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中切口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 3,4 2例,L 4,5 43例,L 5S 1 10例,L 3,4及L 4,5 11例,L 4,5及L 5S 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58,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31, P<0.05)。 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1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状态,VAS量表评估颈椎疼痛程度;利用三维绘制技术绘制椎间孔容积,建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矩加载,做旋转、侧弯、后伸、前屈运动,测试C 4~7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及颈椎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为70.0%(3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6, P=0.002)。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t=6.23, P<0.01),N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17、9.13, P<0.01),椎间孔容积[(8.45±1.27)mm 3比(7.18±1.38)mm 3, t=4.79]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C 4~7颈椎前屈[(7.15±0.87)°比(5.64±0.78)°, t=9.14]、后伸[(8.53±0.73)°比(7.15±0.68)°, t=9.78]、侧弯[(6.57±0.71)°比(5.28±0.67)°, t=9.34]、旋转[(7.89±0.52)°比(6.54±0.48)°, t=13.49]活动度高于对照组( P<0.01);C 4~7椎间盘前屈[(1.41±0.09)kPa比(2.01±0.12)kPa, t=28.28]、后伸[(1.54±0.07)kPa比(2.01±0.08)kPa, t=31.26]、侧弯[(1.24±0.07)kPa比(1.89±0.13)kPa, t=31.13]、旋转[(1.23±0.06)kPa比(1.85±0.11)kPa, t=34.99]应力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可较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促进颈部生物力学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肌骨组织操作规范指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弹性成像,尤其是最新的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在肌肉、肌腱、韧带、皮肤和周围神经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二维SWE可用于评估肌骨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和结构特征。与浅表腺体组织和腹部脏器相比,肌骨组织具有更为明显的各向异性。肌肉和肌腱的弹性会随着肌肉激活状态的不同而改变 [1,2]。因此,不规范的操作会显著影响剪切波速度测量的准确性,临床亟需关于其操作规范的指导意见,以提高测量准确性,并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世界医学和生物学超声联合会及欧洲超声医学和生物学联合会已经制定了关于SWE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的检查方法的指南 [3,4,5,6,7],既往的研究也强调了SWE应用于肌骨组织时操作方法的重要性 [8,9,10,11,12,13]。然而,目前仍缺乏聚焦于肌骨组织的SWE检查的综合性指南。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组织中国肌骨超声专家形成了关于二维SWE检查肌骨组织操作规范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关节炎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是导致慢性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项研究表明OA与许多因素存在因果关联,如细胞因子、代谢性疾病、营养物质、肠道菌群和生活行为等。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脂水平和骨矿物质密度等,保护因素包括使用保钾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叶酸和精氨酸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物质代谢过程或通过改变负重关节的生物力学从而影响OA的进展。此外,OA的慢性疼痛症状、炎性因子的表达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如2型糖尿病、重度抑郁症和帕金森病。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探索疾病与危险因素之间因果关联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遗传变异的随机分配模拟随机对照试验,使用与危险因素相关的工具变量与疾病进行分析,从而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本综述纳入OA的孟德尔随机化相关研究,分析OA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细胞因子、代谢组学、营养物质、肠道菌群、生活行为以及端粒长度和线粒体异质性之间的因果关联,对O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由于其紧贴角膜,可能会对角膜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它会对中央区角膜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镜片下的泪液流动造成影响,继而影响角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角膜相对缺氧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此外,镜片磨损划伤角膜,清洁不彻底导致微生物聚集引起角膜病变,严重者将导致角膜感染。再者,角膜经过塑形后形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厚度会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角膜各层结构之间的作用力。最后,长期的压迫还将导致角膜神经发生改变,敏感性降低。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对此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性腰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52岁女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脱位""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滑脱"和"traumatic complete lumbosacral dislocation""traumatic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9年1月前有关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相关文献,共纳入10篇10例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原因及治疗方法。 结果:本文1例成年女性因交通事故致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伴神经损伤,行单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完全复位,随访6个月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合文献报道的10例,共11例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男9例、女2例,年龄18~57岁,多由高能量暴力伤导致腰骶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及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影像学提示L 5椎体相对于骶骨椎体前移超过100%,多合并脊柱后方附属结构破坏;治疗多提倡早期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以重建腰骶段稳定性及改善神经功能状态。 