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归紫草膏外用治疗血热生风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当归紫草膏外用治疗血热生风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医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血热生风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1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99)和观察组( n=98),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两组均予基础降血糖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当归紫草膏,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2项目瘙痒严重程度量表(12-PSS)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12-P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 t=18.09、11.31,均 P < 0.05),观察组12-PSS评分为(7.72±1.64)分,低于对照组的(9.35±2.1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2, 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86/98),高于对照组的76.8%(76/9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6, P < 0.05)。 结论:当归紫草膏外用可有效改善血热生风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瘙痒症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老年瘙痒症发生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角质细胞间脂质成分改变、膜丝聚蛋白结构不完整、天然保湿因子水平降低、pH值变化及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均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并在皮肤瘙痒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衰老形成的炎性环境、神经的退行性改变与病理性损伤被认为是介导该病发生的自然病因。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疾病、胆汁淤积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也与老年瘙痒症的发生、发展相关。深入阐明老年瘙痒症发生的病理机制,可为防病治病提供有益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FGFR1重排髓系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56岁,因"发热半个月,腹胀7 d"于2019年5月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否认皮肤瘙痒,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既往糖尿病病史8年,血糖控制可;有土霉素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已戒20年),饮酒史30年;近期无旅游史,无不洁饮食,未食用生冷海鲜食物。查体:ECOG评分3分,一般状态差,无贫血貌,皮肤及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压痛阴性,双肺底呼吸音弱,心脏查体无明显异常,腹部膨隆,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66.6×10 9/L,嗜酸性粒细胞22.25%(14.82×10 9/L),HGB 158 g/L,PLT 20×10 9/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9 U/L,谷草转氨酶48 U/L,总胆红素73 μmol/L,直接胆红素39 μmol/L,白蛋白26 g/L;呼吸道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降钙素原(PCT)等感染相关检验阴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阴性。浅表淋巴结超声可见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1.3 cm×0.6 cm,皮髓结构尚清)。CT示"双侧胸腔及腹腔中等量积液,肝脏脾脏不大,腹主动脉旁、腹腔内见多发淋巴结影(0.4~1.4 cm)"。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比例增高(0.175),嗜酸细胞比例明显增高(0.325),其中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占0.065,粒细胞颗粒明显增多;红系增生活跃;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形态正常。骨髓活检病理: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增高,幼稚细胞易见,嗜酸细胞多见,网状纤维染色MF-2级灶性。骨髓免疫分型: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4.52%,主要表达CD34 str、CD33、HLA-DR、CD123、CD7、CD11b dim、CD2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占28.1%)。髓系/淋系肿瘤融合基因筛查:BCR-ABL1等32种融合基因阴性。二代基因测序未检出RUNX1、DNMT3A、TET2等111种髓系/淋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FGFR1基因重排占94.5%(图1),PDGFRα、PDGFRβ及JAK2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7,t(8;13)(p11.2;q12),+der(13)t(8;13)(p11.2;q12)(?)[18]/46,XY, t(8;13)(p11.2;q12)[2]。RT-PCR及直接测序证实ZMYM2-FGFR1融合基因阳性。临床诊断: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FGFR1重排的髓系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8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AFLP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母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86例AFLP孕妇的年龄为(30.8±5.4)岁,体重指数为(21.0±2.5)kg/m 2;初产妇50例(58.1%,50/86),经产妇36例(41.9%,36/86);单胎妊娠64例(74.4%,64/86),双胎妊娠22例(25.6%,22/86)。(2)临床特点:AFLP孕产妇的主诉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包括上腹痛(68.6%,59/86)、恶心(47.7%,41/86)、纳差(46.5%,40/86)、呕吐(39.5%,34/86),非消化道症状主要为皮肤和(或)巩膜黄染(54.7%,47/86)、水肿(38.4%,33/86)、乏力(19.8%,17/86)、出血倾向(16.3%,14/86)、多饮或多尿(14.0%,12/86),皮肤瘙痒(8.1%,7/86),另有17.4%(15/86)AFLP孕妇无明显症状。(3)实验室检查:AFLP孕妇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血氨、乳酸脱氢酶及乳酸水平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蛋白水平降低,但仅有24例(27.9%,24/86)AFLP孕妇影像学检查提示脂肪肝。(4)妊娠结局:①AFLP孕妇的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发生率高,主要包括:肾功能不全(95.3%,82/86)、早产(46.5%,40/8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0.2%,26/86)、妊娠合并糖尿病(36.0%,31/86)、胎儿窘迫(24.4%,21/86)、肺部感染(23.3%,20/8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6.3%,14/86)、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6.3%,14/86)、肝性脑病(9.3%,8/86)、胎儿宫内死亡(2.3%,2/86)。