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多态性与脑结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 DISC1)rs4658971位点多态性与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及首发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 DISC1基因rs4658971位点多态性与脑结构的关系。 方法:1.选择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577例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516例健康儿童少年,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其 DISC1基因rs4658971多态性,采用 χ2检验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儿童少年 DISC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2.选择118例首发、病程≤12个月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1例健康儿童少年进行3.0T磁共振成像(MRI)检测,采用协方差(年龄作协变量)分析不同 DISC1基因型患者的颅脑结构。 结果:1.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儿童少年比较, DISC1基因的rs4658971位点基因型频率(TT 6.6%比5.2%,TC 37.4%比38.4%,CC 56.0%比5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91, P=0.63);等位基因频率比较(C 74.70%比75.58%,T 25.30%比24.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 P=0.63)。2.与健康儿童少年比较,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第三脑室横径扩大[(4.68±1.41) mm比(4.06±1.3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534, P=0.004);侧脑室前脚间距、尾状核头部宽度、海马厚度均缩小[(30.69±2.51) mm比(32.02±2.41) mm]、[(8.17±1.01) mm比(9.22±1.14) mm]、[(8.93±0.97) mm比(9.93±1.14)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435、40.201、44.650,均 P<0.001)。用协方差分析(用年龄作协变量)显示, DISC1 CC基因型患者与CT+TT基因型患者之间尾状核头部宽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3±0.85) mm比(7.39±0.61) mm, F=41.376, P<0.001]。 结论:首发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存在多个脑结构改变,患者 DISC1基因rs4658971位点等位基因T携带者可能与尾状核头部缩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氟西汀对DISC1转基因小鼠应激后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双重应激诱导的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转基因小鼠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方法 C57BL/6野生型新生小鼠及C57BL/6 LBD-DISC1转基因新生小鼠各16只,分别随机分为野生应激组、野生对照组和DISC1应激组、DISC1对照组,每组8只.应激组小鼠进行母婴分离和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后,4组小鼠使用氟西汀治疗4周,采用糖水消耗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及旷场实验测定小鼠行为.结果 氟西汀治疗后各组小鼠旷场实验中心区域移动距离和强迫游泳静止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SC1应激组的糖水偏好度和体重仍偏低(P<0.01).结论 氟西汀可改善双重应激诱导的DISC1转基因小鼠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但不能缓解其快感缺乏和体重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精神分裂症断裂点基因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断裂点基因1(DIS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Illumina HumanHap CNV370-Duo芯片对278个孤独症核心家系(患儿及其父母)、157例孤独症患儿和435例正常对照进行全基因组SNP分型.从中选取DISC1基因的分型数据,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及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等位基因与孤独症的关系.结果 共有52个SNPs纳入本研究.1.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6个位点(rs4658939,rs2793093,rs10495309,rs2492367,rs11122362,rs1073179)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7个单体型(rs823163-rs823161-rs4658933-rs1417585-rs10864693-rs6541281构建的单体型AGAAAG,rs4658939-rs2793093-rs10495309构建的单体型GGG和AAA,rs2492367-rs12046794构建的单体型GG和AG,rs9432040-rs2356606-rs11122362构建的单体型GAA,rs9431714-rs1073179构建的单体型GG)的频率在孤独症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04、4.915、5.568、8.087、4.043、5.183、5.369、5.295、4.440、5.304、7.615、4.018、4.811,P =0.030、0.027、0.018、0.005、0.044、0.023、0.021、0.021、0.035、0.021、0.006、0.045、0.028).2.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表明,rs4658945位点的等位基因A和rs11122362位点的等位基因G,以及rs10495310-rs4658945构建的单体型AG和rs9432040-rs2356606-rs11122362构建的单体型GAA在亲代与受累子代间的传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5、5.400、3.973、5.126,P=0.035、0.020、0.046、0.024).结论 DISC1基因rs11122362位点及rs9432040-rs2356606-rs11122362构建的单体型GAA与孤独症存在关联,支持DISC1基因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易感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参与线粒体动力学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神经细胞冲动的产生、突触的形成和神经信号的传递等都是大量耗能的过程,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来产生细胞所需的大部分ATP,是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作为细胞供能的细胞器,线粒体还参与维持细胞内的钙离子稳态、调节细胞生长、细胞内信号传递和细胞凋亡等生理活动.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动态性的细胞器,线粒体在细胞内不断地进行着转运、融合、分裂和自噬等过程,这些动态过程对于维持线粒体正常的形态、数量和细胞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1],也是线粒体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神经细胞对于能量的高需求和特殊的功能使得它对于线粒体正常的功能有很强的依赖性.当线粒体动态紊乱时,线粒体失去了正常的形态以及亚细胞定位,细胞供能受损,钙离子稳态受到破坏,细胞信号传递受到影响,细胞凋亡程序启动等[2-4],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进而引起相关的精神疾病或者脑病[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rs821616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认知功能、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 rs821616多态性.