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眼视盘形态学变化与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研究发现,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眼部形态改变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密切,这些形态改变不仅是近视患者易患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同时也对此类患者病程进展有着一定影响。开角型青光眼是进行性、不可逆性的致盲性眼病,因此近视患者早期发现、确诊、病情进展时及时干预显得十分重要。现笔者回顾近年文献,在形态学变化上就近视与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诊断中包含"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2432例患者479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单纯RP 2364例4679只眼(97.2%,2364/2432),RP合并青光眼68例115只眼(2.80%,68/2432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对随访资料完整的40例RP合并青光眼患者67只眼进行分析,观察不同青光眼类型占比、logMAR BCVA、眼压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式和治疗后眼压控制情况。以治疗后眼压≤21 mm Hg (1 mm Hg=0.133 kPa)为眼压控制;>21 mm Hg为眼压未控制。结果:随访资料完整者40例67只眼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例7只眼(10.45%,7/67 ),闭角型青光眼(ACG)56例58只眼(86.57%,58/6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例4只眼(5.97%,4/67 );其中2例2只眼同时合并ACG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ACG 58只眼中,急性ACG 17只眼(25.37%,17/67 ),慢性ACG 21只眼(31.34%,21/67),可疑房角关闭2只眼(2.99%,2/67 ),晶状体脱位继发ACG 8只眼(11.94%,8/67),慢性ACG抗青光眼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移位5只眼(7.46%,5/67 ),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5只眼(7.46%,5/67 )。患眼logMAR BCVA 3.50、<3.50~>2.00、≤2.00~≥1.30、<1.30~>1.00、≤1.00~ 0.52、<0.52分别为9 (13.43%,9/67)、30 (44.78%,30/67)、7 (10.45%,7/67)、4 (5.97%,4/67)、11 (16.42%,11/67)、6 (8.96%,6/67)只眼,其对应平均眼压分别为(32.31±11.67)、(30.15± 14.85)、(28.17±13.19)、(31.50±17.25)、(18.71±8.85)、(14.12±4.25)mm Hg。67只眼中,行手术、单纯药物、周边虹膜激光打孔治疗分别为37 (55.22%,37/67)、18 (26.86%,18/67)、6 (8.96%,6/67)只眼;放弃治疗6只眼(8.96%,6/67 )。治疗后,眼压控制37只眼(55.22%,37/67 ),未控制19只眼(28.36%,19/67 ),失访11只眼(16.42%,11/67)。手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3只眼(8.11%,3/37),均为ACG患眼小梁切除手术后。结论:原发性RP患者青光眼发病率为2.80%,以ACG多见,常合并晶状体脱位或人工晶状体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和黄斑区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指标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应用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测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POAG组)28例(28只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1名(31只眼)。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视野检查等,并收集了一般信息。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测视盘旁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管密度。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OAG组内视野缺损半侧与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结果:POAG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布、年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和眼内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OAG组上、下半侧视野缺损者分别有19、9例。POAG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5.86%(34.92%~52.78%)、39.31%(32.55%~46.79%),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6.90%(51.69%~60.84%)、47.48%(37.95%~5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56,-5.86;均 P<0.01)。POAG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84.4(62.1~97.1)、76.4(60.3~92.5)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110.6(95.7~131.6)、98.1(84.0~109.2)μm; Z=-6.57,-6.36;均 P<0.01]。POAG组中视野缺损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4.12%(34.73%~53.20%)和36.81%(29.73%~47.82%),明显低于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血管密度[51.85%(38.64%~61.02%)、41.78%(33.93%~49.22%); Z=-4.62,-4.12;均 P<0.01]。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Z=-5.08,-4.95;均 P<0.01);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93.0(61.9~116.5)μm和86.3(67.2~98.2)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 Z=-5.15,-5.35;均 P<0.01);但二者间视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其中视野正常半侧对应区域的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也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提示POAG视网膜血管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在视功能改变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01-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O 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难治性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9岁。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后眼压反复升高5年,于2021年2月17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患者5年前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于外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良好,随访发现眼压升高,取出眼内硅油后眼压仍反复升高,最高时达50 mm Hg (1 mm Hg=0.133 kPa),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近两年右眼眼压在4联用药情况下仍不稳定。患者自幼双眼近视,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否认外伤史及其他用药史。眼部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2.50 DS→0.05,左眼BCVA-3.75 DS/-1.00 DC×80°→1.0。右眼、左眼分别为眼压32.0、19.2 mm Hg。除右眼晶状体混浊(图1A)外,双眼其余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苍白,杯盘比0.9;左眼视盘颜色淡,杯盘比0.5。双眼视网膜平伏,可见豹纹状眼底改变。右眼上方及颞下方周边视网膜可见大片萎缩灶、陈旧性激光斑,视盘血管成屈膝状改变(图1B );左眼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可见陈旧性激光斑。电脑视野检查,右眼上方视野缺损,累及中心,下方部分视野缺损(图1C);左眼未见明显视野缺损。房角镜检查,双眼房角全周开放,未见新生血管。眼部B型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眼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白内障;双眼屈光不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角膜内皮形态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角膜内皮形态学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PEX患者76例(76眼),PEXG患者82例(82眼),POAG患者64例(64眼)以及ARC患者76例(76眼)分别作为PEX组、PEXG组、POAG组及ARC组。收集各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型细胞比例(HEX)、变异系数(CV)、角膜中央厚度(CCT) (眼前节OCT)等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ARC组、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分别为(2 565±202)/mm 2、(2 286±178)/mm 2、(2 104±376)/mm 2、(2 206±206)/mm 2。