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老年人屏幕久坐行为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屏幕久坐行为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27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久坐行为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屏幕久坐行为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27份,有效回收率为95.0%(627/660)。结果:627名社区老年人的屏幕久坐行为时间为(3.53±1.52)h/d,睡眠质量总分为(7.11±3.58)分,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37.48%(235/627)。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屏幕久坐行为与睡眠质量总分呈正相关( r=0.466, 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屏幕久坐行为( OR=1.892,95% CI:1.638~2.185)、女性( OR=1.963,95% CI:1.120~3.441)、自诉健康状况差( OR=3.332,95% CI:1.380~8.043)是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 结论:社区老年人的屏幕久坐行为和睡眠质量不容乐观,屏幕久坐行为、女性、自诉健康状况差是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社区医疗工作者可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帮助老年人减少屏幕久坐行为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老年人肌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肌少症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给我国医疗系统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尽管欧洲、北美以及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等国际机构已各自出台肌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应对目前肌少症防控中的严峻局面,但我国对肌少症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对老年人肌少症的危害认知不足、评估方法不统一、诊疗欠规范、地区医疗水平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因此,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起,根据目前的国际规范结合我国国情,编写了适合我国老年人肌少症患者的诊疗规范共识,旨在为我国社区医疗机构、大型综合医院等医疗单位的老年医学工作者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管理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儿童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慢性病的病程迁延,患儿在完成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后回到社区仍需较长时间的居家护理,且家庭管理有助于改善患儿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因此积极评估患儿家庭管理方式可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帮助患儿家庭提高家庭管理水平,改善患儿预后。因此,本文在回顾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的概念、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述了家庭管理干预策略,如理论结合创新干预模式、强化健康教育、扩展社会支持、依托网络信息平台等,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开展家庭管理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综合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带教情况调查及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为住培)过程中专科带教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方法:该研究为质性研究。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住培基地2016、2017及2019级的住培医师为受访者,对其进行半结构式、开放式电话访谈。访谈时间为住培结业回单位工作后6个月。分别于2020、2021年3月对2016、2017级住培医师进行第1轮访谈,调查其对专科学习的感受与建议。在第1轮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头脑风暴、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梳理出新的全科住培过程中专科带教模式,并应用于后续的住培教学。于2023年3月对2019级住培医师进行第2轮访谈,调查新模式的实施效果。结果:纳入受访者34人,年龄(27.9±1.8)岁,女性20人(58.8%)。接受第1轮访谈者共12人[综合医院3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人、乡镇卫生院5人)],6人认为在专科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尽管受访者均表示在专科轮转中接受过针对结业考试的模拟人培训,但有2人认为不全面,2人提及部分项目未进行过真人实际操作;12人均认为在专科学习遇到的病种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差距;10人提及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方面培训不足;3名在综合医院工作者均表示在专科学习的技能比较实用,而9名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均表示仅部分技能实用,3名在乡镇卫生院工作者则希望培训时在外科急诊处理方面进一步加强;7名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提及因硬件、药品储备等的不同,在专科学到的诊疗知识难以直接应用;7人提及不同带教老师带教的内容与方式不一致;受访者希望加强外科培训、体格检查培训、用药指导以及增加门诊跟诊时长等。接受第2轮访谈者共22人[综合医院2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人、乡镇卫生院7人)],反馈均较第1轮受访者更为正面,但表示仍存在带教与考试内容脱节、技能实训不足的问题;2名在综合医院工作者均提到专科学习应进一步深入,3名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提及治疗和随访管理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21名受访者认可新的专科带教模式,但表示不同专科带教老师间差异仍较大;药物治疗及随访指导不足等问题仍存在。结论:综合医院全科住培过程中专科带教并未完全贴合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尽管优化后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可行性,分析并比较不同特征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20年10月—2021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我国10个省/直辖市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进行岗位胜任力问卷调查,分析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基于指标体系的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情况,并比较不同特征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的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差异。结果:共发放问卷1 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 0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2%。有效回答问卷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中,男性占51.7%(529/1 024),40~49岁者占42.5%(435/1 024),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42.4%(434/1 024),初级职称者占51.9%(531/1 024)。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7,6项一级指标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97~0.974之间;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01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 χ2/ df=3.926,近似误差均方根( RMSEA)=0.076,比较拟合指数( CFI)=0.858,增值拟合指数( IFI)=0.859。1 024名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6项一级指标的自评平均分为3.95~4.25分,60项二级指标的自评平均分为3.74~4.36分。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工作单位和经济区域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7、10.54、22.16、20.90,均 P<0.05)。