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PCP)治疗合并高度近视(HM)的开角型青光眼(OA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CP治疗且术后随访≥1年的合并HM的OAG患者共28例(40眼),并将术中360°穿通顺利的26例(38眼)纳入分析。HM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6.00 D或眼轴长度>26 mm;手术成功率定义为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21 mmHg,其中术后3个月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均在上述范围者为条件成功,未使用降眼压药物者定义为完全成功。收集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术后眼压、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等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术后眼压和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Wald χ2检验获得检验结果,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 结果::共纳入26例(38眼)顺利接受PCP治疗的OAG合并HM患者,其中男17例(25眼),女9例(13眼)。术前年龄(35.0±14.6)岁,随访时长(20.7±11.7)个月。术前眼轴长度为25.7~35.6(28.7±2.6)mm,SE为(-7.78±3.71)D。眼压由术前(33.1±11.6)mmHg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16.6±3.4)mmHg(Wald χ2=15.52, P<0.001)、术后12个月的(16.2±3.6)mmHg(Wald χ2=20.07, P<0.001)。平均用药由术前3(3, 4)种下降至术后6个月0(0, 1)种(Wald χ2=1.48, P=0.002)、术后12个月0(0, 1)种(Wald χ2=9.87, P=0.001)。术后12个月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2%(35/38)、58%(22/38)。术后出现短暂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短暂性低眼压的分别为16、12、7眼,其中1眼发生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 结论::PCP治疗合并HM的OAG患者具有良好的中长期降眼压效果,且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各类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黏小管成形术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入选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且末次随访在未用药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分析患者的眼压分布特征。各类型青光眼的眼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04例(236眼),术前眼压为(33.4±12.1)mmHg,用药(2.7±1.2)种。术后末次随访时(6个月及以上)眼压为(13.9±3.3)mmHg。其中眼压分布在5~10 mmHg有37眼(15.7%),分布在>10~12 mmHg有43眼(18.2%),分布在>12~15 mmHg有78眼(33.1%),分布在>15~18 mmHg有56眼(23.7%),分布在>18~21 mmHg有22眼(9.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继发性青光眼(76眼)和先天性青光眼(45眼)的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3.9±3.2) (14.5±3.0) (14.0±3.3) (13.2±3.7)mmHg,各类型青光眼总体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11, P=0.289)。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青光眼的目标眼压达标率分别为82.4%、81.8%、36.8%。 结论::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平均眼压为14 mmHg,80%的早、中期以及1/3的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以达到目标眼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一种新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方式,其将Schlemm管扩张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相结合 [1],理论上不受患者房角及角膜状态约束,具有手术适应证广、非滤过泡依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2,3,4,5]。自2015年开展首例手术至今,目前单中心已成功实施900余例,在国内外发表15篇学术论文 [2,3,4,5,6]。2020年底,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光眼协作组通过多方探讨交流发布《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手术操作规范(2020)》,并成立了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课题组,目前该课题组已完成490余例手术,在全国范围内已有60余家单位在推广应用该手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具有良好的初步手术效果 [2,3,4,5],小样本远期疗效也较为稳定 [4],但大样本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与其他青光眼内引流手术一样,其也存在术后短暂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 [2,3,4,5],需临床医师关注并适时干预,尤其是术后短暂性高眼压的发生,给患者与临床医师都带来很大的心理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后短期高眼压的发生率及时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后短期高眼压发生率及时间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短期高眼压定义为术后1周至3个月眼压升高至21 mmHg(1 mmHg=0.133 kPa),并在随后的3个月内下降至21 mmHg以内且保持稳定。观察手术前后眼压、降眼压药物用药数量、短期高眼压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主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 结果:研究期间共277例(315只眼)患者行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其中299只眼(94.9%)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34只眼(10.8%)术后眼压持续升高,判定为手术失败,最终纳入234例(265只眼)患者,其中男性161例(184只眼)、女性73例(81只眼),年龄为42(26,54)岁,术前眼压为(37.7±11.1)mmHg,使用降眼压药物3(2,4)种。术后短期高眼压发生率为43.0%(114/26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育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后短期高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42.7%(35/82)、37.8%(17/45)、27.7%(13/47)和53.8%(49/91)。其中91.2%(104/114)术眼术后短期高眼压时间集中发生在术后第1~4周,88.6%(101/114)术眼眼压峰值发生在术后1~5周内,眼压峰值为(32.4±8.2)mmHg(21.3~54.8 mmHg)。69.3%(79/114)术眼术后高眼压持续时间≤4周。结论: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后短期高眼压的发生率可达40%以上,其中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发育性青光眼患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术后短期高眼压发生时间和峰值多出现在术后1~4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临床特征及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疗效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和采用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且行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虹膜外翻范围和位置、青光眼类型等临床特征,于术后1、3、6个月和1年随访,分析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前节和眼底情况、滤过泡形态、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超声活体显微镜检查结果等指标,总结手术效果。