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100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血清Hcy水平;采用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提取外周血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DISC1 rs821616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 结果:两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实验室正常值(5~15 μmol/L)(P均<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组MCCB中连线测试、Stroop色词测验、简易视觉和空间记忆测验成绩明显差于双相障碍组(P<0.05);两组持续操作测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rs82161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3,P=0.0085;等位基因A> T,x2 =5.59,P=0.018). 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血清Hcy水平均异常升高;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视觉学习方面缺损程度更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患者DISC1 rs821616位点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频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基因多态性与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微小RNA-134-5p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erupted in schizophrenia 1,DISC1)基因多态性与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微小RNA-134-5p(miR-134-5p)的关联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分裂症病人109例为疾病组,采用帕利哌酮单药治疗,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9例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两组DIS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间差异.比较疾病组不同基因型病人帕利哌酮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评分以及血清miR-134-5p水平.结果 DISC1 SNPs位点比较中,疾病组rs821616位点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不同基因型病人帕利哌酮治疗后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MCCB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rs821616基因型病人中TT型病人PANSS评分(46.3±7.1)分低于AA型病人(59.4±5.8)分,TT型病人MCCB评分(154.7±32.3)分高于AA型病人(131.3±32.1)分,AT型(0.32±0.07)和TT型(0.41±0.09)病人miR-134-5p水平高于AA型病人(0.30±0.11).rs11122319基因型病人中GG型、AG型病人PANSS评分低于AA型病人,GG型病人MCCB评分和miR-134-5p水平高于AA型和AG型病人(P<0.05).rs1417584基因型病人中GG型、AG型病人PANSS评分低于AA型病人,GG型病人MCCB评分高于AA型和AG型,GG型病人miR-134-5p水平高于AA型病人(P<0.05).结论 帕利哌酮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症状,改善病人认知功能,提高miR-134-5p水平,不同DISC1基因型病人间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过表达精神分裂断裂基因1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断裂基因1(DISC1)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比较正常人和AD患者脑组织中DISC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C57胎鼠神经元,分为GFP组、GFP+Aβ组、DISC1+Aβ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树突棘.取2月龄的C57小鼠,海马注射对照病毒和DISC1过表达病毒,切脑片后Aβ处理,膜片钳技术检测长时程增强(LTP),评价突触可塑性.将C57小鼠分为WT+GFP组、TG+GFP组、TG+DISC1组三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细胞中小鼠脑中Aβ斑块沉积;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AD患者大脑中DISC1的表达量减少(P<0.05);与GFP组比较,GFP+Aβ组树突棘数量减少,而DISC1+Aβ组较GFP+Aβ组树突棘数量增多;Aβ处理后,小鼠脑切片的LTP减弱,而过表达DISC1后再行Aβ处理,LTP较只用Aβ处理增强;TG+DISC1组较TG+GFP组小鼠海马中的Aβ斑块减少(P<0.05),且寻找平台的时间更短、穿越平台的次数更多(P<0.05).结论 过表达DISC1对APP/PS1转基因AD小鼠突触可塑性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够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DISC1基因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发育及癫痫发生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广泛表达于脑组织,对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多个阶段,如增殖、迁移、分化和成熟均发挥调控作用.DISC1基因不仅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症等精神病的发病机制相关,还参与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发生与发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肖波教授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DISC1基因及其相关蛋白在神经干细胞生长发育及癫(癎)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本文结合既往研究,展示我们研究团队相关成果,总结DISC1基因及其相关蛋白在神经干细胞生长发育及癫(癎)发生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加味温胆汤含药血清对DISC1基因突变小鼠神经元突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DISC1Esv 1转基因小鼠原代神经元发育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Tet-off系统调节DISC1Esv 1基因在小鼠原代神经元中的表达,在加味温胆汤含药血清干预下,利用荧光免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原代神经元树突长度及兴奋性神经突触的影响情况.结果:在DISC1 Esv 1基因过表达的原代神经元中,其树突长度、兴奋性神经突触均有减少,经过加味温胆汤含药血清治疗后可显著改善原代神经元的树突长度、兴奋性神经突触的数量.结论:加味温胆汤对DISC1 Esv 1基因导致的神经元发育异常具有修复作用,加味温胆汤可能是通过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发挥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ISC1重组质粒pmirGLO-DISC13′UTR的构建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构建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重组质粒pmirGLO-DISC13′UTR,分析和鉴定该重组质粒.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差异表达miRNA-181b-5p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ISC1的结合位点,选取包含结合位点在内的上下游200 bp长度序列DISC13′UTR(1.26 kb-WT)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将合成的目的基因导入H343 pmirGLO空载体构建pmirGLO-DISC13′UTR,对构建的重组质粒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测序结果显示,DISC13′UTR(1.26 kb-WT)基因成功插于H343 pmirGLO质粒,pmirGLO-DISC13′UTR序列正确,与目标序列比较覆盖度为84%,相似度为100%.结论:成功构建了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ISC1重组质粒pmirGLO-DISC13′UTR,为miRNA-181b-5p调控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ISC1奠定了基础,可用于后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