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级医院医生参与县乡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整合的意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县域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的县级医院医生参与县乡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整合时的意愿,以进一步推动县乡人力资源整合的发展。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就影响县级医院医生参与县乡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整合的工作属性的选择设计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地级市4家医共体内县级医院的在岗医生为调查对象,于2021年11—12月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通过混合logit模型分析县级医院医生参与县乡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整合时对5类工作属性(工作单位、月收入、职称晋升所需年限、培训机会、担任中层及以上干部)的选择偏好、各工作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和边际支付意愿等。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县级医院医生参与县乡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整合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工作属性和水平偏好包括月收入、工作单位为县级医院、职称晋升需要7年、培训机会多( P<0.001)。5类工作属性中月收入的相对重要性最高,达到55.55%。 结论:县级医院医生参与县乡人力资源整合时最看重的是月收入,经济激励可提升其参与意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公立医院临床医生转诊偏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公立医院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转诊选择偏好,探讨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转诊的因素。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就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转诊选择偏好设计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河南省25家公立医院499名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于2023年2—3月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参数估计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转诊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病情、所在医院对该患者的诊疗能力、患者转诊意愿、手术或主要治疗是否已完成、医院或医保政策对患者转诊支持态度。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439份。医生更倾向于为病情波动的急危重症( β=0.81)、有较大风险以及有一定风险但总体可控( β=0.75, β=0.60)、明确表示转院( β=0.41)、手术或主要治疗未完成( β=0.66)、医院或医保政策支持( β=0.16)的患者进行转诊;不愿意为转诊态度不明确( β=-0.93)、医院或医保政策支持态度不明确( β=-0.23)的患者进行转诊( P<0.05)。 结论:患者病情、所在医院对患者的诊疗能力、手术或主要治疗是否已完成、患者转诊意愿对医生转诊偏好影响较大,医院或医保政策对患者转诊的支持态度对医生转诊偏好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偏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偏好情况。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就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偏好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宁波市和温州市的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在职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于2022年5—6月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通过混合logit回归分析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时,对服务收入、服务内容、服务距离、服务连续性和老年人居住状态的偏好情况。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420份。相较于50元/单,护理人员更偏好提供价格为150元/单( β=1.22, P<0.001)的护理服务;相较于专科护理服务,护理人员更偏好提供常规护理服务( β=0.86, P<0.001)与健康促进服务( β=0.86, P<0.05);相较于<5 km,护理人员不愿意为距离5~10 km和11~15 km的老年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β=-0.66, P<0.05; β=-0.95, P<0.001);相较于1~2次/月,护理人员更偏好不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 β=-0.70, P<0.05);相较于与家人同住,护理人员更愿意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β=1.21, P<0.001)。 结论:护理人员偏好为老年患者提供价格合理、内容为非专科护理、距离较近、非连续性(以低强度为参照)、有执业安全保障的"互联网+护理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际全科前沿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一篇最新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的文献在英格兰北部的两个全科诊所开展了实施干预的参与式行动效果的研究.干预措施结合了两种不同的参与做法:合作工作与患者参与小组(PPG)成员和工作人员举行外部协助的会议;和咨询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使用定制的离散选择实验(DCE).结果显示,在两种实践中,患者分别在PPG会议期间和通过使用DCE影响决策,导致定制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改进了行动计划.权力不对称问题通过参与性方法得到解决,澄清了PPG在决策中的作用,并通过更广泛的调查咨询解决了代表合法性问题(https://bjgp.org/content/74/745/e55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育龄期女性孕前保健服务模式选择偏好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育龄期女性孕前保健服务模式的选择偏好,为优化生育保障体系、提高育龄期女性孕前保健服务利用率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设计,采用文献综述和半结构化访谈,确立育龄期女性关注的 5 个孕前保健服务模式影响因素,即提供孕前检查医院等级、检查内容、提供形式、整合形式和检查地点距离.采用代表性抽样法,运用混合Logistics模型分析北京市育龄期女性孕前保健服务模式偏好及其异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有效样本 329 例.其中 84.8%的受访者年龄在 35 岁以下,74.8%为城市居民.偏好分析结果显示,育龄期女性更倾向于接受检查地点距离近(β=-0.636,P<0.01)、检查内容为 19 项基本检查+饮食运动心理指导(β=0.611,P<0.01)、可以提供上门指导(β=0.410,P<0.01)、能与婚前检查相结合(β=0.225,P<0.01)的孕前保健服务模式.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相比于城市女性更加倾向于选择可以提供上门指导和检查距离近的孕前保健服务;有过妊娠经历的女性更偏向选择检查内容包含基因检查的孕前保健服务.