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恶性外胚层间叶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外胚层间叶瘤(malignant ectomesenchymoma,ME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儿童MEM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MEM中男女各2例,年龄11个月至12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肿瘤由横纹肌肉瘤以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或分化的节细胞2类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胎性及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细胞结蛋白、MyoD1和Myogenin阳性,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1例(含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成分)FOXO1(13q14)基因重排,其伙伴基因为PAX3(2q36)。另1例测序发现BCOR-CCNB3基因融合。结论:MEM是由间叶组织和神经外胚层组织构成的多表型肉瘤,因神经源性成分容易被忽略,应多取材及免疫组织化学排查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锌对小鼠腭突融合期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腭裂发生相关Sp家族候选基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锌离子喂养孕鼠对其子代胚胎腭突融合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参与该过程的腭突组织之间锌指蛋白Sp家族相关差异候选基因,探索锌在腭裂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雌雄小鼠合笼,将144只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6只,按饲料的锌离子浓度不进行喂养,常锌组含锌30 mg/kg、缺锌组为Flanagan缺锌饲料(0 mg/kg)、低锌组含锌5 mg/kg、富锌组含锌100 mg/kg。HE染色观察ED14.5、ED16.5胎鼠腭部发育状况和形态学变化,PCNA染色观察ED14.5胎鼠腭胚突融合期细胞增殖情况,TUNEL染色观察ED14.5胎鼠腭胚突融合期细胞凋亡情况;通过mRNA表达谱芯片杂交技术,收集富锌组、常锌组、缺锌组腭突组织基因表达情况并相互比较组间差异表达,采用2倍表达差异倍数对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并分析锌指蛋白Sp家族基因表达是否有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ED14.5时,常锌组、富锌组、低锌组和缺锌组的腭裂发生率分别为8%(3/36)、2%(1/39)、29%(12/41)和39%(15/38)。ED14.5时的HE染色结果显示,常锌组左右腭突均已上抬,相互接触、贯通;缺锌组左右侧腭突仍位于舌体两侧垂直向下最终形成腭裂;低锌组左右侧腭突上抬但并未接触,最终形成腭裂;富锌组与常锌组无明显差异。ED14.5时,常锌组和富锌组的胎鼠腭突增殖细胞阳性率(80.29%±7.39%和87.69%±6.62%)均显著高于缺锌组(56.05%±16.13%)和低锌组(56.22%±9.61%)( t=4.32, P<0.05);缺锌组和低锌组胎鼠腭突细胞凋亡指数(38.80%±3.10%和28.80%±6.19%)均显著高于常锌组(16.80%±1.82%)( t=19.35, P<0.001; t=5.81, P<0.001)。富锌组与缺锌组的2倍差异表达基因为663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为513个,表达下调基因150个,并发现Sp5位于其中。qRT-PCR结果显示,与常锌组(2.22±0.36)相比,缺锌组的腭突组织中Sp5mRNA的表达水平(1.23±0.38)显著升高,富锌组(3.68±0.90)显著降低( P<0.05)。 结论:母鼠孕期缺锌可抑制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致使腭突形态变异,上抬动力减弱,且使腭中缝上皮细胞持续存在,最终形成腭裂。缺锌可致子代胚胎融合期Sp5表达升高,富锌对可致子代胚胎融合期Sp5表达下降,推测Sp5在调控缺锌导致腭裂腭突融合的过程中起负性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例Ⅰb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合并低钾血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了1例Ⅰb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sm, PHP)合并低钾血症的年轻女性患者,反复发作肢体无力伴双上肢搐搦,实验室检查示低血钙、高血磷、高甲状旁腺激素、低尿钙及低血钾;基因检测未发现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α刺激性活性肽(GNAS)及突触融合蛋白16(STX16)基因突变,存在溶质载体家族4成员A1(SLC4A1)基因母源性杂合突变,多重连接酶依赖性探针扩增检测(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提示GNAS反义转录本(GNAS-AS)、非编码外显子(GNAS-A/B)、超大片段(extra-large Gsα variant, GNAS-XLsα)甲基化缺失,神经内分泌蛋白55(neuroendocrine secretory protein 55, NESP55)过度甲基化。通过分析该患者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帮助提高对Ⅰb型PHP的认识和诊治,对合并低钾血症的原因进行解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号染色体三体及特纳综合征嵌合体合并多发性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12岁,因"持续发热伴阵咳1周"于2017年6月25日入院。入院前当地医院检查:白细胞16. 9×10 9/L,中性粒细胞71.1%,超敏C反应蛋白233. 2 mg/L,胸部X线检查提示左下肺感染性病变,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未见好转。