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3岁,受累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收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先进行两次离心分离获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加入0.08 mmol/L CaCl 2, 37 ℃孵育激活血小板;然后经过冷冻、融化、离心、过滤除菌、去除纤维蛋白原,获得sPL。培养RA-FLS,分为对照组和2.5%、5%、10% sPL组,分别与含有0、2.5%、5%、10% sPL的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的浓度;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 (VEGFR2)的表达情况。 结果:(1)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细胞培养基中IL-6浓度分别为(80.18±11.67)、(59.94±9.50)、(46.60±8.04)、(60.67±9.24)pg/mL,TNF-α浓度分别为(70.75±9.14)、(54.56±7.81)、(43.27±6.30)、(53.99±8.60)pg/mL,IL-1β浓度分别为(64.18±9.90)、(46.97±8.79)、(36.28±7.44)、(47.66±8.1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186、11.934、10.709,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增殖率分别为87.33%±10.98%、76.17%±8.18%、60.83%±7.99%、75.83%±8.4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1.16%、16.23%±2.75%、29.69%±3.80%、16.37%±2.29%,小管形成数分别为(41.00±7.55)、(26.67±4.16)、(11.67±3.51)、(26.00±6.56)个,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43.00±54.06)、(282.33±31.66)、(154.64±23.18)、(292.00±35.03)个,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243.30±27.39)、(67.00±12.53)、(22.33±8.74)、(79.33±14.98)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95、38.095、34.278、29.352、94.772, P值均<0.05);2.5%sPL组、5%sPL组、10% sPL组RA-FLS细胞增殖率、血管管腔形成数量、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中细胞增殖率、小管形成数、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 PCNA、CyclinD1、Bax、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sPL对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对RA-FLS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且SPL对RA-FLS的生长抑制效果与SPL浓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染色体嵌合变异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类体细胞突变的发生和积累,又称体细胞嵌合现象。其中,嵌合染色体变异(mCA)对基因组完整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被视为人类衰老的表型之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了解mCA的人群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探索人体衰老进程中“基因组失稳”及其相关生物学机制,为人类年龄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旨在汇总既往大规模人群研究结果,对外周血常染色体mCA的人群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警惕严重开放性骨折后隐匿的骨折相关感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的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及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例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41±11)岁。病例纳入标准: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术或骨运输术)治疗,软组织修复手术创面闭合且没有临床感染征象至少3个月,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随访超过取外固定支架后3个月。研究患者术前均进行三相骨扫描检查。第一次术中均行骨缺损端的扩创、细菌培养、外固定支架固定,一期或二期行截骨进行肢体延长或骨运输术。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全身应用6周敏感抗生素。记录患者术中缺损部位是否有脓液、培养结果、治疗的缺损长度、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发生比例、感染出现时间、骨折愈合率、骨愈合指数、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结果:19例患者从原始损伤至第一次手术间隔(10±8)个月,术前骨扫描结果:8例感染阴性,4例不除外感染,7例慢性骨髓炎。所有患者术中在折端周围均未见脓液。术中培养结果:1例培养出1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3例培养出≥2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可疑感染和慢性骨髓炎各1例)。骨缺损长度(8±3)cm,第一次术后随访(37±1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愈合指数(1.7±0.5)月/cm。治疗期间6例患者于第一次术后1(1,1)个月出现临床感染征象,均是术中培养阴性的患者。6例患者中5例经过全身应用经验抗生素保守治疗,1例经过再次扩创治疗。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无临床复发表现。所有患者骨性结果优16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10例,良9例。结论:针对Gustilo Ⅲb型严重开放性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即使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检查均正常,仍要警惕存在低毒性感染。重视扩创术前和术中的标准取材流程,在精细操作下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诊断骨折相关感染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isolated 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IDC-P)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6—2022年间的3例iIDC-P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3患者年龄分别为61、67、77岁,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分别为7.99、7.99、4.86 μg/L。例1和例2包含前列腺穿刺和根治标本,例3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标本。镜下:例1穿刺标本仅1条组织见导管内癌(累及2个导管)、根治标本其中6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3~1.1 cm),其中1张切片见小灶低级别腺泡腺癌(病灶直径0.05 cm)。例2穿刺标本6条组织见导管内癌,根治标本其中13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5~1.6 cm),另外3张切片可见低级别腺泡腺癌(最大病灶直径0.6 cm)。例3电切标本其中5条组织见导管内癌。例1和例2导管内癌呈实性生长,导管-腺泡显著膨胀,核显著异型;例3呈致密筛状或疏松筛状结构,核显著异型,核仁明显。例2伴有粉刺样坏死,3例核分裂象均易见。导管内癌免疫表型:双标34βE12+P504s显示基底细胞表达34βE12/异型肿瘤细胞表达P540s,p63和CK5/6显示腺泡/导管周围基底细胞,肿瘤细胞表达NKX3.1、雄激素受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不表达GATA3,导管内癌和腺泡腺癌均弱表达PTEN、不表达ERG。高通量DNA靶向测序:例2和例3伴有MAPK/PI3K通路基因改变(KRAS、MTOR和PTEN),例2伴有p53突变、例3伴有FOXA1突变。3例均未发现TMPRSS2::ERG融合,3例均显示微卫星稳定,肿瘤突变负荷低(2.1~3.1 muts/Mb)。随访16~91个月,均无生化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iIDC-P是一种特殊的前列腺导管内癌,不同于伴有高级别前列腺癌的前列腺导管内癌,具有独特的分子改变,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类型前列腺癌的原位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此研究旨在指导RNEN的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RNEN患者,收集和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全血细胞检查、内镜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72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65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52±12)岁。