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磁示踪技术标记定位结直肠肿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基于磁示踪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包括示踪磁体和寻踪磁体两部分,均为圆环状钕铁硼磁体。以8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结肠镜下假定结直肠不同部位为肿瘤位置,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送至假定的肿瘤附近,并钳夹固定于肿瘤附近的肠壁。24 h后行腹腔镜手术,经主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于待切除的结直肠附近,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相吸,从而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和识别。结果:成功设计并加工了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均采用N45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镍镀层,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在零距离时的吸力为16 N。8只Beagle犬均顺利接受结肠镜下示踪磁体的留置,24 h后均未出现示踪磁体脱落、移位等。腹腔镜下置入寻踪磁体后,两个磁体迅速精准相吸,顺利完成对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术中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结肠镜联合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估女性盆底肌肉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女性盆底支持系统维系全盆底解剖和功能学的稳态,由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等组织构成,其中盆底肌肉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要起支撑盆腔脏器作用的肛提肌及具有控制排尿、排便功能的尿道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等,在维持盆腔脏器正常解剖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基于不同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差异成像,并通过相关成像参数量化组织的微观结构,同时DTI纤维示踪技术可对纤维组织的走行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DTI广泛应用于脑白质纤维束和骨骼肌的成像研究,随着DTI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提高,DTI正逐步应用于女性盆底肌肉成像,并证实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现对DTI在女性盆底肌肉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腰骶丛神经急性损伤患者,进行常规MRI以及DTI检查,通过设定感兴趣区域点对相应腰骶神经根进行纤维束成像,并测量L4~S1正常与损伤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 ROC 曲线分析神经根的FA值诊断神经损伤的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DTI示踪技术能清晰显示腰骶丛神经根的走形特点.15例患者正常神经根的ADC值、FA值分别为(2.247 ± 0.046) × 10-3mm2/s和0.208 ± 0.013,损伤神经根的ADC值和FA值分别为(2.753 ± 0.051) ×10-3mm2/s和0.176 ± 0.017.损伤神经根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神经根,损伤神经根的平均FA值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根.ROC曲线分析显示 FA值≤0.197时,诊断腰骶丛损伤神经根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5、70.8%和91.6%.结论 与常规MRI相比,DTI对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提供定量化及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损伤的诊治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MR-DTT)在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5-06—2016-10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急性脑出血患者42例,均只接受保守治疗,利用MR-DTT分析评估内囊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并于发病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患侧上下肢肌力评估、运动功能评分(FM量表)并分析其与CST损伤分级的关系,分析发病后1个月FA值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的DT T图像,根据CST损伤程度分级,其中1级7例,2级16例,3级19例,患侧肢体肌力和FM评分均与CST损伤分级呈负相关;治疗1个月后患侧FA值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能准确评估CST受损情况,且能预示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R示踪技术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活体细胞MR示踪成像技术能有效在体内实时、准确评价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可分为MR对比剂标记细胞成像和MR报告基因成像.自体移植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法中,能标记干细胞的MR对比剂主要有以钆剂为主的顺磁性对比剂、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EST)相关对比剂以及氧化铁类对比剂;MR报告基因导入后能使细胞表达产生MR信号改变的蛋白质,以膜表面蛋白为主,包括铁蛋白受体、膜表面抗原、酶等.目前的MR细胞示踪技术对自体移植干细胞治疗的疗效评价、机制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RI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往往较为困难,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等临床检查方法虽能提示周围神经潜在病理生理学改变,但不能直观显示神经本身及其周围结构的细微变化.MR神经成像如DWI、DTI及纤维示踪技术等能够提高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准确性.本文对MRI在周围神经疾病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纤维束示踪技术的丘脑Vim核可视化定位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纤维束示踪技术定位丘脑腹中间核(Vim)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0例需行丘脑Vim核细胞刀毁损术的原发性震颤患者,术前采集60个方向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资料,应用美敦力S7神经导航进行纤维束重建及术前计划.通过对锥体束、内侧丘系及齿状红核丘脑束( DRT)进行纤维束示踪,可视化定位Vim核靶点位置.对比其与常规方法得到的Vim核靶点坐标,通过术中宏刺激判断靶点感觉及运动阈值,验证靶点坐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Fahn震颤评分;术后复查毁损灶位置.结果 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9岁,前后联合(AC-PC)长度为(23.6 ±1.5)mm,第三脑室半径为(2.6 ±0.8)mm.常规靶点坐标,x:(14.1 ±0.8)mm,y:(-5.9 ±0.4) mm;DTI靶点坐标,x:(14.6 ±0.8)mm,y:(-5.7 ±1.0)mm.4例患者不同方法得到靶点坐标相差≥1.5 mm.全部患者先按常规靶点穿刺,其中2例患者因感觉阈值异常,与DTI靶点坐标完全一致,术中调整后效果良好.患者手术前后的Fahn震颤评分比较,平均改善率为80.1%.结论 基于纤维束示踪技术的可视化靶点定位方法对于Vim核位置变异较多的情况具有可行性,可增加丘脑Vim核靶点定位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示踪技术在食道肿瘤标记定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设计并加工用于胸腔镜食道肿瘤术中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实验犬对磁示踪技术(MT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验证.方法 用于食道肿瘤标记定位的磁示踪磁体包括示踪磁体(TM)及寻踪磁体(PM)两部分,采用钕铁硼(NdFeB)材料加工而成.选择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身麻醉后通过内镜下软组织夹将TM钳夹并固定于食管假定的肿瘤旁边,24 h后行胸腔镜,经操作孔置入PM于食道的可疑病变附近,PM与TM因磁力相互吸引,从而实现食管胸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的定位.结果 成功加工出可用于胸腔镜食道肿瘤术中标记定位的磁TM.6只Beagle犬在内镜下均成功留置TM于食管假定的肿瘤边缘,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出血等副损伤.24 h后,胸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PM,且PM与TM成功完成自动相吸,实现了胸腔镜下对食道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 基于MTT的胃镜联合胸腔镜食道肿瘤标记定位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斜矢位Care bolus技术在肝钆塞酸二钠MRI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磁共振荧光示踪技术Care bolus不同定位方法表现个体循环差异性,探讨斜矢位定位法对提高钆塞酸二钠(Gd-EOB-DTPA)磁共振肝检查动脉晚期捕获率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2~4月行Gd-EOB-DTPA磁共振肝检查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斜矢位定位组和冠状位定位组,2组患者分别采用Care bolus技术确定单期动脉期的触发采集时机.斜矢位定位组采用斜矢状位Care bolus图,观察右心房、肺动脉、左心室以及主动脉全程,根据肺循环、体循环实时强化充盈速率选取不同的扫描时机;冠状位定位组采用常规冠状位Care bolus图,腹主动脉强化即开始动脉期的扫描.比较2组患者动脉晚期的捕获率以及肝细胞癌-邻近肝实质强化对比度.结果 斜矢位定位组动脉晚期的捕获率为85.45%,显著高于冠状位定位组的7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矢位定位组肝细胞癌-邻近肝实质强化对比度平均值明显高于冠状位定位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斜矢位定位组抓捕动脉晚期的平均时间大于冠状位定位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斜矢位定位组耗时14~39 s,中位数为24 s,冠状位定位组耗时20~26 s,中位数为23 s.结论 行Gd-EOB-DTPA磁共振肝检查时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动脉晚期的抓捕存在较大影响,根据个体差异利用斜矢位定位的实时荧光示踪技术观察对比剂充盈速率情况,选取不同的动脉期采集时机可以提高患者肝动脉晚期的抓捕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示踪技术用于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 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胃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 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