遂来武汉儿童医院就诊,门诊以"肺炎"收入院。追问病史:入院前1 d患儿出现呕吐3次,平时身体欠佳,近2年反复发热,偶有腹痛。患儿出生6个月后每年多次因不同部位肺炎入院治疗,期间反复出现扁桃体化脓性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可见身高为134 cm(低于同龄人第三百分位),发育欠佳,智力一般,反应稍迟钝。面部可见散发黑色素痣,前额突出,眼距增宽,双内眦赘皮,鼻翼宽大,唇厚,双耳呈低位耳,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右手为通贯掌,左侧第五指不能并拢,右侧中指末端指节呈屈曲挛缩状,左足第四趾呈轻度外翻畸形,双侧足底跖纹加深,足底见散发黑色素痣。腹部体格检查见腹部平坦,腹肌软,肝脏触诊肋下平脐,脐周有深压痛,反跳痛阴性,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移动性阴性,肠鸣音正常3次/min。入院后完善检查,白细胞29. 21×10 9/L(正常值范围为3. 85~10. 00×10 9/L),中性粒细胞24. 96×10 9/L(正常值1.08~5.80×10 9/L),内见中毒颗粒伴核左移,超敏C反应蛋白230 mg/L(正常值0~3 mg/L),总胆红素24. 9 μmol/L(正常值2~19 μmol/L ),直接胆红素11. 0 μmol/L(正常值0~ 6.8 μmol/L ),白蛋白28.5 g/L(正常值39~53 g/L),前白蛋白11. 3 mg/L(正常值170~420 mg/L)。胸部及腹盆CT检查提示左肺下叶肺炎,肝脏增大,肋下6 cm,腹腔内部分肠管肠壁稍增厚。所见胸腰段脊柱T 12至L 3椎体边缘毛糙,L 5椎体边缘缺损,T 12和L 1部分融合,L 2/3椎间隙缩小(图1A)。患儿入院后按肺炎行抗感染治疗,感染指标控制不佳,入院后第五天患儿再次呕吐并诉腹痛,完善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中下腹部局部肠管扩张,肠壁黏膜下水肿(图1B、1C),腹部X线检查提示高位不全性肠梗阻。完善头颅CT检查提示枕大池增大,双侧侧脑室体部平行分离,前纵裂较深,多考虑为胼胝体发育不良(图2)。腹部体格检查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结肠多处坏死(图3A~3C),回盲部至距末端回肠30 cm小肠共有5处肠坏死,最大直径约为0. 5 cm,大网膜包裹好。结肠共有5处肠坏死,大小为3 cm×4 cm,分别位于升结肠(1处),横结肠(2处),降结肠上端(1处),乙状结肠(1处)。横结肠2处坏死及降结肠坏死与空肠近端粘连严重,近端空肠扩张严重,直径约为8 cm,肠管增厚,水肿严重,可见4处少许浆肌层撕裂。行坏死结肠切除+肠粘连松解+肠修补+回肠造口+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阑尾淋巴组织增生,阑尾系膜炎及周围炎;肠壁坏死以及慢性炎症,小血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图4A、4B)。术后予以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黄疸指数高:总胆红素70.8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 000 U/L(正常值7~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0 U/L(正常值10~40 U/L),予以护肝治疗。同时请多学科会诊,多学科会诊讨论考虑基因染色体疾病可能,完善染色体核型检查。术后第三天伤口感染,全层裂开(图5A),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9. 5℃,结合伤口分泌物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为丁胺卡那、利奈唑胺,加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40 mg抗炎,感染控制后出院。后续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提示:45X/47,XX,+8 (14%/86%),为8号染色体三体合并特纳综合征嵌合体核型。8个月后患儿情况好转,家长要求关闭回肠造瘘口,于本院行回肠造口闭合术,感染指标控制后出院。1年后患儿因伤口感染及腹壁瘘多次入院,予以换药清创、抗感染,嘱家属注意护理伤口(图5B)。后患儿腹壁伤口感染逐渐好转,自行在家护理,腹壁伤口形成瘢痕,肠壁瘘口突出腹壁,携瘘口生活(图5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力蛋白重链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α-突触核蛋白自噬性降解的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干扰或过表达动力蛋白重链(dynein heavy chain,Dynhc)基因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的自噬溶酶体途径(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ALP)降解机制。方法:按实验要求将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PD组、Dynhc干扰组、Dynhc过表达组、Dynhc干扰+雷帕霉素组。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Dynhc、α-突触核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 light chain 3,LC3)、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LAMP2)、微管蛋白、动力蛋白激活蛋白p150、驱动蛋白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调亡水平;免疫共聚焦镜观察微管蛋白结构以及LC3与LAMP的共定位情况。