结论 北京市育龄期女性在选择孕前保健服务模式时最关注检查地点距离和检查内容.不同人口特征的育龄期女性对于孕前保健服务也存在不同的选择偏好.孕前检查应适应人群特征,缩短检查地点距离并推广饮食、运动和心理教育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试管婴儿治疗偏好属性及水平开发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本研究以试管婴儿治疗偏好研究为例详述其属性及水平确定的全过程,为国内离散选择实验(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DCE)研究属性及水平开发工作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检索试管婴儿治疗偏好相关文献,确定概念属性与访谈提纲;于2022 年7 月,招募 20 名相关患者与医生进行一对一访谈,根据访谈内容提取主要属性;邀请5 名专家,通过专家咨询明确属性及水平;开展预实验检验属性及水平的合理性.结果:通过文献回顾梳理12 篇相关文献,确定5 个概念属性;利用定性访谈提取8 个情景属性;借助专家咨询排除就诊距离、医生的态度和治疗连续性,并根据既往文献和开发原则为纳入的 5 个属性分配合理的水平范围;运用预实验最终确定5 个属性,分别为每周期就诊次数、副作用、每周期治疗费用、医患信息告知和临床妊娠率.结论:确定属性及水平是实施DCE的重要环节,但国内研究有限,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今后有必要制定相关手册或专家共识,逐步提高DCE研究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互联网+手法排乳"患者偏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究急性乳腺炎及缺乳患者对"互联网+手法排乳"的偏好及需求.方法 采用离散选择实验对急性乳腺炎、缺乳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互联网+手法排乳"偏好、支付意愿及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 97%患者愿意接受"互联网+手法排乳";患者更偏好费用为200元的服务.对于平台服务评价五星、上门护士工龄>10年、30 min上门、监管力度大、提供健康教育与随访、双人上门的服务,患者愿分别多付288.2元、151.7元、151.7元、125.2元、74.8元、62.6元、36.6元;不同服务属性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服务费用>护士资质>服务评价>上门速度>服务安全保障>医院/第3方监管力度>健康教育与随访.结论 急性乳腺炎及缺乳患者对"互联网+手法排乳"需求高涨,建议优化护理资源配置,推广落实"互联网+手法排乳",协助广大服务适用群体获取更多健康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离散选择实验在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运用离散选择实验(DCE)对卫生人员工作选择倾向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定农村及偏远地区吸引和留用卫生人员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且有效的依据.目的 对DCE应用于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2-4月,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与DCE应用于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相关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分析模型、选择项设置及研究结果等.结果 最终纳入 44 篇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 2000-2020 年.研究对象主要为在职卫生工作者、学生;纳入文献中,6 篇是标签式,其余为一般式;属性数量为 4~8 个;水平数量以 2~4 个居多(88.6%,39/44).高收入国家的研究中将全科医生团队合作、工作量作为工作属性;中低收入国家的研究中工作属性选择最多的是住房(21 次),其次是设施、药物等的配备(19 次)、学习/培训机会(16 次).各文献的工作属性均纳入了收入(工资).形成的工作属性框架包含 4 个层面:社会层面,包括医院规模、社会支持/尊重、身份确认(编制或成为永久员工);工作层面,包括工作地点、工作条件、工作量、工作(管理)氛围、团队合作、上级指导(针对基层卫生工作者);职业发展层面,包括晋升年限、培训(继续教育)机会、学术和研究机会;生活层面,包括收入、住房、交通、子女教育.分析模型运用最多的是Mixed Logit Model(19 次),其次是Conditional Logit Model(9 次)、Generalized Multinomial Logit Model(3 次).结论 该领域研究结果的异质性较大,难以得出统一结论.而且DCE在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相关研究十分有限,得到的证据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业偏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分析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业偏好,为我国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离散选择实验设计调查问卷,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开展调查.利用条件logit模型分析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对7个工作属性的偏好与未来是否选择疾控机构就业的关系.结果:纳入的7个工作属性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就业偏好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收入对其疾控机构就业偏好具有重要影响,非经济因素中博士研究生更关注工作地点以及住房.此外,是否愿意选择疾控机构就业的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偏好存在差异,愿意到疾控机构就业者更关注住房和子女教育条件(P<0.05).结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未来是否选择疾控机构就业主要受月收入、工作地点以及住房的影响.疾控机构应完善住房补贴、编制等激励措施,将薪酬体系改革完善与缩短晋升年限等非经济激励措施相结合,促进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未来选择疾控机构就业,减少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流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居民中医药服务利用偏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了解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偏好,为提高中医药服务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编制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于2023年1月至3月对山西省太原市、临汾市、阳泉市3个地级市居民展开调查.利用条件logit模型分析居民中医药服务利用偏好情况,并预测不同方案下居民的中医药服务利用意愿.结果 收集有效问卷635份.就医距离、医生类型、中医问诊时间、中医药服务项目情况和医保报销措施对居民中医药服务利用偏好均有影响(P<0.05).各属性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居民所看重的中医药服务属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就医距离(33.9%)、医生类型(32.6%)、医保报销措施(17.4%)、中医药服务项目情况(8.3%)和中医问诊时间(7.8%).其中,未患慢性病居民最看重的属性是就医距离(38.3%);而患慢性病居民最看重的属性是医生类型(34.0%),其次是医保报销措施(25.7%).以服务属性最低水平组合为基础,当就医距离由100min变为10 min时,居民中医药服务利用意愿提高53.69%.结论 就医距离是影响居民中医药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居民更青睐知名中医专家且对中医药服务利用多元化需求凸显,医保报销优惠政策能够促进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