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触结合蛋白家族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家族通常被认为在神经元突触相关Ca2+信号介导的突触间膜融合事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已明确人类一共有17种不同亚型的突触结合蛋白,大多数突触结合蛋白作为钙离子传感器的作用也已经被揭示,其中Syt 1、2、7、9这四种蛋白均与突触膜融合事件有密切联系,并且参与构成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NARE)蛋白与SM(Sec1/Munc18)蛋白构成的复合物,与其相关的研究最为深入.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神经细胞的功能,包括信号传递、突触释放、递质调节等,都依赖于突触结合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调节.该综述旨在总结突触结合蛋白部分生理作用以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提供其相互关联,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杨梅素调控ERK1/2/GSK-3β信号通路保护SH-SY5Y细胞对抗Aβ寡聚体诱导的突触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杨梅素在SH-SY5Y细胞对抗Aβ寡聚体诱导的突触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检测细胞活性,施加杨梅素5,10和20 μmol·L-1预处理SH-SY5Y细胞24h之后,Aβ1-42寡聚体 10 μmol·L-1 孵育 48 h,并设立对照组.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突触前蛋白(SNAP25和snaptophysin)和突触后蛋白(PSD95);磷酸化tau蛋白(p-tau)和总tau蛋白(t-tau);p-ERK和t-ERK、p-GSK-3β和t-GSK-3β蛋白;线粒体分裂蛋白(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融合蛋白[丝裂蛋白1(Mfn1)和Mfn2].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和活性氧产生,免疫荧光法检测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和4-HNE变化.结果 ①Aβ1-42寡聚体处理组与杨梅素预处理组对比,其p-tau/t-tau(Taus396/Tau5)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了43%(P=0.0328).②Aβ1-42的施加降低了突触前蛋白SNAP25(32%)、突触素snaptophysin(23%)和突触后蛋白PSD95(17%)的相对表达量(P=0.0146).杨梅素预处理可逆转上述指标变化.③ 杨梅素可抑制SH-SY5Y细胞中Aβ1-42寡聚体诱导的ERK1/2和GSK-3β通路磷酸化(P=0.0002,P=0.0253).④ 杨梅素可恢复SH-SY5Y细胞中Aβ1-42诱导的线粒体融合蛋白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的磷酸化(P<0.05).⑤ 杨梅素阻断了Aβ1-42 寡聚体诱导的SH-SY5Y细胞中ROS产生和DNA损伤(P<0.01).结论 杨梅素可抑制Aβ1-42寡聚体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突触前和突触后蛋白的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反应,并且上述保护作用经GSK-3β和ERK1/2信号通路介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无脑回-巨脑回畸形伴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脑回-巨脑回畸形伴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预后及潜在的遗传因素,并分析相关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至2016年12月65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伴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利用基因二代测序技术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结果 65例患儿中单纯无脑回畸形17例(26.1%),单纯巨脑回畸形34例(52.3%),巨脑回畸形并无脑回畸形14例(21.6%).65例患儿伴婴儿痉挛症13例(20.0%),伴大田原综合征9例(13.8%),伴早期肌阵挛脑病3例(4.6%),伴非综合征类早发性癫痫脑病40例(61.6%).6例伴运动障碍(6/65例,9.2%),其中3例表现为肌张力不全,2例为震颤,1例为舞蹈手足徐动症.脑电图表现严重异常,40例为大量多灶性放电.头颅影像学提示单纯巨脑回畸形比例最高(34/65例,52.3%).单纯巨脑回畸形以局限性大脑皮质受累多见(25/34例,73.5%),其中额顶叶受累最多(11/25例,44.0%).61例行拷贝数变异检测和WES分析,发现拷贝数变异1例;2例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1B亚单位1(LIS1/PAFAH1B1)基因突变;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1(STXBP1)基因、Aristaless相关同接源序列(ARX)基因、动力蛋白细胞质1重链1(DYNC1H1)基因突变各1例.随访1~8年[(3.5±1.4)年],20例癫痫发作控制,45例未控制.结论 无脑回-巨脑回畸形伴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以伴婴儿痉挛症、非综合征类早发性癫痫脑病多见,少数合并运动障碍.脑电图多为大量多灶性放电.头颅影像学提示单纯巨脑回畸形居多,以额顶叶受累最多.常见致病基因为LIS1/PAFAH1 B1、STXBP1、ARX.基因突变可同时导致脑回畸形和早发性癫痫脑病共同临床表型,遗传学因素在脑发育畸形伴癫痫患儿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肥大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 MCL)又称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在我国罕见.本文报道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发MCL的病例,供临床参考.1 病例资料患者,男,20岁,乙型肝炎病毒携带10余年,常年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患者幼年时皮肤有湿疹,无明显皮肤瘙痒;既往有抑郁症和胶质瘤(未治疗)病史.因咳嗽伴发热10 d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下无出血、结节等,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余均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9.24×109/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计数59×109/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250.00 IU/mL.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常细胞约占24%.骨髓检查: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比例减低,异常细胞增多(约占61%),细胞胞体中等,胞浆量较丰富,可见嗜碱性胞浆颗粒,核圆形、椭圆形或分瓣状,见图1.细胞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部分呈弱阳性,特异性酯酶染色大部分阴性.骨髓活检镜下所见:苏木精-伊红染色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90%),异常细胞增生(约40%),胞体大,胞浆丰富,胞核圆形或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粒红系各阶段细胞可见,均以中幼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量大致正常,网状纤维染色(MF-1级),见图2.免疫组化:CD25-、CD2-、CD30-、CD3-、CD20-、CD117+、类胰蛋白酶+,见图3.免疫分型:异常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的39.01%,表达CD33、CD4、CD117、CD13、CD9,部分表达CD10,弱表达CD11c,不表达CD34、CD7、CD38、CD15、CD11b、CD64、CD123、CD22、CD5、CD2、CD20、CD19、CD14、CD36、TDT、cCD79a、cCD3、mCD3、CD56、髓过氧化物酶、人白细胞DR抗原、CD25、溶菌酶.