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5组细胞α-突触核蛋白、自噬标记蛋白、微管及微管相关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D组Dynhc、α-突触核蛋白、LC3、LAMP2、p150、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Dynhc干扰组Dynhc、LAMP2、微管蛋白、p15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PD组(均 P<0.05),α-突触核蛋白、LC3、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PD组(均 P<0.05);Dynhc过表达组α-突触核蛋白、LC3、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PD组(均 P<0.05),Dynhc、LAMP2、p150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D组(均 P<0.05);Dynhc干扰+雷帕霉素组LC3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ynhc干扰组( P<0.05),Dynhc、α-突触核蛋白、LAMP2、微管蛋白、p150、KIF5B的蛋白表达水平与Dynhc干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PD组细胞凋亡水平提高[(12.77±1.66)%,(7.64±1.45)%],微管形态不变,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较多;与PD组比,Dynhc干扰组细胞凋亡水平[(18.45±1.91)%]提高,微管形态稀疏,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较少;与PD组比,Dynhc过表达组细胞凋亡水平[(9.95±1.56)%]降低,微管结构无明显改变,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较多;与Dynhc干扰组比,Dynhc干扰+雷帕霉素组细胞凋亡水平[(19.05±2.46)%]、微管形态、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无明显改变。 结论:Dynhc可以提高细胞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功能,并通过增加α-突触核蛋白降解以及维持微管结构完整使细胞凋亡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s,GNET)的临床、组织学、超微结构、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2022年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诊断为恶性GNET病例3例。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并随访患者。结果: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肿瘤分别发生于回肠、降结肠和直肠。肿瘤最大径2~4 cm,包膜不完整,切面实性、灰白质韧。镜下大多数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局部上皮样,具有弱嗜酸性或透明胞质,呈实性片状或巢状分布,或假腺泡状排列。电镜观察显示神经内分泌分化,未见黑色素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呈S-100蛋白、SOX10、CD56、突触素和波形蛋白弥漫阳性,而黑色素标志物HMB45和Melan A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显示EWSR1基因重排。1例进行二代基因测序,检测到EWSR1-ATF1基因融合。患者分别随访6个月、3年及5年,复查均提示肺或肝转移,其中1例死亡。结论:恶性GNE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恶性间叶组织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需与具有类似形态和免疫表型的胃肠道肿瘤鉴别,尤其是透明细胞肉瘤及黑色素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FGFR1重排髓系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56岁,因"发热半个月,腹胀7 d"于2019年5月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否认皮肤瘙痒,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既往糖尿病病史8年,血糖控制可;有土霉素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已戒20年),饮酒史30年;近期无旅游史,无不洁饮食,未食用生冷海鲜食物。查体:ECOG评分3分,一般状态差,无贫血貌,皮肤及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压痛阴性,双肺底呼吸音弱,心脏查体无明显异常,腹部膨隆,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66.6×10 9/L,嗜酸性粒细胞22.25%(14.82×10 9/L),HGB 158 g/L,PLT 20×10 9/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9 U/L,谷草转氨酶48 U/L,总胆红素73 μmol/L,直接胆红素39 μmol/L,白蛋白26 g/L;呼吸道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降钙素原(PCT)等感染相关检验阴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阴性。浅表淋巴结超声可见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1.3 cm×0.6 cm,皮髓结构尚清)。CT示"双侧胸腔及腹腔中等量积液,肝脏脾脏不大,腹主动脉旁、腹腔内见多发淋巴结影(0.4~1.4 cm)"。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比例增高(0.175),嗜酸细胞比例明显增高(0.325),其中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占0.065,粒细胞颗粒明显增多;红系增生活跃;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形态正常。骨髓活检病理: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增高,幼稚细胞易见,嗜酸细胞多见,网状纤维染色MF-2级灶性。骨髓免疫分型: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4.52%,主要表达CD34 str、CD33、HLA-DR、CD123、CD7、CD11b dim、CD2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占28.1%)。髓系/淋系肿瘤融合基因筛查:BCR-ABL1等32种融合基因阴性。