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循经拔罐在中心性肥胖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循经拔罐对中心性肥胖患者体重、腰围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在宁波市中医院传统中医门诊就诊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神阙穴为中心,绕脐做顺逆时针方向缓慢闪罐,之后在腹部脾经、胃经、胆经、肾经、任脉、带脉走向在腹部从下至上、从上至下走罐,最后在大横穴、腹哀穴、天枢穴、水道穴、中脘、关元、带脉穴位留罐。每周干预1次,4次为1疗程,共12周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BMI、腰围、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34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BMI、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L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部循经拔罐能有效改善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腰围、体重、BMI及糖脂代谢水平,方法简单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痰湿体质的针灸调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痰湿体质的调理有很多方法,诸如生活方式上,保体质量、控饮食、多运动、不熬夜、见阳光,而针灸治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调理方式.从对痰湿体质的研究认识上,结合中医、针灸、经络和穴位的规律,针灸调理痰湿体质的思维是关键.针灸调体的关键一是元气、三焦、肝脾、食欲和痰湿;二是任脉、督脉、膀胱经、脾经、胃经、胆经和肝经;三是针刺、艾灸.不同年龄阶段的痰湿体质调理思路有所不同:青少年痰湿体质,轻补元气,顾护脾气,清泻胃火,通畅大便;中青年痰湿体质,中补元气,通利三焦,健脾疏肝,温化痰湿;中老年痰湿体质,重补元气,补益脾气,温化痰湿,活血化瘀.具体的针灸流程先选择刮痧拔罐的方法,不是每次都要做,一般在首次治疗或湿象明显时刮痧拔罐放痧;再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重温灸,或隔物灸,或温针灸,或麦粒灸等;最后明辨择穴诸如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命门、肾俞、章门、脾俞、太白、阴陵泉、丰隆和水分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拟小青龙汤联合神阙穴拔罐对寒哮型支气管哮喘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及气道重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自拟小青龙汤联合神阙穴拔罐对寒哮型支气管哮喘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及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寒哮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2组均常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阙穴拔罐联合自拟小青龙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及气道重塑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2组咳嗽、咳痰、喘息、肺部体征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ACT评分、哮喘控制测试情况分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Th1/CD4+比例、Th1/Th2比值及IL-17、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Th2/CD4+比例及IL-4、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呼气峰值流速(PEF)、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均明显升高(P均<0.05),气道壁厚度(T)、气道腔面积(AI)、气道壁面积(WA)、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WA%)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小青龙汤和神阙穴拔罐治疗寒哮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提高哮喘控制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逆转气道重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冷接触性荨麻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0岁.工人.于2017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右大腿前外侧荨麻疹发作30年,加重2月.患者30年前于火车上受风寒,渐出现大腿前外侧剧烈瘙痒,搔抓后大腿前外侧皮肤发红、起风团块,气温升高或得暖时稍缓,但遇冷即发,终年反复,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于当地医院诊为"荨麻疹",予抗组胺药、激素治疗,疗效不佳.其后每日,一旦接触寒冷物体或环境温度低均可致病情复发,近2月来,因天气转冷,荨麻疹发作频率更甚,患者治疗心切,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右侧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较左侧大腿前外侧感觉敏感,患侧皮色较健侧皮色深,颜色呈深红色,有搔抓痕迹,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无水泡无风团块,双腿肌力正常.患者面黄少华,神志清,精神焦虑,寐欠安,纳差,大便溏,舌淡、苔白腻,左脉弦、右脉沉细.西医诊断:冷接触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肝郁脾虚,阳虚里寒.治法:疏肝健脾,祛风散寒.取穴:风市(双侧),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阳陵泉(右侧),梁丘(右侧),悬钟(右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25mm×40mm毫针,直刺风市、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悬钟等穴,得气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梁丘、阳陵泉、悬钟行提插捻转补法,风市、太冲穴行泻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min.针刺后神阙穴拔罐,留罐5min,右侧悬钟行麦粒灸法9壮,艾灸时火力要旺,等到患者无法忍受时撤去.嘱患者隔天治疗一次,平素在家可用艾条悬灸悬钟穴,保持心情放松,注意日常保暖.2017年11月7日二诊,患者诉瘙痒稍改善,改悬钟穴麦粒灸19壮,继续针刺治疗,针法同前.2017年11月9日三诊,患者诉瘙痒程度减轻,风疹未再变大,但睡眠质量仍差,夜间仍有发作,加照海穴,先于照海穴附近寻找最痛点,找到最痛点后针刺,深度约5mm,其余治法同前.此后1个月,患者坚持隔日行针灸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脐疗防治过敏性鼻炎的施术部位及刺激方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 探讨脐疗防治过敏性鼻炎的施术部位特性及刺激方法.认为脐的特殊解剖学特点是脐疗防治效应发挥的结构基础, 其全息胚特性和神阙穴与肺、脾、肾的经络联系及其扶阳培元、整体调节等功效特质, 在本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脐疗施术部位特点, 并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关键, 刺激方式以拔罐、艾灸或药物敷贴为主, 脐罐法多用闪罐或较长时间留罐法, 应达到一定量的刺激强度;脐灸法以艾条温和灸或灸盒灸较常用;敷脐法多选择温阳辛散药物, 可与脐灸法结合运用, 作用相得益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脐与脾胃相通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脐,穴名神阙,为先天的生命系统、全身重要的中枢.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脐部敷药或运用拔罐、艾灸、按摩、针刺、物理疗法等方法便会对全身系统产生巨大作用,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也称"脐疗法",是中医临床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脐与正经中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相通,进而同脏腑密切联系,脐为机体经气、脏腑气血汇聚之处,为人体阴阳气化的总枢.从经络理论、人体生理、病理表现上脐与脾胃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刺激脐部来"触动"中介机制的反应,调动机体自身的修复调节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及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胃痛、便秘、泄泻等脾胃系病症的目的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