工作年限10~19年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初级职称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高,中级及以上职称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在村卫生室工作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位于东部地区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 结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以用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的培养考核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总编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专家论坛”有2篇重要文章,其中一篇是阎隽等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社区健康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是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60岁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达27%,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同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文章针对我国慢阻肺社区防治的现状,包括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慢阻肺防治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社区人群对慢阻肺的知晓认知欠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对慢阻肺早期干预和有效管理不足,从完善政策、设备配备、加强培训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对慢阻肺的社区健康管理提出具体建议,很有见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士和社会工作者姑息远程护理团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或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力衰竭(HF)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发病率较高,经过常规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仍然较差。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在社区(门诊)为存在严重疾病的患者提供姑息护理治疗。近期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单盲、两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开发了姑息护理促进症状缓解干预措施(ADAPT),旨在确定与常规护理相比,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姑息远程护理团队对COPD、HF或ILD门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在美国科罗拉多和华盛顿州两个退伍军人事务部门医疗系统及其下属的社区门诊诊所进行。该研究纳入了生活质量较差且具有住院或死亡风险的COPD、HF或ILD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16年10月27日至2020年4月2日。干预组的研究措施包括与护士进行6次电话沟通以协助症状管理,并与社会工作者进行6次电话沟通以提供社会心理护理。护士及社会工作者每周需要与初级保健医生、姑息治疗医生和相应的呼吸病学专家、心脏病学专家会面。常规护理组参照研究者编制的教育手册,详细说明COPD、HF或ILD的自我护理方法。每组患者均由其临床医生自行决定护理方式,其中可能包括来自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心脏病学、呼吸病学、姑息治疗和心理健康专科医生的护理。研究主要结局是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6个月期间生活质量变化的差异,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衡量(评分范围为0~100分,较高分数表示生活质量更好,≥4分可认为具有临床意义上的变化);次要结局包括6个月内疾病特定健康状态(临床COPD问卷、Kansas城市心肌病问卷-12)、抑郁症状(患者健康问卷-8)和焦虑症状(广泛性焦虑障碍-7)的变化。结果显示:306例随机分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9±7.7)岁;男性276例(90.2%),女性30例(9.8%);白种人245例(80.1%)。其中,177例(57.8%)存在COPD,67例(21.9%)存在HF,49例(16.0%)同时合并COPD和HF,13例(4.2%)存在ILD。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基线FACT-G评分相似(分:52.9比52.7)。所有患者在6个月内完成FACT-G评定的比例为76.1%(干预组154例中117例完成,常规护理组152例中116例完成);平均干预持续时间为115.1 d,平均每位患者接受了10.4次干预电话;干预组中有112例患者(72.7%)按照随机分配接受了干预。在6个月内,干预组平均FACT-G评分提高了6.0分,常规护理组提高了1.4分〔差异为4.6分,95%可信区间(95% CI)为1.8~7.4, P=0.001;标准化均数差( SMD)=0.41〕。此外,ADAPT还改善了COPD健康状态( SMD=0.44, P=0.04)、HF健康状态( SMD=0.41, P=0.01)、抑郁症状( SMD=-0.50, P<0.001)和焦虑症状( SMD=-0.51, P<0.001)。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处于较高死亡风险和较差生活质量的COPD、HF或ILD患者,与常规护理相比,由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姑息远程护理团队在6个月内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海市医务人员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海市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知识的总体掌握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于2019年11—12月,选择上海市16个区223家注册临终关怀科或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机构,抽取共7 074名医务人员进行安宁疗护知识水平问卷调查,并分析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7 027份,有效回收率为99.3%。男1 460名(20.8%),女5 567 名(79.2%);年龄(36.9±9.3)岁;护士2 682名(38.2%),医生2 442名(34.8%);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者5 065名(72.1%);参与过安宁疗护服务工作者2 982名(42.4%),愿意从事安宁疗护工作者4 039名(57.5%)。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知识应答的得分为(8.9±2.6)分,平均正确率为59.0%;其中对于安宁疗护专业团队构成认知率最高(93.9%,6 597/7 027),对于安宁疗护服务情感投入的认知率最低(16.6%,1 165/7 027)。学历大专( B=-0.429)、学历中专及以下( B=-0.544)、护士( B=-0.652)、近郊区( B=-0.278)、社会办医疗机构( B=-0.891)、未亲眼目睹过临终患者死亡过程( B=-0.329)、未参与过安宁疗护服务( B=-0.283)以及不愿意从事安宁疗护服务( B=-0.820)的医务人员的知识得分较低( P<0.05)。 结论:上海市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知识的总体掌握水平一般,应加强安宁疗护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促进安宁疗护事业的良好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社区冠心病患者疲劳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社区冠心病患者对疲劳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2020年5—7月的250例社区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冠心病患者疲劳认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245份。结果:245例社区冠心病患者疲劳认知总分为6(4,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患病时间、心功能分级、是否关注疲劳知识、合并慢性病个数、治疗方式的社区冠心病患者疲劳认知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患病时间、是否关注疲劳知识、合并慢性病个数、治疗方式是社区冠心病患者疲劳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结论:社区冠心病患者对疲劳的认知有待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疲劳的重视并积极应对疲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一步扩大防治队伍,实现高血压管理全覆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病的第一大病因,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将其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意义重大。过去20年,让高血压管理从专科走进社区,让社区成为主战场,是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迈出的最重要一步,但目前的效果还不足以对抗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加导致的额外风险。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卫生系统防治队伍人力明显不足,必须进一步扩大防治队伍,才能实现高血压管理全覆盖。落实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建议,通过内部挖潜和向外延伸,扩大防治队伍,建立更加广泛的“专科医生?社区医生?社区工作者?患者”联盟,对社区人群中的所有高血压患者实现检出和治疗全覆盖,是有效提升我国人群高血压控制率的根本手段,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