骨髓融合基因分型(DNA测序)示C-KIT(8号外显子)基因突变阴性,且C-KIT(17号外显子)基因突变也为阴性,见图4.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2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苯并(a)芘通过降低突触融合蛋白17和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表达阻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噬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aP)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自噬的机制.方法 HUVEC经BaP(2.5、5、10μmol/L)处理24h后,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吖啶橙染色和单丹磺酰尸胺染色等技术方法,检测自噬体及其内容物降解、目标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5(Atg5)、Atg7、Atg12、组织蛋白酶B(CTSB)、组织蛋白酶D(CTSD)、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LAMP2)表达、溶酶体数量与功能,及相关上游关键调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转录因子EB(TFEB)磷酸化水平.结果 BaP暴露组HUVEC内,检测结果显示:(1) LC3 puncta水平、LC3Ⅱ/LC3 Ⅰ比率增加,自噬起始关键蛋白(Beclin-1、Atg5、Atg7、Atg12)表达升高,Akt蛋白磷酸化则明显降低;(2) p62 puncta和p6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3)溶酶体数量增加,并伴随着溶酶体特征性水解酶(CTSB、CTSD)表达升高,相应地ERK、TFEB磷酸化水平增加;(4)调控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关键蛋白STX17与LAMP2降低.结论 BaP通过降低STX17与LAMP2表达水平,阻抑了HUVEC正常的自噬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突触融合蛋白17改善Aβ31-35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死亡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突触融合蛋白17(syntaxin17,STX17)在Aβ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WGCNA方法选取与阿尔茨海默病显著相关的基因,与自噬基因库和SNARE家族基因取交集筛选关键基因;C57BL/6小鼠海马组织中注射浓度为1 g/L的Aβ31-35和使用终浓度为5 μmol/L Aβ31-35处理HT22海马神经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TX17、LC3 Ⅱ、P62的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Aβ31-35处理的HT22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慢病毒介导HT22海马神经细胞STX17过表达后,Western blot检测Aβ31-35处理后LC3 Ⅱ、P6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阿尔茨海默病显著相关的Salmon和Black模块分别与自噬基因库和SNARE亚家族取交集获取关键基因STX17.与对照组比较,经Aβ31-35处理后,HT22细胞细胞存活率[(81.81±11.65)%]明显下降(P<0.05),小鼠海马组织和HT22细胞中STX17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LC3 Ⅱ和P6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慢病毒介导HT22海马神经细胞STX17过表达后,显著逆转Aβ31-35诱导的LC3 Ⅱ、P62的蛋白表达上调(P<0.05),并改善Aβ31-35诱导的HT22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下降[(101.91±13.81)%vs(79.21±8.75)%,P<0.05].结论 STX17通过促进自噬来改善Aβ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DENV-2对HUVECs自噬小体形成和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及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登革2型病毒(DENV-2)对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自噬小体形成、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及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影响.方法 于DENV-2感染HUVECs 36 h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U-VECs中自噬小体形成情况;于DENV-2感染HUVECs 12、24、36及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表达水平;于DENV-2感染2、4、6、8、10、12、18、24、30、36及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自噬选择性底物p62蛋白表达水平;于DENV-2感染后24、36及48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UVECs中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突触体相关蛋白29(SNAP29)、囊泡相关膜蛋白8(VAMP8)的表达水平;采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red)染色法观察DENV感染后HUVECs内溶酶体的pH变化;DENV-2感染HUVECs 24、36及48 h给予自噬抑制剂CQ处理或不处理的HUVECs中LC3-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DENV-2感染可诱导自噬小体的形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V感染后12、24、36及48 h时LC3-Ⅱ表达显著增高(P<0.05);p62表达水平在感染早中期无明显变化,30 h后显著增高(P<0.05),36 h到达峰值;DENV-2感染后各时间点STX17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感染24 h时,SNAP29、VAMP8蛋白水平增高(P<0.05),但随后36 h和48h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Lysotracker red染色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NV-2感染阻碍了溶酶体正常酸化.结论 DENV-2感染可激活HUVEC自噬,诱导自噬小体的形成,但DENV-2阻碍了自噬-溶酶体融合,抑制溶酶体正常酸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突触融合蛋白17通过调节自噬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中淀粉样物质沉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对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中自噬和淀粉样物质沉积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慢病毒介导HT22细胞内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STX17过表达,RT-qPCR检测慢病毒感染后各组细胞中APP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I(LC3-II)及STX17的mRNA表达情况.刚果红染色观察HT22细胞中淀粉样物质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II和P62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细胞中STX17定位,以及LC3-II定位和斑点数量.结果:HT22细胞成功过表达APP后,淀粉样物质沉积增多,STX17表达下降,STX17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内,LC3-II和P62表达明显增多.过表达STX17后,LC3-II和P62表达下降,淀粉样物质沉积减少.结论:STX17通过调节自噬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物质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