结论:急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临床较为罕见,生物力学极不稳定,且多合并神经损伤。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采取手术减压、复位及融合有助于改善预后。尽管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手术方式,但单纯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处理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肉失衡参与膝骨关节炎发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引起老年人残疾最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失衡可能是骨关节炎形成的始动因素。KOA的发生与人体下肢力线的偏移密切相关,通过改善下肢肌肉失衡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本综述总结了肌肉失衡在KOA中的发病机制,讨论了肥胖、肌肉功能减退、肌肉张力过高及关节损伤等危险因素在KO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汇总了近年来改善轻、中度KOA患者肌肉失衡的一些干预方法,如步态矫正训练、髋膝踝周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全身振动疗法、开链和闭链运动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拉伸训练以及肌肉贴扎技术等,旨在为KOA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特征定量分析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步态的时空和运动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Hoehn-Yahr分级≤2.5级),以及患者配偶或同期来源于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共7名作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光学运动分析系统来进行步态测试,计算相应运动学时空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在自由行走、转身以及不同认知负荷下(单任务行走和双重任务行走)的步态特征。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各步态参数的比较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帕金森病组行走时的摆臂幅度较对照组减小[单任务下分别为(0.63±0.15) m与(0.89±0.27) m,双任务下分别为(0.64±0.16) m与(0.99±0.22) m,β=-0.353,95% CI -0.558~-0.148, P=0.002]。帕金森病组的双臂摆动幅度不对称性比对照组更大(单任务下分别为12.48%±5.48%与6.96%±4.39%,双任务下分别为17.13%±4.05%与7.67%±5.23%,β=8.992,95% CI 4.148~13.836, P=0.001)。双重任务行走时帕金森病组双臂摆幅不对称性较对照组增加的幅度比在单任务行走时增加的幅度更大(β=3.916,95% CI 1.367~6.466, P=0.003)。对于下肢步态特征,在任务状态一定时,帕金森病组跨步长和步长均较对照组减小[跨步长分别为(1.10±0.17) m与(1.31±0.10) m,β=-0.169,95% CI -0.300~-0.038, P=0.015;步长分别为(0.55±0.09) m与(0.65±0.04) m,β=-0.081,95% CI -0.150~-0.013, P=0.023],步宽以及两种行走任务状态下的跨步长、步长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帕金森病组完成转身过程的耗时比对照组长[(1.66±0.30) s与(1.37±0.23) s,β=0.302,95% CI 0.049~0.555, P=0.023],在转身起始模式上,转身起始时间与分析的身体部位有关,为头部先于骨盆开始转向(β=-0.060,95% CI -0.107~-0.014, P=0.011),而与组别无关( P>0.05)。 结论:通过量化的步态参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早期帕金森病的步态特征。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摆臂幅度减小,摆臂不对称性增大,步长缩短,转身速率减慢;摆臂不对称性在双重任务行走时进一步加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cro-RNA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腰疼痛正在成为目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每年因下腰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疼的重要原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出现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变化,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下腰疼。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序列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已被证明在许多种疾病起始及进展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故认为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IDD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即使当前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miRNA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呈现异常的表达模式,参与IDD的多种病理过程。目前,一些miRNA已被证明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关,包括髓核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细胞自噬、炎症反应及软骨终板的退变等。基因芯片对比研究显示一些miRNA在退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与正常髓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其各自的上、下游通路可能参与髓核细胞退变的进程,调控通路多有交叉并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miRNA调控网。了解miRNA在发病过程中的靶基因和机制,能够在疾病的起源、发展和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因此,综述了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通过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为ID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非常有可能成为IDD生物学治疗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颈椎侧块结构与稳定性重建方法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颈椎侧块是颈椎的重要结构。对下颈椎侧块形态学参数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的研究,可为临床更好地进行侧块置钉内固定术以及研制侧块假体提供理论依据。侧块具有承担纵向压力的生物力学功能,过度切除关节突会使颈椎不稳,进而需行内固定术。重建下颈椎侧块结构的病例少见报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重建,以恢复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因此,本文针对下颈椎侧块的结构与稳定性重建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拟为临床下颈椎侧块假体的制作、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