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宁Ⅰ号方对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氧化应激介导的铁死亡途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研究帕宁Ⅰ号方对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氧化应激介导的铁死亡途径的影响,探讨帕宁Ⅰ号方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C57/BL6小鼠60只,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PD模型.将50只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化钠溶液(9 g/L)]、美多芭组(97.5 mg/kg多巴丝肼溶液)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9.05 g/kg、18.10 g/kg、36.20 g/kg帕宁Ⅰ号方),每组10只;另设正常组10只.小鼠灌胃给予相应干预,连续干预14 d.采用爬杆实验、步态实验、旷场实验分析评价小鼠运动功能.采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小鼠黑质神经元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HV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小鼠黑质Fe3+沉积情况,比色法检测小鼠黑质Fe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黑质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运载蛋白7家族成员11(SLC7A11)蛋白表达.结果 ①运动功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步长缩短,行动总距离缩短,爬杆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运动功能障碍随灌胃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到灌胃后第12天时各项运动功能改善最为明显(P<0.05).②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神经元平均光密度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中、高剂量组与美多芭组神经元平均光密度表达增加(P<0.01,P<0.001).③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纹状体DA、DOPAC、HVA含量减少(P<0.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DA含量增加(P<0.001),美多芭组与中药中、高剂量组DOPAC、HVA含量增加(P<0.05,P<0.001).④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TH表达减少(P<0.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TH表达增多(P<0.01,P<0.001).⑤普鲁士蓝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铁沉积增多,铁死亡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铁沉积减少,铁死亡减轻.⑥比色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e2+含量增加(P<0.001),CAT、GSH-PX、SOD活性降低(P<0.001),GSH水平降低(P<0.001),MD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及中药中、高剂量组Fe2+含量减少(P<0.05,P<0.001)、GSH-PX活性与GSH水平升高(P<0.05,P<0.001),美多芭组CAT活性升高(P<0.05)、MDA水平降低(P<0.05),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SOD活性升高(P<0.05).⑦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ROS水平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ROS水平降低(P<0.01).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ACSL4蛋白表达升高(P<0.001),GPX4、SLC7A11蛋白表达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ACSL4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01),GPX4、SLC7A11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01).结论 帕宁Ⅰ号方可减轻MPTP诱导的PD小鼠运动功能障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铁代谢、改善氧化应激、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1q44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男,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00 g,身长48 cm,出生后9个月发现不能翻身,1岁不能站立,2岁时脑电图检查提示轻度异常,3岁后在大人搀扶下仅能走几步,只会发"爸爸"、"妈妈"等简单声音,并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癫痫发作,每5~6 h一次,脑电图有异常放电。患儿现6周岁,体重22 kg,身高110 cm,语言能力差,智力低下,运动障碍。查体:精神尚可,呼吸尚平,情绪不稳定,反应略迟钝,特殊面容:前额狭窄,头顶略尖,鼻梁凹陷,宽鼻。牙齿发育异常,牙齿中间有色素沉着。右手通贯掌,上肢肌张力正常,下肢肌张力稍高,行走步态不稳,不会跑;阴茎外观正常,右侧隐睾,大小便不能自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重任务行走对脑小血管病患者时空步态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以及运动双重任务行走(DTW)的步态特征差异,并判断何种步态参数能够更好地诊断CSVD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经磁共振成像证实有CSVD的患者106例以及同期的体检人员21名,根据Fazeka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34例,1分)、中度组(34例,2分)、重度组(38例,3分)以及健康对照组(21名)。在单任务行走(STW)和DTW条件下记录参与者参数,并通过单任务和双任务之间的差异计算双重任务效应(DTC)。采用广义估算方程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及行走条件对基本步态参数及DTC的影响,事后分析通过Bonferroni方法校正。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疾病严重程度与步态参数及DTC间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预测因子,应用联合诊断试验计算步态参数及其DTC预测CSVD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试验组中STW的基础步态参数显著优于认知或运动DTW(均 P<0.05),而对照组中不同任务下的基础步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认知DTW中,时间步态参数(步频和跨步时间)仅在中重度组出现显著恶化[步频:中度组(100.220±1.795)步/min,重度组(94.525±2.139)步/min;跨步时间:中度组(1.227±0.024)s,重度组(1.299±0.031)s],但空间参数(跨步长及步速)在各组(除对照组和轻度组外)间[跨步长:对照组(1.050±0.021)m,轻度组(0.974±0.022)m,中度组(0.903±0.025)m,重度组(0.793±0.026)m;步速:对照组(0.944±0.028)m/s,轻度组(0.866±0.030)m/s,中度组(0.751±0.027)m/s,重度组(0.606±0.02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样无论疾病严重程度,认知DTW条件下所有步态参数DTC均高于运动DTW(均 P<0.05),而对照组中不同任务下的步态参数D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认知DTW的时间参数DTC仅在中重度组出现异常,而空间参数DTC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包括对照组和轻度组;均 P<0.05)。