造成成年斑马鱼的学习记忆障碍,纳米氧化铝对斑马鱼的学习记忆的影响呈粒径越小,毒性越大的趋势;在50 nm纳米氧化铝对斑马鱼学习记忆水平的影响中铝离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羟基磷灰石结合β-磷酸三钙及海藻酸盐作为牙槽骨修复材料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牙槽骨修复材料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各种类型的材料还可以通过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合成,其均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目的:比较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及单纯羟基磷灰石3种牙槽骨修复材料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浸提液、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浸提液、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分别与小鼠成骨前细胞、人成骨细胞共培养,XTT实验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结晶紫分析实验检测细胞毒性(以DMSO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取20只Wistar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制备上颌右侧中切牙牙槽骨缺损模型,随机分4组干预: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其余3组分别植入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及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植入后7,21,42 d,检测血清中RANKL、骨保护素质量浓度.实验已通过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审批号:IACUC20170315-07.结果与结论:①3组材料浸提液中小鼠成骨前细胞的线粒体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材料浸提液中人成骨细胞的线粒体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材料浸提液中,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浸提液中两种细胞的线粒体活性最高;②3组材料浸提液对小鼠成骨前细胞与人成骨细胞的毒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组材料浸提液中,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浸提液对两种细胞的毒性最低;③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材料植入后7 d的RANKL质量浓度低于21 d(P<0.001),植入后42 d的骨保护素质量浓度高于植入后7,21 d(P<0.001);④结果表明相对于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与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