②AFLP孕妇的治疗及转归:AFLP孕妇的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率为66.3%(57/86),82例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2例转外院进行后续治疗,2例(2.3%,2/86)死亡。③新生儿结局:除外2例胎儿宫内死亡,共分娩新生儿106例,发生新生儿窒息39例(36.8%,39/106),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63例(59.4%,63/106),新生儿死亡3例(2.8%,3/106)。 结论:AFLP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对母儿危害性大,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重视孕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尽早诊断、积极治疗,以改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致药物性皮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4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沙格列汀5 mg、1次/d。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患者查看二甲双胍药品说明书得知该药可致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故自行停用该药,皮肤症状在数天内缓解。因血糖升高患者再次服用二甲双胍,2 d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未停用该药,此后逐渐出现双下肢肿胀伴皮肤糜烂和渗出。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计数0.66×10 9/L。考虑为二甲双胍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红斑、丘疹逐渐消退,双下肢糜烂面结痂,无渗出,嗜酸粒细胞计数0.06×10 9/L。患者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未再出现皮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姚沛雨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文章总结了姚沛雨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经验.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机复杂,多为虚实错杂之证.五脏病变、气血津液失调、外邪侵袭或风燥内生皆可致痒,总体病机为消渴日久致阴亏血虚、湿瘀互结、风热内生.治疗应从"肝肺"论治,活血与清热并举、疏风养血贯穿始终,同时强调心理疏导、身心同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编辑人员丨2024/7/6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的范畴.风邪是造成皮肤瘙痒的最主要病理因素."治风先治血"理论被广泛用于治疗以风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分析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以血病为因,风病为果;以阴虚内热、伤津耗血为本,津血耗伤、内生风邪为标的病机特点,并从"调血消风治其标,滋阴养血求其本,兼顾他邪防生变"三个层面论治本病,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从"伏毒"学说探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辨治及藤类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伏毒学说是中医学阐述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理论.伏毒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因及致病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属本虚标实之病症,多认为是消渴病日久迁延不愈,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乘虚而入,伏藏于体内而发病.正气虚弱是毒邪反复承袭的基础,外感和内生之毒,遇诱引触,成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的夙根.故从伏毒的致病特点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探讨伏毒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拓宽中医药临床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以十二指肠溃疡为突出表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报告1例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要表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以提高对IgG4相关性疾病的认识.患者为70岁男性,因间断皮肤瘙痒、腹痛4年,伴黑便2月余入院.患者4年前因全身瘙痒、腹痛就诊外院,检查血IgG43.09 g/L(参考值0~1.35 g/L)、谷丙转氨酶554 U/L(参考值9~40 U/L)、谷草转氨酶288 U/L(参考值5~40 U/L)、总胆红素 54.16 μmol/L(参考值 2~21 μnol/L)、直接胆红素 29.64 μmol(参考值 1.7~8.1 μmol/L),均明显升高.腹部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显示胰头及胰尾肿胀,胆总管狭窄,肝内外胆管扩张.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予醋酸泼尼松40 mg,每日1次.治疗后患者皮肤瘙痒及黄疸消退,后患者停药.2个月前患者出现黑便,血常规提示重度贫血,诊断消化道出血.在外院治疗未见好转来北京医院急诊,胃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1.5 cm溃疡,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后复查仍便潜血阳性.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PET-CT)提示十二指肠壁的代谢活性未见明确异常,未发现肿瘤病变,考虑IgG4相关性疾病,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患者既往有右侧颌下腺肿物切除术及糖尿病.入院后检查血IgG4 5.44 g/L(参考值0.03~2.01 g/L),腹部增强CT可见胰腺轻度肿胀及异常强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肝内外胆管略扩张,肠系膜上血管周围软组织影,考虑腹膜后纤维化可能.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检组织病理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多量淋巴细胞浸润,每高倍镜视野IgG4阳性浆细胞约20~30个,IgG4阳性浆细胞占IgG阳性浆细胞的比例超过40%.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2周,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50 mg,每日1次,逐渐减量至醋酸泼尼松5 mg维持,同时联合环磷酰胺0.4 g,静脉滴注,每2周1次,复查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愈合.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较罕见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伴纤维化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IgG4相关性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多为急性胰腺炎和胆管炎,罕见表现为消化道溃疡.该病例证实IgG4相关性疾病可以表现为十二指肠溃疡,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罕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论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诊断依据,是当今内科的多发病之一.在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多属"消渴"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而逐渐发生的.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自感局部发凉或灼热,亦或有皮肤瘙痒.中医分气血两虚、阴虚风动、脾肾阳虚、瘀血阻络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