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粒和端粒酶相关基因标志物与纤维化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纤维化性肺疾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异质性弥漫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是终末期纤维化性肺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之一。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代表性的纤维化性肺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与衰老相关。端粒是细胞染色体末端的帽状结构,端粒长度缩短时,细胞会发生衰老或凋亡。端粒酶是维持端粒长度、遗传稳定性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和端粒酶基因突变与纤维化性肺疾病发病及预后有关。我们旨在综述端粒、端粒酶相关基因标志物与IPF及其他纤维化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还原叶酸载体(RFC1)在结直肠中的表达、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还原叶酸载体(RFC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集(TCGA)数据库中分析RFC1基因在多种实体肿瘤及CRC中的表达情况。采用检索相互作用基因的搜索工具(STRING)建立RFC1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比较RFC1高、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差异。使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肿瘤学(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分析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RFC1的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及其表达部位。结果:RFC1 mRNA在各种人类实体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并不明显。在CRC组织中,RFC1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RFC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分期无关。RFC1蛋白间的相互联系指数为119,平均蛋白间区域聚类系数为0.836,RFC1及其相互作用基因间存在明显的蛋白网络富集( P<0.05)。RFC1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于DNA复制、半保守复制维持端粒活性、DNA代谢过程、无差错翻译合成、参与DNA修复的DNA合成等;细胞成分主要富集于复制叉、染色体、核质、DNA复制因子C复合物、Ctf18类RFC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DNA结合核酸结合、DNA结合受损、DNA活性、催化活性等。对于KEGG信号通路,RFC1主要富集于DNA复制、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和恶性肿瘤发生等。RFC1高表达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其中两者在总生存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FC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阳性表达呈现黄褐色颗粒状,均匀分布于细胞内,且在结直肠癌组织中RFC1大多为高或中表达,而在正常肠上皮中低表达。 结论:RFC1在CRC组织中表达升高,其高表达与CRC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有关。RFC1可作为CRC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物,并可能成为CRC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胞衰老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我国主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疾病。目前AM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各种应激下,细胞衰老被激活,端粒缩短、线粒体功能障碍、DNA损伤等,并释放多种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细胞衰老通过多种途径与AMD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促进慢性炎症和AMD的发生和发展。氧化应激、脂褐素、β-淀粉样蛋白、膜攻击复合物等相关的发病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干扰素刺激因子通路是早期AM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信号通路,为AMD的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目前选择性靶向诱导衰老细胞凋亡的抗衰老药物在AMD的治疗中表现出巨大潜能,新技术与细胞衰老的结合可以为AMD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通过抗细胞衰老途径干预AMD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su72磷酸酶缺失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交叉
编辑人员丨2024/7/13
Ssu72 磷酸酶是酵母裂解/多聚腺苷化因子(cleavage/polyadenylation factor,CPF)复合物的组成成分,可以催化RNA聚合酶Ⅱ的C末端结构域(C-terminal domain,CTD)S5-P、S7-P的去磷酸化.后又有研究指出Ssu72磷酸酶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凝聚力的调控.为进一步明确Ssu72 磷酸酶是否会影响裂殖酵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着丝粒、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微管蛋白 Atb2,并在荧光显微镜下实时观察 ssu72?细胞的整个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过程.结果表明,ssu72?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后期发生纺锤体交叉,并且这种纺锤体的交叉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孢子排布缺陷模式.本研究为高等生物中磷酸酶Ssu72 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RBL-2H3细胞和ICR小鼠过敏与类过敏叠加模型评价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过敏与类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建立过敏和类过敏叠加的RBL-2H3细胞和ICR小鼠动物模型,对注射用血塞通(冻干)(XST)的过敏与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研究.方法 体外以RBL-2H3细胞的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和组胺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抗二硝基苯单克隆抗体(DNP-IgE)、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剂量及与C48/80(30 μg·mL-1)作用的最佳时间,筛选过敏和类过敏叠加模型的阳性条件,随后考察XST(4、8、16mg·mL-1)对细胞活力及与DNP-IgE/BSA叠加后对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体内以ICR小鼠为实验对象,以(类)过敏反应症状分值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5-羟色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卵蛋白(OVA,2.5、5.0、10.0 mg·kg-1)、C48/80(1、2、4 mg·kg-1)过敏-类过敏模型阳性条件,最后对XST(60、120、240 mg·kg-1)的致敏性及是否会产生过敏、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最终确定400 ng·mL-1的 DNP-IgE致敏后用50 ng·mL-1的DNP-BSA激发的同时与C48/80共同作用30 min作为过敏与类过敏叠加阳性组;16mg·mL-1的XST与DNP-IgE/BSA联合叠加时,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均促进组胺和β-Hex的释放(P<0.01).体内小鼠实验中5、10mg·kg-1的OVA均会使小鼠体内IgE显著升高,依据过敏样反应分值和小鼠血浆内组胺、VEGF-A和SC5b-9含量最终确定5 mg·kg-1 OVA与1 mg·kg-1 C48/80建立叠加模型,耳、肺及支气管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单纯的XST不会对小鼠致敏,但是与OVA介导的过敏反应叠加后,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会显著提高血浆中内组胺、VEGF-A和SC5b-9水平(P<0.05、0.01),与建立的过敏-类过敏叠加模型表现出较好地一致性.