认知DTW条件下,空间参数及DTC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时间参数(0.50< r<0.64比0.15< r<0.39)。应用空间参数对CSVD的判别进行联合诊断试验发现,联合诊断因子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单一指标。 结论:认知DTW能够更好地反映CSVD患者的步态异常。认知DTW的空间参数及其DTC能更有效地诊断CSVD并区分其严重程度,DTC可能是更好的指标。对于诊断CSVD而言,空间参数及其DTC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因子可以显著提高敏感度,降低假阴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缺血修饰蛋白、钙调蛋白表达水平与脑小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钙调蛋白(CaM)表达水平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CSVD患者的140例临床资料,在患者入院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CaM水平,采用白蛋白-钴结合实验测定患者血清中IMA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参照国立神经病学与中风研究所(NINDS)评价患者短暂性脑缺血情况,评价患者尿失禁情况、步态障碍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分析CSVD患者血清IMA和CaM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CSVD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患者血清IMA和CaM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步态障碍、有无尿失禁等与患者血清IMA、CaM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均 P > 0.05);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头晕和眩晕患者、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血清IMA表达水平[(38.5±5.3)×10 3U/L、(38.5±4.7)×10 3U/L、(39.0±4.4)×10 3U/L]、CaM表达水平[(190.4±34.5)μg/L、(191.2±26.7)μg/L、(199.7±24.8)μg/L]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患者、无头晕和眩晕患者、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27.3±4.4)×10 3U/L、(21.0±3.8)×10 3U/L、(20.5±5.1)×10 3U/L、(180.6±29.6)μg/L、(179.5±28.6)μg/L、(168.6±32.4)μg/L]( t=14.10、24.36、22.50,均 P < 0.05)。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受损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38/16/9)、头晕和眩晕(39/16/8)、短暂性脑出血(35/16/9)、NIHSS评分[(3.6±0.8)分、(7.5±0.9)分、(16.2±3.2)分]、CaM表达水平[(125.3±20.5)μg/L、(185.5±23.6)μg/L、(237.9±54.3)μg/L]、IMA表达水平[(21.2±3.5)×10 3U/L、(38.5±4.3)×10 3 U/L、(74.9±5.4)×10 3U/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87、11.28、12.42、34.59、151.73、147.84,均 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 OR=1.578,95% CI:1.043~2.386)、短暂性脑缺血( OR=2.396,95% CI:1.156~4.969)、头晕和眩晕( OR=1.906,95% CI:1.086~3.345)、NIHSS评分( OR=2.171,95% CI:1.162~4.056)、CaM水平( OR=2.022,95% CI:1.268~3.224)、IMA水平增加( OR=2.090,95% CI:1.313~3.325)均是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加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 < 0.05)。患者血清IMA、CaM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r=5.45、8.33,均 P < 0.05)。 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IMA、CaM表达水平的升高是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及其与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诊断的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75例与同期当地社区招募的健康对照者46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下的眼球运动评估,包括水平方向上视觉介导的反射性扫视(水平扫视)和平滑追踪运动(SPEM),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运动症状(Hoehn-Yahr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冻结步态问卷)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问卷、16项气味识别测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化基础版、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筛查量表)的评估。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包括水平扫视的潜伏期和精准度以及视标光点分别以0.1、0.2、0.4 Hz频率水平移动时的SPEM增益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对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不同频率SPEM增益值等眼球运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再将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拟合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新发帕金森病组患者扫视潜伏期明显延长[(210.4±41.3)ms比(191.3±18.9)ms, t=-3.455, P=0.001]、扫视精准度降低(88.4%±6.8%比92.2%±6.1%, t=3.064, P=0.003)、SPEM增益值在0.1、0.2和0.4 Hz上与健康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0.68±0.15比0.74±0.14, t=2.261, P=0.026;0.72±0.16比0.79±0.16, t=2.704, P=0.008;0.67±0.19比0.78±0.19, t=2.937, P=0.004)。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0.1、0.2、0.4 Hz频率SPEM增益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0.7,分别为0.641( P=0.010)、0.681( P=0.001)、0.616( P=0.032)、0.652( P=0.005)、0.660( P=0.003)。