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五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5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为临床选择适用于 力承担区直接充填治疗的流动性复合树脂提供参考。 方法:以可压实复合树脂(Majesty)为对照组,选用5种充填用流动性复合树脂(A组:Filtex 350 XT Flow;B组:Beautifil Flowable Plus;C组:Clearfil Majesty LV2;D组:Unifil LoFlo Plus;E组:Sonic Fill组)为研究对象,每组材料制备6个半球形试件。在微摩擦磨损实验机下,树脂试件垂直加载20 N,与牛牙釉质往复对磨1万次后测量球头磨斑直径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磨斑微观形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磨斑直径差异。结果:对照组、A、B组磨斑直径[分别为(1 033±43)、(1 068±48)、(1 237±86)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E组磨斑直径[分别为(1 550±150)、(1 384±222)、(1 525±81) μm ]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A组( P<0.05)。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A、B组填料粒度范围较大,磨耗面可见填料的碎裂和局部缺损;C、D、E组填料颗粒较小,并可见多处整块填料脱落的痕迹。 结论:填料粒度范围大的流动性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与可压实复合树脂相当,有望用于 力承担区直接充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五百万次摩擦磨损实验及颗粒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五百万次摩擦磨损实验产生的颗粒特征,并与钴铬钼合金(CoCrMo)球头对比,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的优劣。方法:根据球头种类不同,将髋关节摩擦磨损实验设置为3组:A、C组分别选用进口及国产的CoCrMo球头,B组选用镀碳基纳米多层膜的钛合金球头(Ti 6Al 4V)。所有球头均与相同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髋臼杯配伍。3组关节在髋关节模拟机运行五百万次后收集血清样本,消解稀释后依次通过5 μm、1.2 μm及0.4 μm的滤膜过滤。使用扫描电镜在滤膜上随机选取颗粒图像,确定颗粒元素种类及成分结构,计算颗粒的大小、形状、数量及体积等相关参数,比较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以评估新型镀膜球头摩擦磨损性能。 结果:各组颗粒主要成分均为UHMWPE,且多为亚微米级(粒径<1 μm),B组亚微米级颗粒占比为49.4%,显著低于A组的75%及C组的60%(χ 2=66.032、31.754,均 P<0.017)。各组颗粒均以类圆形为主,形状相关参数纵横比(AR)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 2=0.590, P=0.744)。B组颗粒数量在全部滤膜上均明显少于C组( t=9.960、8.019、5.790,均 P<0.01),在0.4 μm滤膜上显著少于A组( t=7.810, P=0.000)。 结论:新型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球头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国产球头,部分超过进口球头水平,对预防UHMWPE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的病理学认识及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金属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的并发症为假体松动,翻修中的假体周围组织由于是非肿瘤性病变,学界对其病理组织形态与临床组织不良反应相关性的关注较少。本文对假体周围组织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对感染病例探讨术中冷冻及常规石蜡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分析二者对临床感染诊断的提示意义。对无菌性假体周围组织进行详细的分类描述,包括:滑膜上皮、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磨损颗粒的分级半定量评估。通过各种无菌性淋巴细胞为主型血管炎评分系统对假体周围组织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假体周围组织的评估标准化,为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翻修术的评价提供相关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oll样受体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抑制剂瑞沙托维(TAK242)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疗效机制。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成3组,空白组,模型组,TAK242实验组,每组4只。空白组不放置聚乙烯颗粒(PE),模型组,实验组均放置聚乙烯颗粒。空白组、模型组术后7 d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手术7 d开始腹腔注射TAK242(药物浓度为2.5 mg/ml),剂量5 mg/kg,两天1次,共2个月。随后处死动物提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骨保护蛋白(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并分析OPG/RANKL趋势。用Micro-CT分析假体周围骨质情况,并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分析破骨细胞数量。多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ELISA示,TAK242组OPG、OPG/RANKL高于模型组[(557.26±32.74) pg/ml、(19.87±1.58)%比(421.95±14.06) pg/ml、(13.18±0.68)%, F=43.27, P<0.01、 F=45.36, P<0.01]。