RNEN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33.7%(58/172),其次为腹痛20.9%(36/172)、体重下降15.7%(27/172)等。研究共纳入神经内分泌瘤(NET)161例,神经内分泌癌(NEC)9例,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2例。内镜下多表现为息肉或隆起样病变85.5%(147/172),主要累及黏膜层27.9%(48/172)和黏膜下层55.8%(96/172)。29例患者诊断时已发生局部/远处转移。直径<10 mm,10~20 mm和>20 mm肿瘤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平均值分别为1.79±0.55、2.27±1.23和2.95±0.66, P<0.01。合并转移的RNEN患者NLR值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61±0.81比1.89±0.80, P<0.01)。肿瘤直径大(<10 mm 比10~20 mm比>20 mm, OR值为1.00 比 2.10比 5.25×10 9, P=0.001)、侵袭肠壁深层(黏膜层 比 黏膜下层 比 肌层 比 侵及/穿透浆膜层, OR值为1.00 比 3.26 比 14.11 比 39.42, P=0.008)和高NLR(NLR<2.25 比NLR≥2.25, OR值为1.00比5.19, P=0.024)是RNEN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RNEN转移与肿瘤大小、肠壁浸润深度及NLR相关。高NLR是可能是RNE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肿瘤标记物对肿瘤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取开腹后即刻腹腔灌洗液300 ml进行传统细胞学(PLC)检测,其中13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pTM)检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pTM 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采用配对资料χ 2检验比较PLC和pTM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本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为12.3%(28/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5岁,肿瘤T分期为T3+、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为黏液腺癌以及血清CA125、血清CA19-9升高均与肿瘤腹膜转移有关(均 P<0.05)。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EA 17.095 ng/dl,灵敏度58.3%,特异度93.9%;pCA19-9 4.515 U/ml,灵敏度83.3%,特异度80.0%;pCA125 303.2 U/ml,灵敏度58.3%,特异度95.7%;pCA-724 3.01U/ml,灵敏度66.7%,特异度95.7%。结直肠癌患者腹膜微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A19-9 3.43 U/ml,灵敏度100%,特异度72.2%。pCA19-9阳性率为29.85%,高于P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00, P<0.05)。 结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血清CA125、CA19-9升高均有关;pTM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具有诊断价值,其中pCA19-9诊断价值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eosinophilic vacuolated tumor of the kidney,EV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4至2020年间的4例EV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2例。患者年龄44~63岁,平均年龄51岁。肿块最大径1.5~4.2 cm(平均肿块最大径2.3 cm)。镜下肿瘤境界清楚、无包膜,肿瘤内及周围可见厚壁血管,肿瘤细胞主要呈巢状结构、少量管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颗粒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存在明显的、大小不一的胞质空泡(通常为大的细胞质空泡)、核仁明显,局部间质疏松水肿或透明变。免疫表型:4例EVT均弥漫表达CD117,细胞角蛋白(CK)7均阴性,CD10和P504s均阳性,4例MTOR、S6和Cathepsin K均阳性,TFE3、碳酸酐酶9、Melan A和HMB45均阴性,SDHB阳性表达。高通量DNA靶向测序证实4例病例均存在MTOR基因突变,其中2例同时存在TSC2基因突变。平均随访46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EVT是一种罕见的嗜酸细胞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特征,生物学行为惰性,识别这种新的罕见的具有独特特征的实体将更好的分类肾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一种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VIP诊室的41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2.3±13.1)岁,共植入74枚超亲水种植体,其中上颌27枚,下颌47枚。所有患者均无需行骨增量或软组织移植术,采用Thommen系统配套种植工具行常规种植,上颌于种植体植入后4周取模,6周负重,下颌于植入后2周取模,4周负重。种植体植入、取模和负重前均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取模即刻、负重即刻及负重1年后分别拍摄根尖X线片,测量并记录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负重修复前均未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4/74)。2例下颌位点的种植体在术后2周时ISQ值低于65,延期取模修复。其余72枚种植体在植入时的ISQ值(75.22±4.32)与取模时(75.13±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负重即刻ISQ值(76.46±3.73)显著大于取模时ISQ值( P<0.05)。72枚早期负重修复的种植体在负重后1年复查,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2/72)。X线片测量评估显示,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8±0.06) mm,其中下颌[(0.17±0.06) mm]与上颌[(0.19±0.0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17±0.05)mm,其中下颌[(0.17±0.06)mm]与上颌[(0.16±0.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证实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长期负重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2021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儿童肺结核报告和诊断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实施前和实施期间2019—2021年报告的儿童肺结核病例的特点。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19—2021年0~14岁儿童肺结核患者的报告发病数据和人口数据,比较不同年份儿童肺结核的人口基本信息和临床相关信息。结果:2019—2021年报告儿童肺结核报告病例数分别为363例、664例、655例。3年间,儿童肺结核病例中位年龄由2019年的10.4岁升高到2021年的11.7岁( P=0.005)。儿童肺结核病例的病原学阳性率显著升高,从2019年的11.6%(42/363)升高到2021年的32.2%(211/655, P<0.001);其中以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比例升高最为显著,成为病原学检测的主要手段,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者占病原学阳性患儿的比例3年分别为16.7%(7/42),62.0%(57/92)和75.4%(159/211)。在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的肺结核儿童中分析异烟肼和或利福平的耐药率,结果显示,异烟肼或利福平任一耐药率3年分别为2/9、3.9%(2/51)和6.7%(11/163),平均为6.7%(15/223)。与2019年肺结核儿童就诊延误的间隔天数[27(12,49)d]相比;2020年[19(10,37)d, P=0.009]和2021年[15(7,34)d, P<0.001]均显著降低。 结论:2019—202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儿童结核病报告人数、病原学阳性病例数逐年升高,而患者的诊断延误时间大幅度缩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