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重症患者实施直升机救援的质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救援难度大、环境复杂特点突出,直升机救援是目前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有效救援方式,同时院间转运可以有效缩短转运时间,直接将患者送抵满足其治疗技术要求的医院,避免二次转运可能造成的病情贻误。但目前我国的直升机救援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类问题,期望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行严格的全程质量管理。该研究梳理了目前我国危重症患者直升机救援现状,并提出了一整套的危重症患者质量管理方案,包括基地建设、救援设备配备、救援人才选拔、救援体系建设、现场救援内容规范,以期为我国航空救援的发展提供参考,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闭环"急救体系在亚运会温州赛事保障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区域急救体系需要能够在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保持正常运行,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及时性,同时也担负着各类社会活动保障的重任。本文探讨"立体闭环"急救体系在亚运会温州赛事保障中的实践。方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分析和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基础上,研判温州赛区赛事特点,模拟城市道路和自然水域等环境下突发事件和医疗保障场景,针对医疗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了2年的持续演练和优化。结果:成功建立"立体闭环"急救体系,并圆满完成了保障工作。"立体闭环"急救体系具有分权组织结构和专业医疗组相结合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同时形成能够满足赛事需求的陆、海、空"三位一体"应急救援体系。通过人力与信息结合的方式,实现场馆医疗应急事件即时感知、即时评估、120即时转运、院内医疗团队即时到位的"四即时"。在急诊亚运保障组的组织下,通过院内诊疗的闭环,实现了医疗保障对象"全流程无感就医"。结论:"立体闭环"急救体系在亚运会温州赛事保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也为未来城市应急救援积累了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积极探索在紧急医学救援教学中应用实景沉浸式体验模拟教学模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2012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成开始,在过去10余年的时间,我国的卫生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共有40支国家级医疗应急队伍,包括32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5支中毒救治队伍、3支核辐射救治队伍 [1]。其中,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需求最大、建设最多、用途最广。总结以往医学救援的特点,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主要包含两个板块,一是主要是针对以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为代表的感染性疾病;另一个则聚焦于以"伤"为核心的重大灾难事故(安全事件)和严重创(烧、战)伤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1],多为由地震等自然灾害、生活和生产事故等造成。近年来,随着医学救援事件不断增多,我国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机遇和挑战共存。尤其在中国急诊急救步入3.0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创新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医学救援生力军,是目前急诊急救业内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探索实景沉浸式体验模拟教学模式在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训中的应用,最终提升综合救援能力,以适应不同的救援场景是十分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灾难应急知识横断面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灾难应急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52所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在线匿名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一般资料及护士灾难应急知识量表两部分,其中护士灾难应急知识量表包括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职能以及你所需承担的角色、检伤分类、沟通和联络、特殊护理及隔离去污、报告和获取重要资源、生物制剂6个维度,因各维度条目数不一,采用指标值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950份,护士灾难应急知识得分(147.5 ± 33.8)分(指标值73.75%),高于国内常模,处于中等水平;6个维度中,检伤分类知识得分(21.25 ± 5.55)分,指标值(85.00%)最高,生物制剂知识得分(10.21 ± 3.00)分,指标值(68.07%)最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学历、职称、工作岗位、是否参加过大型紧急事件救治、所获应急准备继续教育学分、身份是灾难应急知识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 t值为-4.107~12.376, P<0.01)。 结论:我国部分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对于灾难应急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总体知识水平不高,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不断完善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框架,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推行在理论教育基础上的模拟培训,鼓励参加大型救灾活动,提高护士灾难应急知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OVID-19疫情临床诊治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果的检验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淬炼的青年医师在抗疫实战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规范化培训培养出了临床技能过硬的住院医师。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规培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要加强突发事件下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强化灾难医学与新发传染病知识、规范消毒防护意识和能力。以此次疫情为教科书,革新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多管齐下,完善规培内容,提升医学人文素养,进一步增强规培学员岗位胜任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灾害医疗救援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灾害事件呈现出种类愈多,频度愈高,危害愈大的特点,中国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给医学救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行灾害医疗救援培训是提高医学救援能力的重要途径.灾害医疗救援实践性强,传统的培训方式、培训效果欠佳,虚拟现实技术因其沉浸性、交互性、可定制性、可重复性、可记录性以及实施的低成本,是灾害医疗救援培训最具有前景的技术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灾害医疗救援的特点和传统灾害医疗救援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阐明了灾害医疗救援培训的必要性以及其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优势,总结了现有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灾害医疗救援、应急培训平台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虚拟现实灾害医疗救援培训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苏州市 14 家三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 2022 年 4-5 月苏州市 14 家三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护士217名为调查对象,采用"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17 名发热门诊护士的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得分为 143.52±24.41 分.不同学历、是否参与过其他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灾等灾难或事故)应急救援、过去 5 年参加常见传染病或新发传染病培训次数及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次数的发热门诊护士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学历、应急演练频次、培训频次和救援经历为影响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 苏州市14家三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学历、应急演练频次、培训频次和救援经历的发热门诊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同,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采用区别化的考核标准以达最优的培训效果,从而提升护士应急事件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西部偏远山区输血救治保障体系建设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地广人稀,山高路险,沟壑纵横,地形条件复杂,医疗资源匮乏,综合交通薄弱[1] . 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西部偏远山区的输血医学技术发展相对迟滞,血液保障体系很不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批量产生的伤员将给当地的医疗救护体系带来严峻的考验,该区域紧急输血救援通道是否及时和畅通也将直接影响救治效能. 因此,在西部偏远山区因地制宜地构建比较健全的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应急供血体系,才能有效提升该区域的综合输血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大规模伤亡事件研究不应忽视应急压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造成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 casualty incidents,MCI),伤员数目与救治所需资源严重失衡[1].如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37.4万多人受伤,6.9万多人死亡,1.7万多人失踪[2].MCI伤亡分布、伤类和伤情复杂,致死率和致残率高[3].在中国,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能力是当前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国际社会也很早认识到,大规模灾难的国家医疗紧急应对及其应急准备的重要性[4].但从2006年美国卡特琳娜飓风到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灾害的应急救援结局表明,即使发达国家,其应急准备及紧急救援也并不令人满意.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国家医疗应急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还不能全面、全过程地有效满足未来突发事件应急的需求[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专业新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素养培训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自救互救素养教育培训提升护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应对能力的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9月集中军训的某高校护理专业大一新生152名,对其进行突发事件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判别能力及行为素养培训,并在培训前后进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 新生曾经历过灾害的人数占41%(62名),未接受过自救互救培训的人数占85%(90名).系统化滚动式培训后,大一护生自救互救素养总分(166.56±6.88)高于培训前(93.77±8.22)(t=-83.729,P<0.01);培训后,文科生较理科生、经历过灾害较未经历者、接受过灾难相关培训较未接受者分数提高明显(t值分别为-2.751,-3.504,5.788,P值均<0.05).培训后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判别能力、行为素养得分均高于培训前(t值分别为34.092,41.023,38.579,155.449,P值均<0.01).结论 高校、医院、社会应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素养教育,尤其应从低年级开始建立成熟完善的教育实践共同体,针对性开展系统多样的培训实践项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