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程序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根据不同护理干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50例)和观察组(程序性护理干预,5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使用《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评估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均有恢复,且观察组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各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采取程序性护理干预,具有改善消极心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降低并发症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的心理症状群分组特征及预测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状态症状群分组特征,并分析不同症状群特征的预测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171例采用PD-1单抗联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癌因性疲乏调查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癌症患者体力活动测定量表、心理痛苦温度计、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研。基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躯体疲乏、焦虑状况、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心理痛苦程度的测评结果拟合潜类别模型。对量表结果进行潜类别模型分析建立类别组模型,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疾病分期、分型、性格特点等,探索不同类别组间的预测指标。结果:依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疲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心理痛苦程度等症状群表现分为2种不同的类别,分别命名为高心理症状组占44.44%(76/171)和低心理症状组占55.56%(95/171)。低心理症状组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维度以及体力活动得分分别为(11.28 ± 5.62)、(17.57 ± 4.31)、(11.14 ± 3.27)、(14.83 ± 5.24)、(14.76 ± 4.03)、(88.61 ± 17.38),高于高心理症状组的(17.82 ± 4.43)、(10.76 ± 3.63)、(18.62 ± 6.06)、(9.34 ± 3.13)、(26.26 ± 3.23)、(58.04 ± 1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36~15.84,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格特点[外向型( OR=0.08,95% CI 0.03~0.23, P<0.05),中间型( OR=0.16,95% CI 0.08~0.33, P<0.05)],癌症患者体力活动( OR=0.91,95% CI 0.88~0.93, P<0.05)为预测区分高心理症状组的预测指标。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者在进行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症状群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在进行治疗期间根据不同的心理症状特征,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和护理关怀,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护理在程序性死亡分子-1抑制剂治疗肺癌中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护理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抑制剂治疗肺癌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接受PD-1抑制剂(卡瑞利珠)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分为对两组,每组50例。其中一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设置为对照组,另外一组采用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设置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和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发生率,利用健康调查简表(MOS SF-36)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抑郁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疲劳/乏力发生率及irA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OS 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护理有利于减轻NSCL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期间的疲劳/乏力发生率和irAE发生率,同时对改善生活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整体干预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的常规四肢骨折护理干预模式往往将重点放在避免术后肢体损伤和肢体功能恢复,忽视了患者的疼痛和负性心理影响,随着护理干预方式的进步,整体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模式,注重患者的连续性、规划性和程序性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护理需求充分考虑和满足,使患者在心理和生理各方面感受护理的舒适性受到重视[1].本文选取我院就诊的200例四肢创伤骨折手术患者,并分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整体性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D-1单抗免疫治疗黑色素瘤患者护理问题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使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单抗免疫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护理问题及需求,为后续构建干预方案、改善患者身心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PD-1单抗免疫治疗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根据Colaizzi 7步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生理(免疫不良反应带来的痛苦)、心理(焦虑、恐惧、癌症宿命论)、社会(经济负担重/知识缺乏/随访力度不够)3个层面的主题.结论:接受PD-1单抗免疫治疗黑色素瘤患者存在诸多护理问题,需要医护人员主动为患者提供专业知识、心理咨询、社会支持和延续性护理,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以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84例肺癌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的免疫不良反应及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治疗肺癌患者的免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1月,125例肺癌住院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总结免疫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时机、程度及其护理对策.结果 84例患者出现免疫不良反应.(1)发生率:不良反应为67%(84/125),其中37%(31/84)为皮肤毒性反应,35%(29/84)为甲状腺功能异常;(2)发生时机:43%(36/84)发生在化疗第1周期,38%(32/84)发生在化疗第2周期.(3)程度:G1、G2级反应(轻度、中度)分别为50%、42%(42/84、35/84).(4)不良反应转归:82%(69/84)顺利完成治疗;18%(15/84)停用PD-1抑制剂,10例免疫不良反应,5例癌症加重,其中肺毒性-肺炎和心脏毒性-心肌炎各1例患者死亡.(5)护理对策:加强评估和观察,及时给予对症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随访.结论 肺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67%出现免疫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主,发生在化疗第1、第2周期,以轻中度反应为主;79%为男性,77%只发生1种不良反应;警惕肺炎、心肌炎等严重/致死性不良反应的判断、观察和干预.护理上加强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随访,促进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模式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模式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收治的136例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PD-1/PD-L1抑制剂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积极情感体验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感受负担[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采用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SAS、SDS、SPB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HHI、FACT-L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NSCLC患者实施积极情感体验护理干预模式,能够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和自我感受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主观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免疫相关疲劳管理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免疫相关疲劳管理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半结构访谈、病例回顾、文献回顾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初步构建管理方案草案,对28名国内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汇总、修改,最终形成管理方案.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提出意见专家比率分别为82%和10%,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1,协调系数为0.110~0.454(P<0.05),第2轮函询各条目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为3.65~5.00分,最终形成包括3个一级条目(症状经历、症状管理策略、管理效果)、8个二级条目(筛查、评估、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延续护理、功能状态、生命质量)和47个三级条目的管理方案.结论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免疫相关疲劳管理方案条目清晰,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免疫相关疲劳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医护一体化管理对晚期鼻咽癌患者PD-1后线治疗后疲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对抗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call death protein 1,PD-1)PD-1后线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PD-1治疗一线全身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鼻咽癌(无法手术及放疗)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分为实验组(2018年1~12月)34例,对照组(2019年1-12月)34例.对照组给予由专科护士负责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生命质量指标.结果 管理前,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实验组癌因性疲乏得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实验组生命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管理能有效改善PD-1后线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疲乏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辅助治疗早期疲劳发展轨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已被用于多种晚期肿瘤的治疗中,该研究旨在识别恶性黑色素瘤术后PD-1抑制剂单药辅助治疗患者早期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于河南省某三级肿瘤医院和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癌症疲乏量表调查患者首次PD-1抑制剂治疗后1、2、3、4周后的疲乏现状,利用组基轨迹模型识别106例PD-1抑制剂单药辅助治疗患者早期疲劳症状发展轨迹,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早期疲劳症状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结果 识别出"疲劳缓解组"和"疲劳升高组"2种早期疲劳发展轨迹.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在肿瘤部位、自理能力、休息后是否缓解、伴有其他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个数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疲劳症状休息后缓解[RR=0.026,95%CI(0.004,0.179)]、不伴有其他免疫相关不良事件[RR=0.255,95%CI(0.181,0.361)]被归属为类型2"疲劳升高组"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PD-1抑制剂辅助治疗早期疲劳发展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护士应重视疲劳症状休息后不缓解、伴有其他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患者早期疲劳症状的评估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