二代基因测序未检出RUNX1、DNMT3A、TET2等111种髓系/淋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FGFR1基因重排占94.5%(图1),PDGFRα、PDGFRβ及JAK2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7,t(8;13)(p11.2;q12),+der(13)t(8;13)(p11.2;q12)(?)[18]/46,XY, t(8;13)(p11.2;q12)[2]。RT-PCR及直接测序证实ZMYM2-FGFR1融合基因阳性。临床诊断: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FGFR1重排的髓系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心脏滑膜肉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滑膜肉瘤(primary cardiac synovial sarcoma,PC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2023年诊断的5例PCSS,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参数,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二代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16~51岁(中位年龄30岁);2例位于心包,2例位于右心室,1例位于左心室。4例获得随访资料,4例患者分别于确诊后3、7、13和26个月死亡。肿瘤最大径6.0~14.0 cm(平均10.0 cm)。镜下检查3例为单相型,2例为双相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所有病例均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波形蛋白、bcl-2和CD56;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SS18-SSX、SOX2、TLE1、CD99、突触素、Calretinin和Calponin。5例均行FISH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SS18基因出现断裂易位。二代测序检测显示3例存在SS18-SSX基因融合:1例为SS18-SSX1;2例为SS18-SSX2。结论:PCS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心脏恶性肿瘤。在掌握临床病史和组织学特征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综合分析,才能作出PCSS的准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ex3c基因敲除对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及线粒体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秀丽隐杆线虫肌肉表达物3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uscle excess, Mex3c)基因敲除对胚胎神经管发育及其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型,根据鉴定结果将雌鼠分为Mex3c +/+(WT组)与Mex3c -/-(KO组),按随机数字表法每组选取10只,另选鉴定好的Mex3c +/+雄鼠10只用于繁殖,获取第14. 5 d胚胎。HE染色观察胚胎神经管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estin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胚胎神经管及其线粒体的超微结构,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荧光素酶法测定线粒体ATP含量;Tunel染色检测胚胎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测定的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nestin蛋白、Bax蛋白、Bcl-2蛋白、tunel阳性细胞数均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两样本 t检验。 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KO组胚胎神经管的神经细胞密度较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WT组及KO组nes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 40±0. 61和11. 84±0. 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WT组及KO组nes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 84± 0. 35和0. 65±0. 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透射电镜下可见两组神经管中神经元细胞突触前、后膜均清晰,但KO组突触间隙消失有一定程度融合,神经管发育具有明显的缺陷;而KO组胚胎神经管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断裂、模糊甚至消失。JC-1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KO组线粒体膜电位为32 939. 00±1173. 35较WT组的45 133. 67±3799. 31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ATP含量检测显示,KO组(0. 48±0. 35 )μmol/L较WT组(0. 65±0. 36)μmol/L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KO组tunel阳性细胞数(88. 33±14. 57)个比WT组(46. 67±6. 80)个明显增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比值结果显示,KO组1. 44±0. 12高于WT组0. 90±0. 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结论:Mex3c基因敲除会引起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障碍及线粒体凋亡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