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肾脑相关探讨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认知障碍的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的科学内涵。肾脑相关源于中医脏腑相关学说,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其根本在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髓-脑”组成一个系统,内在联系密切。肾精足则脑髓充,脑髓充则神智聪,从而发挥“头为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两者在生理上互相倚行,相互资生,病理上必相互影响。以肾脑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老年患者虚弱、老化、肾气衰弱的生理特点,加之“消渴日久,健忘怔忡”引发糖尿病相关脑病的发展趋势,引出补肾益精、生髓充脑是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的核心治法,再从现代肾脑相关微观研究角度为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降糖消渴颗粒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降糖消渴颗粒治疗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ETCM数据库筛选降糖消渴颗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糖尿病靶点,绘制韦恩图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基因转换和网络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PPI网络;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降糖消渴颗粒128个活性成分,对应靶点607个。糖尿病相关靶点1 240个,核心靶点53个。分子对接提示,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有良好的结合能力。GO功能分析得出46个功能条目,KEGG分析得出15条通路。结论:降糖消渴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影响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AD、AMPK信号通路、Apelin信号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调节葡萄糖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太溪主治作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及输穴,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其功效及主治病症可概括为:回阳救逆、益肾填精,可治疗肾阴、肾阳虚弱,导致的腰痛、手足逆冷、默默嗜卧等肢体经络疾病;行气止痛、化痰宽胸,可治疗痛症及呕吐、呃逆属痰阻气滞的脾胃病;滋肾阴、益精血,可治疗便秘消渴、嗌干、热病汗不出等气血津液疾病;利水消肿、宣肺利咽,可治疗津液代谢异常的肺肾疾病;泄热解毒、活血调经可治疗热毒旺盛、血脉瘀滞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与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中医干预糖尿病衰弱、提高自我管理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对2021年1—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衰弱量表(TFI)、糖尿病日常生活自我照顾活动量表(SDSCA)、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及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分表对患者入院1 ~ 2 d、出院时、出院3个月进行评分,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SNK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入院1 ~ 2 d、出院时、出院3个月,TFI评分分别为(4.90 ± 2.44)、(3.89 ± 1.99)、(3.43 ± 2.22)分,SDSCA评分分别为(41.31 ± 14.30)、(57.90 ± 12.73)、(52.33 ± 12.71)分,C-DMSES评分分别为(128.99 ± 32.18)、(154.69 ± 25.43)、(141.27 ± 27.86)分,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分分别为(13.40 ± 6.02)、(6.98 ± 5.04)、(5.01 ± 3.96)分,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11.14~72.50,均 P<0.05);患者入院1 ~ 2 d、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分别为(9.28 ± 3.51)、(7.16 ± 1.66)、(7.24 ± 1.76)mmol/L及(14.93 ± 4.22)、(10.28 ± 4.83)、(10.30 ± 2.25)mmol/L,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21.02、37.55,均 P<0.05)。 结论:实施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能改善2型糖尿病衰弱程度、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具有较好的中医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消论》的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三消论》为刘完素的遗稿,主要探讨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选录了专治消渴的方剂。书中引用文献多来自其本人著作,有部分来自于《内经》等前人著作,当是刘完素在其他著作完成之后又对消渴病进行的思考总结之作。《三消论》最早被附于金代刊行的《儒门事亲》中,朝鲜的《医方类聚》(1445)有引录,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的《儒门事亲》全文录入,此为国内通行本之基础,后被《四库全书》录入。清代末期,周学海将通行本加上按语单独成书,纳入《周氏医学丛书》中,又有单行本刊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仲景养阴理论辨治糖尿病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养阴为生津、养血、滋阴及益精诸法之总称。养阴理论为张仲景重要的学术思想,在《伤寒杂病论》全书中充分体现。护阴调和、生阴助阳、养阴祛邪为仲景养阴思想主旨。DN属消渴病变证范畴,病机以阴虚为本,以热、痰、湿、毒等实邪为标。DN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皆存在阴液损伤。因此,临床中可基于仲景养阴理论辨治DN,予以补虚益肾、祛邪扶正、养慎并重等多种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2000年1月-2020年4月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9、SPSS 25、SPSS Modeler 18对药物进行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75篇,包括201个处方、186种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红花;性味归经以性温为主,味甘为首,肝、心经为多;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补血药次之;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芪、当归、川芎为最常见的药物组合。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辨证兼施祛风散寒、温阳通络、化痰除湿、养阴清热之法。黄芪、当归、川芎为核心用药,可联用牛膝、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提升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渴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消渴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T2DM阴虚热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21年1-7月本院T2DM阴虚热盛证型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消渴方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2 hPG,ELISA法检测血清HbA1c、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及SOD活性,比色法检测LDL-C、HDL-C、TC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38/41)、对照组为76.92%(30/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89, P =0.048)。观察组治疗后倦怠乏力、口渴喜饮、多食易饥、舌红少津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46、16.89、13.37、8.58、8.38, 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FPG[(7.31±0.90)mmol/L比(8.72±1.50)mmol/L, t=5.13]、2 hPG[(9.64±2.05)mmol/L比(12.85±1.20)mmol/L, t=8.49]、HbA1c[(7.64±0.58)%比(8.11±1.35)%, t=2.0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MDA[(3.96±1.00)mmol/L比(5.04±0.73)mmol/L, t=5.49]、8-OHdG[(203.41±30.70)ng/L比(234.50±59.00)ng/L, t=2.98]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SOD[(48.64±5.05)mU/L比(41.75±3.58)mU/L, t=7.01]活性高于对照组( P<0.01);LDL-C[(2.01±0.11)mmol/L比(2.56±0.25)mmol/L, t=12.84]、TC[(4.75±0.20)mmol/L比(5.12±0.07)mmol/L, t=10.93]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HDL-C[(1.62±0.18)mmol/L比(1.24±0.42)mmol/L, t=5.31]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消渴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T2DM阴虚热盛证患者临床症状及胰岛功能,缓解氧化应激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科技文本挖掘的中医药干预水肿知识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内中医药干预水肿相关疾病的研究历程、热点及趋势,为中医水肿病证诊疗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5年1月1日-2022年5月25日中医药治疗水肿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VOSviewer绘制知识图谱,分析机构、作者、关键词、热点机制的共现及聚类特征。结果:纳入文献3 198篇。年发文量总体呈螺旋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的核心作者是孙伟(13篇);合作强度最高的是杨洪涛团队;关键词形成7个聚类,热点机制有代谢紊乱、免疫平衡、抗炎、钙磷代谢等。近7年突现关键词有“膜性肾病”“慢性心衰”“消渴”“糖尿病”“淋巴水肿”等。结论:中医药干预水肿领域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近2年有所下降,研究类别集中在名医经验、临床试验、机制研究上,肾病相关水肿是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DN、慢性心力衰竭、代谢组学、免疫治疗等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关注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性味合化理论图解连梅汤类方的组方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性味合化理论是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基本特性和相互作用指导中医师进行立法组方,进行临床疾病治疗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连梅汤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六条,主治暑邪入于少阴或厥阴引起的消渴、麻痹、心烦等症.全方配伍严谨、刚柔并用,以酸、甘、苦味药物相互合化,形成敛、清、补三法并用的治法,共同发挥清心滋肾柔肝的功效,现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腹泻、糖尿病、失眠等疾病.本文应用几何图形展示连梅汤类方的源流和后世加减变化,更加形象地展示经方的立法思路和性味合化,阐述温病名家对酸味药物的性味配伍和应用,如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辛通阳等,为临床辨证组方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