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干预重症肌无力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补脾益肾中药复方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发挥确切疗效.故通过归纳治疗重症肌无力相关的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并从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两方面总结研究方案,分析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免疫调节机制,包括降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免疫球蛋白G浓度等体液免疫机制,维持Th1/Th2、Th17/Treg动态平衡等细胞免疫机制,为后续补脾益肾类中药复方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何首乌延缓衰老机制探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何首乌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是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何首乌素有延缓衰老之灵药的美称,具有补肝肾、益精血、补虚损、黑须发等功效,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衰老等相关疾病.何首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二苯乙烯苷、多糖、蒽醌类等,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降血脂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该文综述了何首乌对皮肤系统、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帕金森病等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何首乌在延缓老化方向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炎症性肠病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道1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病例,结合文献报道的69例病例,总结分析IBD合并NENs的临床特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69例IBD合并NENs患者中包括32例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及3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男女发病率相当( P=0.151)。NENs多形成于IBD之后。CD患者发生NENs的中位病程为4.5年,小于UC患者的17年( P=0.002)。33例患者为术后或随访时发现NENs,有症状者中11例表现为肠梗阻。NENs好发部位与IBD相似,CD患者好发于回肠和阑尾(27例),而UC患者好发于结直肠(31例)( P<0.001)。CD患者中神经内分泌瘤更常见(26例),神经内分泌癌则在UC患者中更普遍(22例)( P<0.001)。IBD可合并或并发NEN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的炎性小体活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炎性小体蛋白复合物组分:NLRP1、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以及下游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局部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单核/巨噬细胞抗原1(ED-1)的表达,测定各组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分析AMSC移植对大鼠TBI的治疗作用。对各组炎性小体组分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移植术后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组间比较采用LSD的方法;NS组与AMSC移植组炎性反应强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模型组损伤周围区域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NLRP1(0.98±0.06比12.50±2.00, F=53.547, P<0.05)、NLRP3(0.99±0.08比12.56±1.93, F=61.324, P<0.05)、ASC(1.00±0.07比11.07±1.95, F=52.320, P<0.05)、Caspase-1(1.01±0.09比11.59±1.89 F=52.306, P<0.05)、IL-1β(1.00±0.04比6.77±1.28, F=35.365, P<0.05)、IL-18(0.98±0.06比9.64±1.74, F=44.510, P<0.05)、TNF-α(0.98±0.06比7.26±1.57, F=38.755, P<0.05)。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降低炎性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NLRP1(12.55±1.80比8.06±1.97, F=53.547, P<0.05)、NLRP3(12.87±2.18比8.76±1.22, F=61.324, P<0.05)、ASC(12.22±2.25比5.88±1.15, F=52.320, P<0.05)、Caspase-1(12.43±2.28比6.73±1.33, F=52.306, P<0.05)、IL-1β(6.98±1.26比3.87±1.12, F=35.365, P<0.05)、IL-18(9.25±1.82比4.06±1.26, F=44.510, P<0.05)、TNF-α(8.35±1.42比4.09±1.12, F=38.755, 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组可降低损伤周围区域的炎性反应强度。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促进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结论:AMSC移植对NLRP1和NLRP3炎性小体的抑制作用是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从而促进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及胶质瘢痕,使神经细胞在微环境中出现再生障碍,导致治疗困难。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能力、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可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但存在不易通过血脊屏障、高致瘤性等缺点。MSCs外泌体是由MSCs分泌的纳米级外囊泡,包裹多种活性物质,在脊髓损伤研究中具有极强的神经修复作用,且具有易通透性、稳定性及低致瘤等优点,弥补了MSCs治疗的缺点,有望替代MSCs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笔者对MSCs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假丝酵母菌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真菌感染发生率的上升,侵袭性真菌的分子基础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群体感应是微生物进行细胞间交流的独特机制,探索参与群体感应效应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是侵袭性真菌分子基础研究的热点。法尼醇(farnesol)作为一种当前研究最多的假丝酵母菌群体感应分子,其可以通过不同信号通路调节假丝酵母菌的多种生物活性,不仅在真菌形态发生、生物膜形成以及抗菌、细胞毒力、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神经保护等作用。法尼醇众多的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密切相关的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重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性疾病的神经调制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植物神经因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而得名,因其主要支配内脏的非随意活动,又称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植物神经也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其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虽不参与骨骼肌运动,但参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等多种基础生命功能,还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表现极具多样性。通过植物神经功能调制可实现异病同治,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胞外囊泡影响胶质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胞外囊泡(EV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交换分子,帮助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在病理条件下(如胶质瘤),肿瘤细胞释放EVs对肿瘤微环境的不同组成部分造成影响,介导细胞外基质修饰、免疫调节、肿瘤进展和侵袭。本文就EVs的结构与分子组成、对胶质瘤微环境的影响及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TREM2对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控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神经元死亡和神经功能障碍。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参与卒中后炎症和组织修复。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是一种在小胶质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在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元存活和神经修复方面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包括促进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维持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阐明脑缺血后TREM2对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对于探索缺血性卒中新的治疗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信号素3A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信号素(Sema)家族最初被定义为轴突导向因子,在神经系统的轴突导向中发挥重要作用。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Sema家族亦参与免疫应答、肿瘤血管生成和器官形成等过程。Sema3A是Sema家族中最早被研究的轴突导向因子。近年研究发现,Sema3A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Sema3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发挥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目前的研究观点尚不一致。阐明Sema3A在肿瘤和自身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有望为以Sema3A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因此,笔者拟就Sema3A的结构及受体,以及Sema3A在肿瘤及AD中的作用和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