结论 体外体内实验均表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和C48/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会产生叠加作用,加剧过敏介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程度.同时此模型的建立也验证了 XST存在过敏与类过敏叠加现象,该模型可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JNK信号通路和线粒体氧化应激研究儿茶素拮抗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基于c-jun N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探讨儿茶素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儿茶素(50、100mg/kg)组,小鼠连续3dig儿茶素,末次给予儿茶素1h后ip APAP(400mg/kg),6h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小鼠肝脏组织病变,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及肝脏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考察儿茶素对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人正常肝细胞L02给予40、80 μmol/L儿茶素,15 min后给予15 mmol/L APAP孵育6 h,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胞质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第2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剂(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Sma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蛋白表达以及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Bax蛋白表达和p-JNK、JNK蛋白表达.给予JNK激活剂后,考察儿茶素对APAP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作用.结果 儿茶素显著降低APAP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P<0.05、0.01),显著升高肝脏GSH水平和SOD活性(P<0.05、0.01),改善肝脏损伤.儿茶素显著升高APAP处理的L02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和ATP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ROS水平(P<0.05),显著下调线粒体中Drp1、Bax和胞质中Smac、AIF蛋白表达(P<0.05),显著上调线粒体中Mfn2和胞质Bax的蛋白表达(P<0.05),并抑制JNK的磷酸化水平(P<0.05).给予JNK激活剂后,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P<0.05、0.01).结论 儿茶素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进而拮抗APAP诱导的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延伸因子复合物对真核生物tRNA的修饰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延伸因子复合物(Elongator complex,Elp)由6个亚基蛋白Elpl~6组成,在真核细胞生物中呈现高度的进化保守,提示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Elp涉及多种细胞行为如转录延伸、细胞外分泌、端粒基因沉默和DNA损伤修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等.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Elp通过介导tRNA修饰影响翻译过程,从而间接调控上述细胞行为.在人类,ELPl/IKBKAP突变可导致家族性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ELP2、ELP3和ELP4基因的遗传变异也可能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本文对Elp的结构、Elp修饰tRNA和Elp相关疾病等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端粒/端粒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慢性炎症导致小气道持续的气流受限,目前发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端粒长度,端粒长度的维持是正常人类发育的关键过程.既往端粒酶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肿瘤与衰老,随着对端粒酶的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逐渐发现端粒/端粒酶生物学活性在许多其他慢性疾病中也不正常,而这些慢性疾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从而提示端粒酶可能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展.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证明端粒酶和COPD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明端粒酶在COPD中扮演的角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端粒酶RNA CR4/5结构域的X射线小角散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端粒酶是一类独特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能够维持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端粒的完整性.目前,人端粒酶全酶分子组装机制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知之甚少,人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 RNA,hTR)的结构研究也仅限于二级结构.通过对hTR CR4/5结构域进行体外转录、纯化,利用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获得其在溶液中的聚集信息,并预测分析了hTR CR4/5的构象.这将对hTR CR4/5结构域及hTR三维结构的解析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为了解hTR在端粒酶逆转录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实验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质网应激影响糖尿病膀胱逼尿肌细胞凋亡的效应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研究内质网应激(ERS)在糖尿病膀胱(DCP)逼尿肌病变发生进展过程中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STZ)构建并鉴定糖尿病大鼠模型,在4、8、12和16周观察电镜下逼尿肌细胞(DSMCs)超微结构,用苦味酸酸性复红法(VG染色法)测逼尿肌胶原纤维所占面积比例,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法(SABC法)测DSMCs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法)测DSMCs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测ERS相关性凋亡标志因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及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2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DSMCs超微结构随病程进展渐出现核旁内质网区域脱颗粒及空泡化,伴正常结构破坏.除DM4W组[(8.02±0.43)%]外,DM8W组[(13.38±2.65)%]、DM12W组[(18.14±1.93)%、DM16W组[(19.71±3.05)%]逼尿肌胶原纤维面积比例与对照组[(7.86±0.72)%]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各实验组PCNA平均阳性表达率随病程进展均显著升高[(20.34±4.55)%、(46.88±7.12)%、(39.78±1.93)%、(22.15±5.64)%比(16.26±2.43)%,P<0.05],在8周达峰;各实验组大鼠平均凋亡指数(AI)均逐渐升高[(17.12±2.78)%、(28.12±4.09)%、(28.12±4.09)%、(43.39±6.82)%比(6.32±1.23)%,P<0.05].GRP78、Caspase-12及CHO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Caspase-12及CHOP表达随病程进展均逐渐升高,而GRP78的mRNA表达于12周达峰,其蛋白表达于8周达峰.结论 糖尿病膀胱逼尿肌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及细胞数量变化呈现时间依赖性,其病情进展与ERS相关性凋亡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