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低于A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6、6.19、6.58,均 P<0.001);PEXG组ECD低于PEX组、PO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RC组相比,PEX组、PEXG组以及POAG组CV较高,HEX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EX组CCT与AR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XG组CCT较PEX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 P=0.02),较POAG组也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维吾尔族PEX患者ECD减少,PEXG患者CCT变薄,提示在对PEX、PEXG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更注意对角膜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旁视网膜劈裂的OCT分型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盘旁视网膜劈裂(PPRS)的特点,对其进行分型,并探讨不同类型PPRS的危险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青光眼门诊就诊的POAG患者101例。对受检者进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眼轴长度(AL)、眼底照相、视野及SD-OCT等检查。通过SD-OCT围绕Bruch膜开口(BMO)中心的放射状扫描图像判断是否存在PPRS,根据PPRS起源位置与BMO位置关系分为BMO外PPRS与BMO内PPRS 2个亚组,并观察是否存在玻璃体牵拉及筛板缺损。统计分析PPRS的检出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估PPRS的潜在危险因素。 结果::最终纳入POAG患者84例(155眼),检出PPRS 32例(44眼),检出率按眼计算为28.4%,其中BMO外PPRS 19眼(12.3%),BMO内PPRS 24眼(15.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发现,AL( OR=1.46, P=0.008)、玻璃体牵拉( OR=2.69, P=0.034)、筛板缺损( OR=9.75, P<0.001)是PP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玻璃体牵拉是发生BMO外PPR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88, P=0.004),筛板缺损是发生BMO内PPR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5.91, P<0.001)。 结论::POAG患者PPRS的发生主要与AL、玻璃体牵拉及筛板缺损有关。不同OCT分型的PPRS危险因素不同,玻璃体牵拉容易造成BMO以外的PPRS,筛板缺损容易造成BMO以内的PPR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中远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主要针对人群是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因其矫正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稳定性好、可逆性等优点,近年来被越来越多患者接受。其中,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植入术是近年来临床中主流术式。然而,该类手术虽可有效矫正高度近视,但患者高度近视眼部解剖特点并未随着PCPIOL手术得到改变,并且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例如高度近视相关开角型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等,一旦延误诊治,均可造成视功能损害。临床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误认为屈光手术可彻底治愈近视,因而忽视术后定期随访,给中远期眼健康带来隐患。本述评针对该类特殊人群术后中远期可能出现的眼部变化及并发症进行梳理,旨在强调科学规范且行之有效的PIOL植入术后中远期随访的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各类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黏小管成形术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入选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且末次随访在未用药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分析患者的眼压分布特征。各类型青光眼的眼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04例(236眼),术前眼压为(33.4±12.1)mmHg,用药(2.7±1.2)种。术后末次随访时(6个月及以上)眼压为(13.9±3.3)mmHg。其中眼压分布在5~10 mmHg有37眼(15.7%),分布在>10~12 mmHg有43眼(18.2%),分布在>12~15 mmHg有78眼(33.1%),分布在>15~18 mmHg有56眼(23.7%),分布在>18~21 mmHg有22眼(9.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继发性青光眼(76眼)和先天性青光眼(45眼)的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3.9±3.2) (14.5±3.0) (14.0±3.3) (13.2±3.7)mmHg,各类型青光眼总体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11, P=0.289)。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青光眼的目标眼压达标率分别为82.4%、81.8%、36.8%。 结论::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平均眼压为14 mmHg,80%的早、中期以及1/3的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以达到目标眼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房角粘连分离联合Phaco与单纯Phaco治疗小范围房角粘连的CPACG伴白内障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房角粘连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GSL)与单纯Phaco治疗周边虹膜前粘连(PAS)≤180°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haco-GSL和单纯Phaco的CPACG伴白内障患者40例52眼。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haco-GSL组22例29眼和单纯Phaco组18例23眼。于术前和术后1 d,1周,1、3、6、12、18个月分别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计算患者所用降眼压药物数量的变化,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和四面压陷式房角镜观察术眼PAS变化,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眼压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1.569, P=0.223),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7.762, P<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及以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各自组内术前值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术眼BCVA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1.996, P=0.172),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95.737, P<0.01),其中2个组术后6个月和18个月BCVA较各自组内术前值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术前比较,2个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haco-GSL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明显少于单纯Phaco组,2个组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术后6、12、1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比较,Phaco-GSL组术后各时间点PAS程度均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8个月,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PAS程度分别为45(0,90)°和100(90,140)°,术后各时间点Phaco-GSL组的PAS程度均低于单纯Pha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haco-GSL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2个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Phaco-GSL和单纯Phaco治疗PAS≤180° CPACG伴白内障能有效降低眼压并改善视力。Phaco-GSL能最大程度地开放粘连的房角,减少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严重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因POAG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缺乏对POAG病因、疗效及预后进行精准判定和可量化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检测方法,在眼科主要用于疾病的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过程,为临床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特征性代谢物。POAG是代谢组学技术应用较早的眼科疾病之一,研究者们利用非靶向、靶向和广泛靶向等代谢组学方法,依靠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技术平台,筛选出众多具有高度选择性、灵敏性、特异性的生物代谢物产物和生物标志物,并建立起代谢组学在POAG应用研究中用于追踪生物体各水平发生变化的系统和技术平台,为今后代谢组学在POAG临床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就代谢组学及其临床研究意义、基于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和POAG患者临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