但拟合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进行ROC分析时,区分帕金森病和健康对照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0.780, P<0.001)。帕金森病患者的扫视潜伏期延长与长病程相关( β=0.334,95% CI 0.014~0.654, P=0.041),SPEM增益值降低与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0.1 Hz: β=-0.004,95% CI -0.008~-0.001, P=0.036;0.4 Hz: β=-0.006,95% CI -0.011~-0.001, P=0.012)。 结论:新诊断未用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眼球运动异常,但单纯依靠眼球运动参数尚无法充分区分帕金森病与健康对照。眼球运动异常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步态评估方法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NPH)多见于老年人,特点是脑室扩大但脑脊液压力正常,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三联征为主要症状,脑脊液分流术后症状可出现逆转。其中步态障碍是三联征中最先出现且最突出的症状,故术前步态评估将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断iNPH。近年来,国外对iNPH患者步态的客观定量评估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而国内依然以主观定性评估为主。本文主要对国外iNPH患者步态评估方法的进展及步态参数的特点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甘露特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和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甘露特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发病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雌性C57BL/6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EAE模型组及甘露特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EAE模型组、甘露特钠各剂量组采用MOG35-55多肽皮下多点注射制备EAE模型。甘露特钠低、中、高剂量组从造模次日起分别用甘露特钠40、80、160 mg/kg,2次/d,灌胃进行干预,持续至小鼠处死。观察各组小鼠发病情况、脊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脱髓鞘情况。收集小鼠粪便,通过16S rRNA测序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指标Iba-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iNOS、CD16和M2型标志物Arg1、CD20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小鼠均未发病,其余各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发病,表现为尾部下垂、步态不稳、后肢无力等。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小鼠发病潜伏期延长、高峰期延迟、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降低[(3.6±0.6)分比(3.0±0.6)分、(2.8±0.5)分、(1.8±0.6)分,均 P<0.05],且干预剂量越大症状越轻,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脊髓组织无炎性细胞浸润及脱髓鞘变化;EAE模型组发病高峰期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脱髓鞘变化明显;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发病高峰期脊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脱髓鞘变化减轻。与对照组比较,EAE模型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增加(0.20±0.05比0.37±0.02、0.61±0.03、0.91±0.08,均 P<0.01),且干预剂量越大变化越明显,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对照组比较,EAE模型组Iba-1、CD16、iNOS水平增加,Arg-1、CD206水平降低;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Iba-1、CD16、iNOS水平降低,Arg-1、CD206水平增加(均 P<0.01),且剂量越大变化越明显,组间两两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甘露特钠对EAE具有治疗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微生态、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下肢外骨骼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康复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步态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症状波动的PD患者,共10例。术前Hoehn-Yahr分级为2.5级2例,3.0级5例,4.0级3例。采用外骨骼系统进行力反馈训练和步态姿势矫正训练,通过监测步态数据来进行程控。采用配对 t检验对比分析首次训练前与末次训练后患者的双下肢摆动相占比、双下肢步幅、步速和步频,以评估疗效。 结果:10例患者均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训练下调整程控参数,每个周期训练4次,共2~4个周期。与首次训练前比较,PD患者末次训练后双下肢的摆动相占比增加[左侧为(27.57±2.39)%对比(24.30±2.75)%;右侧为(27.38±2.96)%对比(23.15±2.77)%]、双下肢步幅均增加[左侧为(0.83±0.16)m对比(0.55±0.18)m;右侧为(0.83±0.16)m对比(0.55±0.17)m]、步速增加[(0.73±0.18)m/s对比(0.46±0.14)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步频较训练前无明显改善[(106.80±15.50)步/min对比(103.84±10.53)步/min, P=0.559]。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步态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sNPH)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损伤、颅内感染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颅内疾病所致的交通性脑积水,其颅内压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主要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痴呆和尿失禁。但相较于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sNPH患者的研究较少,其形成和发展机制仍不完全明确,而且sNPH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易被原发疾病掩盖,使得诊断更加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本文针对sNP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临床诊治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