TAK242组RANKL低于模型组[(28.10±1.16) pg/ml比(32.08±1.67) pg/ml, F=11.45, P<0.05]。Micro-CT示,TAK242组BMD、BV/TV、Tb.N高于模型组[(20.71±2.22) g/cm 2、(7.69±0.85)%、(0.78±0.09) 1/mm比(13.73±0.54) g/cm 2,(5.02±0.18)%、(0.53±0.07) 1/mm, F=37.14, P<0.01、 F=37.84, P<0.01、 F=17.94, P<0.01]。TAK242组Tb.Pf低于模型组[(13.63±1.66) 1/mm比(17.07±1.53) 1/mm, F=9.29, P<0.05]。TAK242实验组HE染色较模型组比,骨小梁数量、厚度增高,磨损颗粒诱导的骨质吸收区域变小,炎性浸润较对照组减少。TAK242实验组TRAP染色较模型组比少量破骨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少。 结论: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有效抑制假体周围骨溶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磨损颗粒诱导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相关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骨科最成功的手术之一,但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和行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是指在无外界创伤和感染的情况下,人工关节假体与骨骼之间发生的松动.本文主要从磨损颗粒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生物学机制出发,探讨了巨噬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关系,以期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聚乙烯髋臼内衬300万次和500万次体外磨损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髋臼内衬经历300万次(3 Mc)和500万次(5 Mc)体外磨损测试后磨损性能的差异,为髋关节假体体外测试试验设计作参考,并为临床翻修取出物作对照.方法使用髋关节模拟机,对内径为28 mm、32 mm、36 mm三种规格的髋臼内衬进行磨损测试,计算3Mc和5Mc磨损后的磨损量;分析磨屑颗粒的数量、大小和形状.结果经历3 Mc、5 Mc磨损后,髋臼内衬磨损量随内径的增大而增多;磨屑颗粒的等效圆面积直径(equivalent circular diameter,ECD)平均值为0.27 μm、0.29 μm,体态比(AR)小于4的占比为94.4%、90.1%.结论髋臼内衬经历3Mc磨损后的磨损量可以反映出产品的磨损性能趋势;相比于3Mc磨损,经历5Mc磨损后颗粒数量增多、纤维状颗粒占比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个体化3D打印髋臼假体辅助全髋关节翻修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中.随着做THA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手术患者年轻化,需行全髋关节翻修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THA手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磨损颗粒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从而引起假体无菌性松动,其他原因包括假体位置不良、感染、反复脱位等.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是翻修手术中极为复杂且具有技术挑战性的难题,也是决定翻修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现报道1例借助3D打印技术设计个体化定制髋臼假体进行髋臼重建,并结合同种异体骨颗粒性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的治疗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关节假体无菌松动发生机理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TJA)是治疗终末期关节疾病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常常伴有一系列并发症.无菌性松动(aseptic loosening,AL)是导致手术失败和后续翻修手术的关键因素,充分了解AL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目前认为AL的主要发生机制是由于磨损颗粒激活一系列炎症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导致机体的动态骨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AL.本文分析总结目前AL的研究现状,将其主要分为生物学因素(磨损颗粒、趋化因子、自噬等)和机械性因素(下肢力线、骨水泥与种植体设计、应力遮挡)两大类,阐述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AL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陶对陶全髋置换后炎性假瘤并脱位:1例报告和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本文报道了1例陶对陶(ceramic on ceramic,CoC)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并发髋关节后脱位的患者,该患者CoC THA术后8年,因深蹲致左髋关节假体脱位,闭合复位7次失败后采用切开复位术治疗,切开后见陶瓷球头存在线性磨损,将髋臼杯及四周数十枚IP取出后将股骨假体成功复位.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作者认为尽管CoC假体磨损率低且所产生的陶瓷颗粒生物活性极差,较少引起细胞反应及炎症的发生,但其并不完全是惰性的,可能会导致不良局部组织反应(adverse local tissue reaction,ALTR)及IP的发生.此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着重介绍CoC THA术后IP出现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