结果:纳入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患者6例(6只眼),均为单眼患病,左眼和右眼各3只;年龄为10.0(5.3,28.8)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术前眼压为(31.7±10.0)mmHg(1 mmHg=0.133 kPa),术前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2.0(2.0,3.2)种。6例患者虹膜外翻范围为270~360 °,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与虹膜外翻位置基本相同,房角关闭且房角粘连程度超过Schwalbe线。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眼压为(16.4±3.2)mmHg,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0.0(0.0,1.5)种;术后3个月眼压为(14.8±6.0)mmHg,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0.0(0.0,2.2)种;术后6个月眼压为(18.1±6.1)mmHg,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为0.0(0.0,0.5)种。其中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满1年,均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得到控制[(15.5±3.1)mmHg]。所有患者患眼手术部位均未见明显滤过泡形成。结论:先天性葡萄膜外翻继发性青光眼表现为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房角虹膜前粘连关闭范围与虹膜外翻范围存在对应关系,类型主要属于闭角型青光眼。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对其治疗的效果较好且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联合晶状体摘出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晶状体摘出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眼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联合晶状体摘出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34例(34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及视力、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术前眼压为(38.21±10.9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 d、1个月及6个月的眼压依次为(14.63±5.34)mmHg、(16.72±6.48)mmHg及(15.56±4.24)mmHg,术后均低于术前( t=8.35、8.52及8.46,均 P<0.001)。术后6个月:视力提高1行以上者25眼(73.53%),维持术前视力者5眼(14.71%),视力下降者4眼(11.76%);基本痊愈率为94.12%(32/34)、痊愈率为88.24%(30/34)。手术并发症包括前房积血7眼(20.59%)、浅前房3眼(8.82%)、滤过口阻塞2眼(5.88%)、一过性高眼压12眼(35.29%)。 结论: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联合晶状体摘出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短期降眼压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ARB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27岁,因"右眼视力渐降10余年,加重3个月,左眼胀痛1 d"于2021年5月11日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测得右眼裸眼视力(UCVA)光感,左眼UCVA 0.6。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右眼眼压4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4 mmHg。门诊房角镜检查示双眼房角关闭,建议患者入院治疗,暂予以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滴双眼及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患者于2021年5月18日以"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黄斑病变、双眼屈光不正"住院,入院追问患者既往史发现患者右眼既往有被玩具枪击中史,否认青光眼家族史。眼科查体:右眼UCVA光感,验光+1.25DS/-0.75DC×95°;左眼UCVA 0.6,验光+1.50DS/-0.50DC×20°,双眼视力均矫正无提高。右眼眼压25 mmHg,左眼眼压23 mmHg。右眼前房浅,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对光反射迟钝,视乳头色苍白,杯盘比(Cup to disk ratio,C/D)1.0,黄斑区金箔样反光,视网膜动静脉明显变细(见图1A);左眼前房浅,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正常,C/D约0.4,上下血管弓附近散在多处萎缩灶(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手术操作规范(2020)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梁切除术可以回归其内引流本质吗?
编辑人员丨2023/8/6
1968年Cairns设计小梁切除术的最初理念是希望房水经小梁切除断端流入Schlemm管而达到内引流降低眼压,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该手术大部分成功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滤过泡,目前普遍认为其属于外引流滤过性手术.历经50年的发展及改良,联合抗代谢药物使用和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已较为完美,一直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主流术式,但术后远期滤过泡瘢痕化仍是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的最大挑战.为减少此术式其它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聚焦于“非穿透性”抗青光眼手术,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诸多微创青光眼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逐渐兴起,虽然术后并发症较少,但降眼压幅度有限,且适应证窄.将黏小管成形术整合进小梁切除术中,可望让小梁切除术回归内引流本质,从而回避瘢痕化这一个难以战胜的自然愈合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应用的六个月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初步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温州眼视光医院接受国产眼科光纤导管进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方法 使用国产眼科光纤导管进行黏小管成形术,于角巩膜缘床开窗进入前房,使房水可以直接经巩膜瓣下进入Schlemm管断端开口,术中不使用抗代谢药物,术末紧密缝合巩膜瓣.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21 mmHg为条件成功,不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主要指标Schlemm管穿通率、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23眼(76.7%)完成了360.Schlemm管穿通.术前平均眼压(34.3±13.9)mmHg,术后1天、1周、1、3和6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5.0±9.7)mmHg、(17.3±8.8)mmHg、(15.6±3.7)mmHg、(13.9±6.1)mmHg和(13.4±3.3)mmHg (P<0.001);术前平均用药为(3.4±1.2)种,术后1天、1周、1、3和6个月的平均用药分别为(0.2±0.9)种、(0.5±0.9)种、(0.2±0.5)种、(0.1±0.2)种和(0.2±0.5)种(P<0.05).术后6个月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5.0%(19/20)和85.0%(17/20).4眼(18.2%)出现前房积血,其中1眼(4.5%)伴有一过性低眼压和Ⅰ级浅前房.术后6个月95%(19/20)在裂隙灯下未见明显滤过泡.9眼(40.9%)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结论 随访6个月的结果表明,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的Schlemm管穿通率约为四分之三.手术成功者6个月随访期间眼压明显下降,且滤过泡发生率低.但其远期疗效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